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非合作關係的穩步發展和中國「走出去」戰略的迅速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人員走向亟待投資開發的非洲大陸。與此同時,由於非洲國家政治、社會環境的複雜和動蕩,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因素的相互交織,恐怖勢力和海盜活動的日益猖獗,眾多「走進」非洲的中資企業人員受到的安全威脅也越來越多。在西非和「非洲之角」(東非的一個半島,包括吉布地、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和索馬利亞等國家。)恐怖襲擊頻發、蘇丹和南蘇丹等國內部衝突久拖不決、南非和奈及利亞等國治安狀況未見好轉的情況下,如何防範和減少在非中企員工的安全風險,是企業自身、政府管理部門及相關各方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在非中企員工面臨的五大安全威脅1、治安問題非洲各國年輕人口比例高,失業率高,貧困問題嚴重,導致社會犯罪率居高不下。更為嚴重的是,受長期戰亂和政府管理不力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一些非洲國家的槍枝管理不力,非法買賣和持有槍枝現象極為普遍,涉槍犯罪頻發。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4年4月,在涉及在非中企的130起治安事件中,涉槍治安事件的比例高達60.8%。可以說,在南非、南蘇丹等非洲國家工作和生活的中企員工經常處在槍口之下。與此同時,部分非洲國家的警員數量有限且素質較低,無法有效維護當地社會治安。受福利待遇低、武器裝備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少非洲國家的警察不僅無法為企業駐地、銀行周邊、偏僻路段等主要案發地點提供必要的治安巡邏,而且常因利益誘惑而直接或間接參與針對中企員工的治安犯罪。此外,節慶、大型體育賽事和大選等重要日期的群眾集會與人員流動,也給犯罪分子搶劫並傷害中企員工以可乘之機。
2、政局動蕩內戰、暴動和衝突是非洲國家政局動蕩的主要表現形式。爆發內戰的原因多為國家認同程度較低,以族群為基礎的政黨或政治派別之間不能在政治框架內和平解決權力和利益分配問題,從而引發內戰。國家認同感較強、執政黨得到較多支持的國家,有時也會因政治安排不當或社會矛盾尖銳而引發群眾遊行示威,若當局未能及時合理解決相關問題,和平示威很可能演變為群體性暴動。政局動蕩會導致全國或部分地區陷入無政府狀態,違法犯罪行為猖獗,這無疑會對身在其中的中企員工帶來不可低估的安全威脅。南蘇丹就是典型例證,自2013年末爆發嚴重衝突以來,在當地的中企員工遭遇的武裝搶劫和人身安全威脅明顯增多。
3、綁架首先,從事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開採的在非中企大多在偏遠和動亂地區作業,如蘇丹的西部和南部地區、南蘇丹的北部地區等,這客觀上增加了本企業員工遭遇綁架的風險。其次,部分中資企業的自身安全防範意識弱、相關安全防範措施不到位。例如,未做全面和細緻的安全風險評估便貿然進入安全風險較高的地區;未及時到中國使館和當地警局進行人員信息登記等,導致中國使館和當地軍警不能及時為企業員工提供安全警示和安全保護;未重視當地武裝組織或叛亂組織的活動,加之信息不暢,導致企業因未及時做好應對措施而使員工遭到武裝分子綁架。再次,部分中國企業對其生產和經營活動可能產生的政治風險不夠敏感,無意間成為一些反叛組織通過綁架人質達到政治目的的工具,2012年1月「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北方局」綁架29名中國工人就是典型例子。此外,所在國政府未能準確判斷當地安全風險的變化並及時調整企業駐地或作業地點的安保力量,使武裝分子輕易攻入並實施綁架。
4、恐襲恐怖襲擊主要發生在西非的奈及利亞、馬裡及「非洲之角」的索馬利亞、衣索比亞、肯亞等恐怖組織活動較為猖獗的國家和地區,這與這些國家的治理能力不強有很大關係。一方面,政府對偏遠地區的管理鞭長莫及,為恐怖組織提供了比較自由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政府在某些方面未公正對待偏遠地區的民眾,激起當地民眾的反政府情緒,為恐怖組織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就在非中企而言,對恐怖襲擊的防範意識不強和無力應對是導致自身受到恐怖活動的波及,甚至直接遭到恐怖襲擊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企業未認真對待我使館的相關安全提醒信息,在恐怖襲擊頻發期間依然前往危險地區或人員密集地區。
