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五十九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六)
悟學.十八子 20200207 亥-子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通俗釋義:孔子說:「不會阿諛奉承,人又不帥,在這個世道,沒法混。」
【集解】 孔曰:「佞,口才也。祝鮀,衛大夫子魚也,時世貴之。宋朝,宋之美人而善淫。言當如祝鮀之佞,而反如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害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範寗云:「祝鮀以佞諂被寵於靈公,宋朝以美色見愛於南子。無道之世,並以取容。孔子惡時民濁亂,唯佞色是尚,忠正之人不容其身,故發難乎之嘆,將以激亂俗,亦欲發明君子全身遠害也。」
617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孔子說:「誰能進出不經由門戶?為什麼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集解】孔曰:「言人立身成功當由道,闢猶人出入要當從戶。」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範寗云:「人鹹知由戶而行,莫知由學而成也。」
有感:孔子對時代的哀嘆,大道之難已推行,「誰能出不由戶」!世人大多期望走捷徑、快速成功。世上有捷徑嗎?平庸的路上總是那麼擁擠,而成功的大道上卻總是身影孤單、渺無人跡!
618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說:「質樸多於文採,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採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採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集解】包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質少。彬彬,文質相半之貌。」
李澤厚《論語今讀》:「「文」在這裡指各種禮節儀文。今日有的人豪放不羈,言詞直爽流於粗野;有的人恭敬禮貌,談吐嚴肅,卻流於呆板。「彬彬君子」的外在風貌,也不容易;如何能內在地文質協調,就更難了。
「文」也可以是某種「形式主義」、「文本主義」、條條框框、華麗裝飾一大堆,似乎周全好看,其實空腐不堪。朱注有理,寧樸質粗放,有生命活力,毋迂腐死板或華而不實。為人、做事,似均如此。今日多反其道而行之,以「文勝」為尚。君不見當代各種時髦文字乎?
「文勝質則史。」文多於質,則如史書。史書所載的史事,由於寫史的人,除了像左丘明那一類的史家之外,難免有所好惡,不得其正,是故所寫的歷史,不免文過其實。所以,文多於質,則如史書,有失其真。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包註:「彬彬,文質相半之貌。」彬彬,融和之相。文與質均衡交融。言行文雅而又真實,合乎中道,是為文質彬彬的君子。」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於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隻他僥倖地避免了災禍。」
【集解】 馬曰:「言人之所以生於世而致終者,以其正直也。」包曰:「誣罔正直之道而亦生,是幸而免。」
劉氏正義:直者,誠也。誠者內不自以欺,外不以欺人。中庸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不貳者,誠也,即直也。天地以至誠生物,故繫辭傳言幹之大生,靜專動直。專直皆誠也。不誠則無物,故誠為生物之本。人能存誠,則行主忠信,而天且助順,人且助信,故能生也。若乎罔者專務自欺以欺人,所謂自作孽不可活者。非有上罰,必有天殃,其能免此者幸爾。
南懷瑾《論語別裁》:「孔子說,人生來的天性,原是直道而行,是率直的。說到這裡就很妙了,人喜歡講直,站在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一個儘管很壞的人,但也喜歡他的朋友很老實,不但老實人喜歡老實人,連壞人也歡喜老實人,從這裡就可以體會到,人應該作哪一種人才對。
人都喜歡別人直--誠實,即使他自己不誠實,至少對於老實人,肯上他當的,還是喜歡。從教育上看,任何一種教育,都是教孩子要誠實,不要撒謊,可是人做到了沒有?不可能。
這個「罔」字做什麼解釋呢?平常用到迷惘的惘,在旁邊多了一個豎心旁。罔字的意義,代表了虛偽、空洞。「罔之生也」,一個人虛虛假假地過一輩子。虛偽的人不會有好結果的,縱然有時會有些好際遇也是僥倖意外免去了禍患,並非必然。必然是不好的結局。
這兩句話是說人天生是率直的,年齡越大,經驗越多就越近乎罔。以虛偽的手段處世覺得蠻好的,但是結果一定不會好,縱然好也是「幸而免」。可是「幸而免」是萬分之一的事,這種賭博性的行為,危險太大,是不划算的。」
拓展閱讀:《禮記·中庸》節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譯文:品德高尚的人安於目前的地位做他所應該做的事,不羨慕自己地位以外的東西。地位富貴,就做富貴人該做的事;地位貧賤,就做貧賤人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該做的事;處在患難的地位上,就做患難時該做的事。
如此,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感覺到安然自得。位居上位,不欺凌下級。位居下位,不攀附上級。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這樣就沒有怨恨,對上不怨恨天命,對下不歸咎別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安於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無德奸詐的人則冒險求得本不應該獲取的東西。孔子說:「射箭的道理與君子的行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沒有射中靶子,就應反過來責求自己。
評析:做事當於世有益,為人應惟心所安!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六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