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112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2020-12-13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112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十五)

悟學.十八子 20200330 亥-子

926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說:「三軍可以被奪去統帥;但男子漢的志向是不能被迫使改變的。」

【集解】孔曰:「三軍雖眾,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

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評析:人生在世,不是為勢位所迫就是受生計所困,左右人生的因素實在是太多。堅守立場、有氣節的生活,何其難也!

927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譯文】孔子說:「穿著破舊的衣袍,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覺得自卑的,大概就是由吧?《詩·邶風·雄雉》:『不嫉妒,不貪求,為什麼說不好呢?』」子路聽後,反覆背誦這句詩。孔子又說:「這樣固然是正途,但是還不夠好啊!」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唐以前古注】釋文引鄭註:「縕,絮也。」皇疏引顏延之云:「狐貉縕袍,誠不足以策恥,然自非勇於見義者,或以心戰不能素泰也。」皇疏:「孔子更引疾貪惡之詩證子路德美也。忮,害也。求,貪也。臧,善也。言子路之為人,身不害物,不貪求,德行如此,何用不謂之為善乎。言其善也。」

南懷瑾解讀:「而不恥者」,他沒有自卑感,絲毫不覺得不如別人,這種氣魄不容易養成。通常穿一件蹩腳的衣服,到一個豪華的場所,心理上立即會覺得自己扁了

這就要有真正學問的氣度,即使穿一件破香港衫,到一個華麗的地方,和那些西裝筆挺的人站在一起,內心中能真正的滿不在乎,不覺得人家富貴自己窮,實在要有真正的修養。孔子說這種氣度,這種修養,只有子路做到。

如孟子所說「說大人則藐之」,見到了不起的人,也看得很平凡,很普通。下面孔子引用《詩經·邶風·雄雉章》中兩句詩稱讚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也告訴我們為什么子路能夠做到,憑四個字「不忮不求」。

「不求」,大家都知道,你官大,我不想做官;你錢多,我並不以為錢是了不起的東西,我並沒有覺得窮是悲哀,對你無所求嘛!

什麼是「不忮」?以現代觀念解釋,就是心中很正常、坦蕩,你地位高,有錢,但你是人,我也是人,並沒有把功名富貴與貧賤之間分等,都一樣看得很平淡。對人不企求、不寄希望,自己心裡非常恬淡、平靜。如此作人做事,「何用不臧」?哪裡還行不通?有此心理,自然就氣度高華。

所以說培養氣質,不是衣服裝飾可以培養得出來的,要在內心上具有這種修養,風度、氣質自然就出來了。子路聽了老師用《詩經》這兩句獎勵他,就「終身誦之」。孔子又說他,我說你好,你就得意起來了。我講你對,這不過是學問的過程,而學問永無止境,以此到處炫耀,你就已經不行了。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13篇……

相關焦點

  • 南哲學子|曹永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高一的時候,參加過一個宗教學社團,聽老師講聖經與西方宗教,像闖入了一個全新的世域,非常迫切地想知道宗教建立起來的話語體系是如何解釋世界的,想「認識我自己」。後來高二的時候又選修過歷史先修課,聽先秦兩漢思想史,又是一套迥異的意義世界,所以我當時很想搞清楚什麼才是「真的」,想找到建立我的意義世界的阿基米德點。
  • 《悟學.第223篇》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悟學.第223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因為言談而舉用人,不因為人而排斥其言談。」楊伯峻譯: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便提拔他,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的好話。」
  • 《悟學.第76篇》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敏以求之
    《悟學.第76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十)悟學.十八子 20200226 亥-子7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譯文】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
  • 《悟學.第379篇》道者善人之寶.帛書老子.62
    《悟學.第379篇》帛書老子.62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第62章【原文】「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譯文】「『道』,是萬物的主宰,善人的寶貝,不善人的依靠。美言(說好話)可以用於社交,尊行(謙遜的行為)可以拓展人脈。不善的人,怎麼能就捨棄呢?所以,天子即位,大臣就職時,雖然有先奉上璧玉,後奉上駟馬的禮儀,還不如坐而進獻『道』。
  • 《悟學.第135篇》克己復禮
    《悟學.第135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皇疏:「顏淵,孔子弟子也,又為門徒之冠者也。所以次前者,進業之冠莫過顏淵,故顏淵次先進也。」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遲鈍,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 《悟學.第209篇》忠信篤敬
    《悟學.第209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22 亥-子156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說話不忠信,行為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仿佛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乘車時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紳帶上。
  • 四、沉沒成本與忮求詩
    沉沒成本,這四個字縈繞不去。顯然,比較理性的人,在決策時,應當儘早放棄對沉沒成本的眷戀,才是及時止損的方法。然而,很多人是做不到的。
  • 《悟學.第277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悟學.第277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二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22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三十一篇》何為色難?
    《悟學.第三十一篇》論語.為政第二.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111 亥-子《為政第二》共二十四章。闡述了孔子關於治國理政,學習與思考,君子與修身,知與知人,孝等五方面的儒家思想。 關於孝,有以下四章。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 《悟學.第98篇》利與命與仁
    《悟學.第98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317 亥-子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而雲顏回「三月不違仁」,及雲管仲「如其仁」,則是說與人仁時也。【集注】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罕,少也。程子曰:「計利則害義,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92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
  • 《悟學.第262篇》恭、寬、信、敏、惠
    《悟學.第262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6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悟學.第376篇》深根固柢.帛書老子.59
    《悟學.第376篇》帛書老子.59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9章【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道家三寶之一,見第69章。『嗇』,本義:小氣,吝惜。『儉』:節省,不浪費。結合第55章及老子一貫的主張『無為,無事』。『嗇』可以釋義為:於人則吝惜、節省精氣、精力,收斂、蓄藏精氣、精力而充實於內。於國則注重內政,減少政令、少幹亂百姓,處無為之事,順其自然而已。『德』與『道』的關係。
  • 《悟學.第五十六篇》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悟學.第五十六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205 亥-子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莊子讓王篇》:[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
  • 《悟學.第七篇》認識你自己
    《悟學.第七篇》認識你自己悟學.十八子 2019122 子時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悟學.第五十九篇》世上有捷徑嗎!
    《悟學.第五十九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207 亥-子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 何為開悟?其實有三個層次,真懂的人不多
    但對於後世的修行者來說,很少有人能夠像佛陀那樣,一步到位,即徹悟,也就是說,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能夠小悟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換句話說,就佛教的修行而言,所謂的開悟,大致可分為三種,即大悟、小悟、徹悟。那麼,何為開悟呢?
  • 【書摘】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04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學而篇第一》人這一輩子,尤其是進了社會,進了體制,進了公司,哪怕是進了黑手黨,都有個相互理解、相互依靠、相互支持的問題,一大半所謂選擇了「入世」而不是疏離出世的人都有懷才不遇、懷忠不遇、未盡其才、未盡其忠的牢騷。故此,「知己」(還有專門針對老闆的「知遇」)一詞,在國人中極其珍貴,叫作「士為知己者死」。
  • 當你不被他人理解欣賞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生活中總是會有人喜歡對別人評頭論足,背地裡說人壞話但如果你認真學習,努力工作,樂觀生活,一直做著好事卻還是有閒言碎語圍繞著你,請不要太較勁,保持自己的初心你是為自己而活,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