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三十一篇》何為色難?

2021-01-07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三十一篇》論語.為政第二.新解讀(五)

悟學.十八子 20200111 亥-子

《為政第二》共二十四章。闡述了孔子關於治國理政,學習與思考,君子與修身,知與知人,孝等五方面的儒家思想。 關於孝,有以下四章。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孟懿子詢問孝,孔子說:「不違背。」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詢問孝,我答覆說『不違背。』樊遲說:「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活著,以禮事奉;死了,以禮安葬,以禮祭祀。」

更多釋義:

「無違。」

【唐以前古注】皇疏:「言行孝者每事須從,無所違逆也。」

【集注】:「無違,謂不背於理。」

按:「朱子因欲伸其師窮理之說,其注《論語》到處塞入理字。於仁則曰心之德,愛之理,於禮則曰天理之節文,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自古無如此解經發也。然有絕不可通者,如此章『無違』明是不背於禮,乃偏作理,而於下節言禮天理節文以自圓其說,可謂心勞日拙者矣。昔人謂《大學》經朱子補傳後亦非孔氏之書而為朱子之書,吾於《論語》亦云。」----程樹德

何為孝?

26 孟武伯問孝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詢問孝,孔子說:「不令父母為子女擔憂。」

[集解]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孫彘。武,諡也。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

【唐以前古注】皇疏:「言人子欲常謹慎自居,不為非法,不為非法,橫使父母憂也。若己身有疾,唯此一條非人所及,可測尊者憂耳,唯其疾之憂也。」

[朱子集注]

武伯,懿子之子,名彘。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謹矣,豈不可以為孝乎?舊說,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於不義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謂孝。亦通。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離婁上》

《論語正義》:守身所以事親,故人子當知父母之所憂,自能謹疾,不妄為非,而不失其身矣。不失其身,斯為孝也。

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遊詢問孝,孔子說:「現今的孝是指能奉養人,人們對狗馬都能有所飼養,不恭敬,以什麼來區別呢?」

【唐以前古注】皇疏:「邢疏:此章言為孝必敬。「子遊問孝」者,弟子子遊問行孝之道於孔子也。「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者,此下孔子為子遊說須敬之事。今之人所謂孝者,是唯謂能以飲食供養者也。言皆無敬心。「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者,此為不敬之人作譬也。其說有二:一曰犬以守御,馬以代勞,皆能有以養人者,但畜獸無知,不能生敬於人,若人唯能供養於父母而不敬,則何以別於犬馬乎?一曰人之所養,乃至於犬馬,同其饑渴,飲之食之,皆能有以養之也。但人養犬馬,資其為人用耳,而不敬此犬馬也,人若養其父母而不敬,則何以別於犬馬乎?言無以別。明孝必須敬也。」

【集注】:「子遊,孔子弟子,姓言名偃。養,謂飲食供奉也。犬馬待人而食,亦若養然。言人畜犬馬,皆能有以養之,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則與養犬馬者何異。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詢問孝。孔子說:「難在容色。有了事情,由子女去效勞,有了酒食,讓長輩來享用,這就可以認為是孝了嗎?」

更多釋義:

色難:奉侍父母,以和顏悅色為難。《禮記·祭義篇》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唐以前古注】皇疏:「夫氣色和則情志通,善養親之志者必先和其色,故曰難也。」

【集注】:「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際,惟色為難耳,服勞奉養未足為孝也。」

【寓意】供奉父母的禮節對人來說不成問題,但是有的人敬愛之心不夠懇切。侍奉父母之道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心中真正所想所願,孝順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實際行動,臉色只是內心的體現之一,心生孝順,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現。

