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國記者節。
圈外人眼中:風光,刺激,神秘;
家人眼中:晨昏顛倒,剩男剩女;
朋友眼中:總是很忙,沒有檔期……
你以為記者採訪都是這樣的
或是這樣子
其實是這樣的
或是這樣子的
你以為記者寫稿是這樣的
其實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有時又是這樣的
你以為記者參加活動工作餐是這樣的
其實是這樣的
你以為攝影記者是這樣的
其實是這樣的
或是這樣的
你以為記者的工作環境是這樣的
其實是這樣的
或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你以為記者的婚戀生活是這樣的
其實是這樣的
四川雅安臺主播陳瑩婚禮遇地震 穿婚紗報導災情
你以為記者的採訪環境是這樣的
其實是這樣的
你以為記者的作息時間是這樣的
其實是這樣的
你以為記者的假期是這樣的
其實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以及這樣的……
記者,
一枚記錄時代的符號,
一個揭示真實的理想,
一份守望社會的責任。
鏡頭的背後,才是真實的記者
讓我們將祝福與敬意,
送給所有在路上的新聞工作者。
新聞是有溫度的 文字是有力量的今天是記者節。它是我國僅有的幾個行業性節日之一,是新聞工作者的光榮,也是對新聞工作者的鼓勵和鞭策。
作為新聞從業者,每到這一天,心裡總是感到五味雜陳。傳播的迅捷在帶來信息供應更加豐富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的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有時正如《娛樂至死》中寫道的那樣,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繁瑣的世事中,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
尤其對比當下的網際網路行業,在「流量比內容本身更重要,做標題黨和快餐式新聞遠比深度評論更有關注度」的語境下,聽到電視劇《新聞編輯室》中的女執行製片人高喊「寧可為100個觀眾做一檔好節目,也不要為100萬個觀眾做差節目。哪怕只有5%的觀眾,這5%也會足以讓美國變得不一樣。」我們依然會被索金式的新聞理想和精英情懷打動。
近些年來,我們總能聽到很多優秀的媒體人辭職創業的消息。但同時,更多的新聞人選擇了默默堅守,堅守著職業操守和行業道德高地。雖然「票子、車子、房子」的話題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但我們仍然會捨棄做快餐式新聞,選擇花費大量時間閱讀資料、撰寫文章,不停地「咬文嚼字」,因為越是社會和媒體變革的時代,越需要新聞從業者通過努力去偽存真。
我們相信,新聞是有溫度的。新聞從業者是時代的弄潮兒,是站在時代潮頭上書寫歷史的人。但我們需要做的不只是表述最新鮮的「浪尖」,而且還要書寫「浪潮形成的原因」、「浪潮存在的作用和價值」。這就需要新聞從業者在時間、空間以及更多維度中延長個人的視角和視界——「在歷史的語境下關注現實」,以便能夠得到最接近真實與真理的答案。
我們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對文字來說,無論它是刻在龜甲上還是出現在屏幕上,無論是被鋼筆書寫還是從鍵盤間流出,文字本身的價值不會被改變。新聞也同樣如此。無論新聞傳播技術如何改變,媒體人作為新聞記錄者、社會守望者、歷史書寫者的身份不會改變,傳遞社會公平正義的職業秉性不會改變,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也不會改變。
我們相信,理想是不死的。雖然不斷有人殘酷直白地指出「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永遠是後者成為無堅不摧的推土機」,但請不要懷疑,還有更多的人理想不死。轉型社會,自有千溝萬壑需要跨越。戳破裹挾於信息洪流中的虛假信息甚至謠言,社會對新聞從業者的要求更高。正如白巖松曾說道,你對社會的期待,你希望將來社會擁有的東西其實就是你每天選擇選題的標準。
「妙手」也好,「辣手」也罷,著出文章都肩負著某種「道義」。新聞的進步,所折射的恰是社會的進步;新聞的理想,正和這個社會的理想息息相關。我們記錄,我們期待,我們相信,「公民意識」逐漸覺醒,「公民精神」茁壯生長,中國在「市場化」和「法治化」的軌道上平穩前進。(年巍)
致敬,堅守↓↓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雲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
堅守,
為了國家和社會盡職瞭望,
為了尚未被遮蔽的真相,
為了災難關頭無助的目光,
為了經受不公弱小無力的肩膀。
相信,
生活的角落裡,總有一些人和事,
值得記錄和書寫,值得流淚與歌唱,
儘管,追尋真相的道路不平坦,
或許還要面對困厄、危險與恐懼。
△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濱海新區天津港發生火災爆炸事故。
堅守,
因為相信,
無論何時,
有些火種,
永遠埋在每個人的心底,
關於公平與正義,關於良知與希望。
發現美好,鞭撻不公,書寫真相,
永遠不會過時。
來源:新華網、央視新聞、青年記者
你可能還喜歡
你每天用的表情包,原型居然是他們!
99%的人都說過這9個謊!
說Chinese時能別夾English嗎?
全省團組織(州市、縣區級、高校)微信公眾號綜合影響力排行榜20161030-20161105
湄公河行動丨現實遠比電影殘酷——這個世界不是沒有黑暗,而是有人替你擋在了看不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