《悟學.第135篇》克己復禮

2020-12-22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135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一)

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

皇疏:「顏淵,孔子弟子也,又為門徒之冠者也。所以次前者,進業之冠莫過顏淵,故顏淵次先進也。」

邢疏:「此篇論仁政明達、君臣父子、辨惑折獄、君子文為,皆聖賢之格言,仕進之階路,故次先進也。」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回問(怎麼做才是)仁。孔子說:「約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禮,就是仁。一旦能約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禮,天下就都歸依仁了。實踐仁德在於自身,難道要仰仗他人嗎?」顏淵說:「請問具體內容。」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遲鈍,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克己復禮

【集解】馬融曰:「克己,約身也。」孔安國曰: 「復,反也。身能反禮則為仁矣。」馬曰:「一日猶見歸,況終身乎?」孔曰:「行善在己,不在人也。」

張居正注曰:「所謂人心惟危,即是己也;所謂道心惟微,即是禮也;所謂精一執中,即是克己復禮之功,初無二理也。」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注釋:「禮」,即指當時社會的各種禮儀規範。《百度百科》部分節選:「……周公制禮作樂,規定了吉禮(祭禮)、兇禮(喪禮)、軍禮(行軍,出徵)、賓禮(朝覲,互聘)、嘉禮(婚宴,加冠)等,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 禮樂制度主要用來維護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荀子·禮論篇》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族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所說「禮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權,先祖代表族權,君師代表君權。後來統治者以天、地、君、親、師作為禮拜的主要對象,就是根據這個理論。

春秋時代貴族講究的禮是比較多的,有籍禮、冠禮、大搜禮、鄉飲酒禮、鄉射禮、朝禮、聘禮、祭禮、婚禮、喪禮等等。……」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36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209篇》忠信篤敬
    《悟學.第209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22 亥-子156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程子曰:「學要鞭闢近裡,著己而已。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言忠信,行篤敬;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于衡;只此是學。質美者明得盡,查滓便渾化,卻與天地同體。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及其至則一也。」
  • 《悟學.第277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悟學.第277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二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22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223篇》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悟學.第223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四君子:梅蘭竹菊《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 《悟學.第98篇》利與命與仁
    《悟學.第98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317 亥-子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376篇》深根固柢.帛書老子.59
    《悟學.第376篇》帛書老子.59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9章【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道家三寶之一,見第69章。『嗇』,本義:小氣,吝惜。『儉』:節省,不浪費。結合第55章及老子一貫的主張『無為,無事』。『嗇』可以釋義為:於人則吝惜、節省精氣、精力,收斂、蓄藏精氣、精力而充實於內。於國則注重內政,減少政令、少幹亂百姓,處無為之事,順其自然而已。『德』與『道』的關係。
  • 《悟學.第76篇》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敏以求之
    《悟學.第76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十)悟學.十八子 20200226 亥-子7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譯文】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
  • 《悟學.第262篇》恭、寬、信、敏、惠
    《悟學.第262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6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悟學.第379篇》道者善人之寶.帛書老子.62
    《悟學.第379篇》帛書老子.62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第62章【原文】「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結合第68章『信焉不美,美言不信』及第27章『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大致理解如下:老子先講了一個事實:說好話有利社交,恭維人可以幫助社交(增加人脈)。自然就有人故意為之,或溜須怕馬,或諂媚侫言,人之不善也。難道這些人就該被拋棄嗎?『道』不棄人。
  • 《悟學.第112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悟學.第112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十五)悟學.十八子 20200330 亥-子926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克己復禮為仁|《論語》沒有那麼難
    今天我們開始讀論語的第十二篇《顏淵篇》。▲子曰:長按圖片,可轉發至朋友圈顏淵問怎樣去實踐仁這種道德。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復禮:約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禮儀。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目:細目、條目。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聽字。
  • 《悟學.第七篇》認識你自己
    《悟學.第七篇》認識你自己悟學.十八子 2019122 子時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當代作家賈大山曾說:「我也想效法古人,晝有所為,夜有所告,以攝意心。告天?天無言。告地?地無語。告妻?夫妻相愛情深,難免護短。」
  • 《悟學.第三十一篇》何為色難?
    《悟學.第三十一篇》論語.為政第二.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111 亥-子《為政第二》共二十四章。闡述了孔子關於治國理政,學習與思考,君子與修身,知與知人,孝等五方面的儒家思想。 關於孝,有以下四章。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 《悟學.第五十九篇》世上有捷徑嗎!
    《悟學.第五十九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207 亥-子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 《悟學.第五十六篇》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悟學.第五十六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205 亥-子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莊子讓王篇》:[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
  • 論語經典故事之六十九: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欲望,提升自己的品行,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禮的規範。「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修養方法。克己:克,能。一個人要做到能夠克制自己,戰勝自己,不為外物所誘,不為所欲為。出自《論語·顏淵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成語故事:有一次,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
  • 【經典釋文】「克己復禮為仁」解析
    出此入彼,其間無地可容髪也。」顏子亦只三月不違仁,可見私慾之強。故需時時用力,而學乃唯一之途徑。《論語》一書,論學之處比比皆是。若說夫子之思想,核心為仁,則其提點下手處,則為「學」。夫子重視學,乃因為學是克私慾、成君子之唯一途徑,舍此別無他方。克己復禮,不是一句空話,其實踐意義更大於其理論意義,這也是夫子思想一大特色。
  • 克己復禮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智慧
    但孔子的另一句格言:「克己復禮」,也是十分重要的。是孔子留給後人的最寶貴遺產之一。  在《論語》一書中,孔子多次談到禮。在《八佾篇》中,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使君以忠」,希望國君要以禮節對待臣,不要傲慢,要尊重臣的人格,不要隨意,注意保持君主的尊嚴。
  •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辨釋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朱熹註:「復,反也。」「反」即「返」,回返,還原。蓋朱熹以為「禮」乃「理」,人道本該如此,然私慾常使偏離,克制自己回到正軌,所以訓「復」為「反」(返)。
  • 什麼是克己復禮?傳統文化的傳承,克己復禮在當代的價值
    「克己復禮」是孔子試圖恢復周王朝穩定社會秩序的核心主張,並逐漸成為了社會規範,在中國古代大一統時期發揮了顯著作用。禮的包容性和超越性以及當今社會依然存在的禮的根基,使我們能夠借鑑「克己復禮」,發揮其粘合劑作用,為解決當代中國個人與社會道德關係的建構,及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提供理論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