評析:相由心生,心理活動會體現在臉色上,年長者一眼就能看出是否真誠,所以真誠的臉色是很重要的。領導者(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時時刻提醒自己,在與他人,尤其是下屬員工相處時,內心的尊敬與態度上的和藹可親同樣重要。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三十二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112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悟學.第112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十五)悟學.十八子 20200330 亥-子926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評析:人生在世,不是為勢位所迫就是受生計所困,左右人生的因素實在是太多。堅守立場、有氣節的生活,何其難也!927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 《悟學.第277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悟學.第277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二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22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集解】馬曰:「為其無所據樂,善生淫慾。」
  • 《悟學.第五十六篇》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悟學.第五十六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205 亥-子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安貧樂道,難哉!《莊子讓王篇》:[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願仕。
  • 《悟學.第135篇》克己復禮
    《悟學.第135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皇疏:「顏淵,孔子弟子也,又為門徒之冠者也。所以次前者,進業之冠莫過顏淵,故顏淵次先進也。」邢疏:「此篇論仁政明達、君臣父子、辨惑折獄、君子文為,皆聖賢之格言,仕進之階路,故次先進也。」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悟學.第262篇》恭、寬、信、敏、惠
    《悟學.第262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6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悟學.第98篇》利與命與仁
    《悟學.第98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317 亥-子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弟子記孔子為教化所希言,及所希許與人者也。所以然者,利是元亨利貞之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其理玄絕,故孔子希言也。命是人稟天而生,其道難測,又好惡不同,若逆向人說,則傷動人情,故孔子希說與人也。仁是行盛,非中人所能,故亦希說與人也。然希者非都絕之稱,亦有時而言與人也。
  • 《悟學.第209篇》忠信篤敬
    《悟學.第209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22 亥-子156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程子曰:「學要鞭闢近裡,著己而已。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言忠信,行篤敬;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于衡;只此是學。質美者明得盡,查滓便渾化,卻與天地同體。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及其至則一也。」
  • 《悟學.第223篇》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悟學.第223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四君子:梅蘭竹菊《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 《悟學.第五十九篇》世上有捷徑嗎!
    《悟學.第五十九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207 亥-子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 《悟學.第七篇》認識你自己
    《悟學.第七篇》認識你自己悟學.十八子 2019122 子時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悟學.第379篇》道者善人之寶.帛書老子.62
    《悟學.第379篇》帛書老子.62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第62章【原文】「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譯文】「『道』,是萬物的主宰,善人的寶貝,不善人的依靠。美言(說好話)可以用於社交,尊行(謙遜的行為)可以拓展人脈。不善的人,怎麼能就捨棄呢?所以,天子即位,大臣就職時,雖然有先奉上璧玉,後奉上駟馬的禮儀,還不如坐而進獻『道』。
  • 《悟學.第376篇》深根固柢.帛書老子.59
    《悟學.第376篇》帛書老子.59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9章【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嗇』可以釋義為:於人則吝惜、節省精氣、精力,收斂、蓄藏精氣、精力而充實於內。於國則注重內政,減少政令、少幹亂百姓,處無為之事,順其自然而已。『德』與『道』的關係。見第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涵蓋了事物的三個方面:「抽象、具體、本質」。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德』只是『道』在『具體』(即為人處世、社會治理方面)的體現也。
  • 《悟學.第76篇》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敏以求之
    《悟學.第76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十)悟學.十八子 20200226 亥-子7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譯文】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
  • 學習成果展示(8)點燃文字激情 唱好「學、研、悟」三部曲
    優秀作品展示——簡報篇點燃文字激情 唱好「學、研、悟」三部曲省監獄管理局舉辦文字綜合培訓班全紀實閆姝彤(松濱監獄)文字綜合培訓班開班兩周以來真材實料的「學」。來自20所省直監獄的參訓學員們水平不一,基礎不同,為保證培訓課程「大鍋飯」能「吃好吃飽」,局領導選聘文字經驗豐厚的老師為大家授課,每一時段課程講解後有例文、有作業、有點評、有交流,不僅延深了學習得成果,更營造了學員如饑似渴學、用心用情學、相互借鑑學的良好氛圍。一是抓實基礎學。
  • 一起學《論語》14.21憲問篇——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一起學《論語》14.21憲問篇——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孔子說:「說話輕易卻不覺慚愧,那麼做起來就會困難。」故曰「為之也難」。錢穆曰:凡人於事有志必為,當內度才德學力,外審時勢事機。《四書困勉錄》曰:凡人志於有為者,必顧己之造詣力量時勢事機,決不敢妄發言。如言之不怍,非輕言苟且,即大言欺世。為難即在不怍時見。
  • 色難
    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為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  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  每天認認真真看著母親的眼睛,跟母親交談幾分鐘-不嫌棄,不抱怨,想對母親發脾氣時克制一下,始終和顏悅色對待父母,她們就會生活得開開心心的。  隨時都給父母好臉色,這是舉手之勞的事情。
  • 道教修行悟真篇
  • 周密安排 學懂悟透 貢獻成都檢察力量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出版發行後,成都市檢察院精心組織
  • 【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感受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
    【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感受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 2020-09-02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起學《論語》2.4 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白虎通·闢雍篇》云: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大學何?以為八歲毀齒,始有識知,入學學書計;七八十五陰陽備,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學學經術。志:心之所之(即心所欲往),謂之志。志於學,則心在學,念念不忘且為之不倦。錢穆曰:孔子之所志所學,當通讀本章自參之,更當通讀《論語》全書細參之。能志孔子之所志,學孔子之所學,乃為讀《論語》之最大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