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三十一篇》論語.為政第二.新解讀(五)
悟學.十八子 20200111 亥-子
《為政第二》共二十四章。闡述了孔子關於治國理政,學習與思考,君子與修身,知與知人,孝等五方面的儒家思想。 關於孝,有以下四章。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孟懿子詢問孝,孔子說:「不違背。」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詢問孝,我答覆說『不違背。』樊遲說:「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活著,以禮事奉;死了,以禮安葬,以禮祭祀。」
更多釋義:
「無違。」
【唐以前古注】皇疏:「言行孝者每事須從,無所違逆也。」
【集注】:「無違,謂不背於理。」
按:「朱子因欲伸其師窮理之說,其注《論語》到處塞入理字。於仁則曰心之德,愛之理,於禮則曰天理之節文,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自古無如此解經發也。然有絕不可通者,如此章『無違』明是不背於禮,乃偏作理,而於下節言禮天理節文以自圓其說,可謂心勞日拙者矣。昔人謂《大學》經朱子補傳後亦非孔氏之書而為朱子之書,吾於《論語》亦云。」----程樹德
26 孟武伯問孝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詢問孝,孔子說:「不令父母為子女擔憂。」
[集解]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孫彘。武,諡也。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
【唐以前古注】皇疏:「言人子欲常謹慎自居,不為非法,不為非法,橫使父母憂也。若己身有疾,唯此一條非人所及,可測尊者憂耳,唯其疾之憂也。」
[朱子集注]
武伯,懿子之子,名彘。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謹矣,豈不可以為孝乎?舊說,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於不義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謂孝。亦通。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離婁上》
《論語正義》:守身所以事親,故人子當知父母之所憂,自能謹疾,不妄為非,而不失其身矣。不失其身,斯為孝也。
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遊詢問孝,孔子說:「現今的孝是指能奉養人,人們對狗馬都能有所飼養,不恭敬,以什麼來區別呢?」
【唐以前古注】皇疏:「邢疏:此章言為孝必敬。「子遊問孝」者,弟子子遊問行孝之道於孔子也。「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者,此下孔子為子遊說須敬之事。今之人所謂孝者,是唯謂能以飲食供養者也。言皆無敬心。「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者,此為不敬之人作譬也。其說有二:一曰犬以守御,馬以代勞,皆能有以養人者,但畜獸無知,不能生敬於人,若人唯能供養於父母而不敬,則何以別於犬馬乎?一曰人之所養,乃至於犬馬,同其饑渴,飲之食之,皆能有以養之也。但人養犬馬,資其為人用耳,而不敬此犬馬也,人若養其父母而不敬,則何以別於犬馬乎?言無以別。明孝必須敬也。」
【集注】:「子遊,孔子弟子,姓言名偃。養,謂飲食供奉也。犬馬待人而食,亦若養然。言人畜犬馬,皆能有以養之,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則與養犬馬者何異。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詢問孝。孔子說:「難在容色。有了事情,由子女去效勞,有了酒食,讓長輩來享用,這就可以認為是孝了嗎?」
更多釋義:
色難:奉侍父母,以和顏悅色為難。《禮記·祭義篇》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唐以前古注】皇疏:「夫氣色和則情志通,善養親之志者必先和其色,故曰難也。」
【集注】:「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際,惟色為難耳,服勞奉養未足為孝也。」
【寓意】供奉父母的禮節對人來說不成問題,但是有的人敬愛之心不夠懇切。侍奉父母之道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心中真正所想所願,孝順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實際行動,臉色只是內心的體現之一,心生孝順,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現。
評析:相由心生,心理活動會體現在臉色上,年長者一眼就能看出是否真誠,所以真誠的臉色是很重要的。領導者(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時時刻提醒自己,在與他人,尤其是下屬員工相處時,內心的尊敬與態度上的和藹可親同樣重要。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三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