5、意外傷害意外傷害主要來自交通事故、爆炸事故和突發疾病等。雖然交通事故與非洲國家交通基礎設施不足和交通管理落後有很大關係,但疲勞或酒後駕駛、高速行駛、未系安全帶、不熟悉路況等也是在非中企人員交通事故多發的重要原因。此外,由於缺乏必要的安全防範意識和常識,加之企業的疏於管理,一些在非中企員工,特別是來自中國農村地區的員工,對在某些危險地點(如彈藥庫、疾病疫區、深水區等)作業的安全風險不以為意,未做足夠的防範、規避和應對措施,從而無意間成為安全事故的受害者。作為熱帶大陸,非洲歷來疾病較多,而許多在非中企自身醫療保障條件有限,且作業區大多地處偏遠,無法及時就醫,使瘧疾、伊波拉病毒等成為威脅員工生命安全的殺手。
多管齊下,共同應對安全事件頻發,不僅有在非中企防範不周及中方管理部門引導和監管不力的原因,也有非洲國家安全環境欠佳的原因。只有多方「齊抓共管」,才能真正有效改善在非中企員工的安全狀況。
1、對中國企業的建議企業的自我重視和積極防範無疑是減少員工安全威脅的最直接和最有效途徑。
首先,企業要在赴非前後做好風險評估和安全預防工作:入駐高風險或受衝突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之前,企業應切實做好員工的安全教育工作及目標國的安全風險評估,營地和作業區應儘可能遠離高風險地區。入駐後,應儘可能與中國使館、其他中國企業機構或人員保持密切溝通,高度關注當地時局變化及各方發布的安全警示信息,制定細緻的安全防範措施和行之有效的應急機制;
其次,要加大安保投入,包括僱傭保安人員、建設安保設施、安裝安保設備、給員工購買個人保險等;再次,要主動營造安全環境。對內要管理好本企業的當地僱員並與之和諧相處,妥善處理勞資糾紛。對外要通過提高員工本地化程度、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主動與當地社區互動等措施,建立並保持與當地民眾、部族和民間社團的良好關係。此外,中國企業還應確保中國員工的手續齊全併合法,告誡其遵守當地法紀,提醒其儘量不要單獨外出,不要隨身攜帶大量現金,從而減少誘發糾紛和衝突的自身原因。
2、對中國政府的建議政府管理部門對在非中企的引導、監管和保護作用不可或缺,具體可強化或改善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相關管理應強化對在非中企的安全指導和監督。鑑於一些在非中資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往往對員工的安全教育「走過場」,外事和商務管理部門應制定相應監管或考核機制,嚴格要求並監督赴非企業做好員工安全教育工作,切實做到有備無患;
第二,外交部、商務部、駐非使館及地方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應及時並持續發布安全提醒信息,幫助各類企業提前做好安全防範;第三,涉外部門應適時提請或敦促治安狀況不佳或受衝突影響的非洲國家加大對中企的安保力度,並儘可能與有關非洲國家的政治反對派甚至反政府力量保持適當關係,避免在非企業遭遇重大安全事件。第四,中央和地方政府可引導、鼓勵和扶持有能力的中國安保企業「走進」非洲,為在非中企提供「貼心」服務。3、對雙方合作的建議除上述防範措施外,相關各方還應通力合作,從根源上減少包括中企員工在內的在非華人的人身安全威脅。
首先,中國和非洲國家政府應切實加強安保合作,並建立人員安全事務定期溝通與協商機制。其次,強化中非投資與合作論壇等官方或民間機制的功能,由中非雙方政府部門和中資企業共同協商並確定既能滿足非洲國家發展需要又可惠及當地各方利益的「多贏」投資項目或領域,促進非洲國家發展,從根本上改善在非中企機構和人員的安全環境;此外,包括外事和商務管理部門、安全部門、在非中企、安保公司、智庫及媒體在內的國內有關各方,應共同探索通過網絡社交平臺、自媒體等非傳統手段,搜集、整合、分析和發布安全信息的新途徑;最後,
中非雙方應進一步擴大民間交流,增進雙方民眾間的相互了解和親近感,從根本上消減在非華人的安全風險。(作者系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非洲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中非關係、非洲問題,特別是蘇丹和南蘇丹問題研究。本文首發於「明危東非觀察」微信公眾號,澎湃新聞獲作者授權轉載。本文原標題為《明危觀察 | 威脅在非中企員工的五大安全風險》,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