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域的中山國:國王傳承100年

2020-12-26 河青新聞網

河青新聞網訊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西漢時期的中山國的故事。

西漢時期的中山國最早設置是在公元前154年,當時漢景帝劉啟封自己12歲的兒子劉勝為中山王。根據《漢書·地理志》等資料的記錄,當時的中山國轄區範圍包括了北平、唐縣、深澤、苦陘、安國、曲逆、望都、新市、安險、盧奴等14個縣,戶數有160873,人口有668080。

中山國大致的轄區範圍包括了滹沱河以北和易水以南的地域,涵蓋了石家莊北部和保定中南部地域。當時的國度盧奴在今天定州市區一帶。這片區域有滹沱河等自然河流,土地肥沃,山河縱列分布,既有平坦易於耕種的平原也有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山地。可以說,西漢時的中山國那是要人口有人口,要經濟水平有經濟水平,還有著非常豐富的物產。

所以,不難理解,為啥中山靖王墓中會出土那麼多精美的陪葬文物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河北中部地域經濟發達的一個旁證。

劉勝被封為中山王后41年後,他因病去世,享年52歲。後來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推恩令,原來的封國被越分越小。劉勝本人喜歡酒色,有記載的子女就有120多人,後來有記錄的得到封爵的兒子只有16人。

劉勝死後,他的兒子劉昌接替了他的王位。不過劉昌只做了兩年王,就因病去世,史稱他為中山哀王。劉昌的嗣子劉昆繼承了王位,此君在位21年,但是他的作為比他的爺爺更過分。當年劉昆不管政事,死後得了個「中山穅王」的諡號。

古書說,好樂殆政曰穅,這個諡號可謂是名副其實。其後是中山頃王和中山憲王劉福(在位十七年)。公元前70年,劉福去世後,王位由劉休繼承。這個王爺在位期間還是做了一些好事,起碼促進了轄區範圍內的農業生產。另外,封國內的手工業比較發達,和周邊郡國的商貿往來也比較多。

劉修在位有15年時間,死後被稱為「中山懷王」。不過,劉修死後沒有子嗣,原來的中山封國成了郡縣。由此,存在了100年(公元前154年到公元前55年)的中山國暫時消失了。漢元帝時的公元前44年,中山國復國,那就是後話了。

中山懷王劉修去世後,葬於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八角廊一帶。他是穿著金縷玉衣下葬的,其墓中出土了不少文物,一些文物因造型精美被看看做是國寶。

好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說完了,今日頭條搜索「青史觀」查看更多內容。

文並編/河青新聞網編輯郭會哲|頻道主編李若星|頻道監製李默涵

相關焦點

  • 中山國,河北最神秘的景區,少有人知
    中山國(公元前414-前296),由中山武公所建立,源於白狄鮮虞部落,因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北部背靠東靈山和西靈山,前有護城滹沱河。中山國於戰國中期遷都至河北平山縣三汲鄉一帶,被稱為「戰國第八雄」。
  • 中山國景區免費參觀啦!
    中山國景區文化惠民活動好消息!中山國免費啦!中山國王陵陳列館開啟文化惠民活動,平山人免費進園參觀!中山國是23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延續200多年,三次被滅,三次崛起,被稱為"戰國第八雄"。中山古城遺址位於平山縣,出土文物2萬多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被批准立項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地域的文化根基和靈魂,是家鄉文化的優秀代表,也是平山人的驕傲。為宣傳家鄉文化,普及中山國歷史知識,提高文物保護意識,中山國王陵陳列館擇農閒時期為廣大群眾提供免費參觀服務,並安排義務講解。
  • 中山國免費啦!
    中山國免費啦!中山國王陵陳列館開啟文化惠民活動,平山人免費進園參觀! 中山國是23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延續200多年,三次被滅,三次崛起,被稱為"戰國第八雄"。中山古城遺址位於平山縣,出土文物2萬多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被批准立項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地域的文化根基和靈魂,是家鄉文化的優秀代表,也是平山人的驕傲。
  • 驍勇善戰 中山國的軍事
    在社會動蕩、諸侯林立的夾縫中,嵌在燕趙兩大強國間的中山國,佔地雖小,卻迅速發展,幾百年的國史就是鮮虞中山國跌宕起伏的戰爭史。今天就來說一說驍勇善戰的中山國的軍事與戰爭。 據史料記載,作為千乘之國的中山國,面積狹小,但地理位置險要,進可攻,退可守,乃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清代史學家郭嵩燾評價說:「戰國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而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如中山者,抑亦當時得失之林也。」由此可見中山國地理位置和歷史地位的重要性。
  • 秉筆直書的司馬遷,為何撰寫史記時,隻字不提大名鼎鼎的中山國呢
    那麼,《史記》對中山國隻字不提,是否與司馬遷個人主觀意願有關係?我們將時間回溯至1975年,當年河北保定地區與衡水接壤的一個小村落人聲鼎沸,當地某位村民正在自家田地翻土時,刨出了許多古色古香,形狀怪異的金屬器物。
  • 黃帝箕子與周文王,誰是中山國的祖先?
    在公元652年到651年,鮮虞部曾經先後對位於今天河北和山東交界地區的邢國和位於河南省北部的衛國發動入侵,結果導致衛國國君被殺,邢國國君出逃。最後還是位列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出面,組建了宋曹邢衛等多國聯軍,才最終將其擊退。但此戰過後,邢國國力大損,10幾年之後就被其它諸侯國給滅亡了。
  • 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王厝時,中山國進入全盛時期,稱王耀兵於太行山下,與七雄相比亦無遜色。然中山外有強敵環伺,內統治階層日益驕奢,於公元前296年,亡於趙國。 1978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村發掘了中山王墓,勘探了中山國都城——靈壽古城,揭開了中山古國之謎。 在兩座中山王墓及城址內外的戰國墓葬中,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青銅器、金銀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其中尤以陶人俑拜山、磨光壓劃紋黑陶蓋豆、錯銀銅雙翼神獸、錯金銀銅犀牛屏風座、銅「山」字形禮器、銅圓壺等精品為最。
  • 現場|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這個令周天子頭疼不已的「獫狁」,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中山國」的先祖,後來因為音誤被記載成了「鮮虞」。戰國亂世,中山國與燕、趙、魏、齊諸強抗衡,幾經沉浮。王厝時,中山國進入全盛時期,稱王耀兵於太行山下,與七雄相比亦無遜色。然中山外有強敵環伺,內統治階層日益驕奢,於公元前296年,亡於趙國。
  • 金沙遺址博物館展——發現「中山國」
    發現「中山國」在戰國七雄秦、楚、齊、燕、韓、趙、魏之後,還有一個第八雄,即中山國。中山國(公元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據《戰國策》記載,戰國時代有「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千乘之國的中山國是唯一由戎狄建立的國家。戰國亂世,中山國幾經沉浮,於公元前296年,亡於趙國。
  • 橫跨2300年丨中山國青銅器造型的秘密~
    中山國的青銅器造型多樣,可分為中原式、中山式、北方式、燕式、齊式五種,大多出土於墓葬之中,個別出土於窖藏。其造型豐富多樣,將中山國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打破了商周以來的青銅器沉悶莊重的風格,有了自己輕揚活潑的製作風格。以中山國獨有的造型和裝飾工藝,豐富了人們對中山國的認識。
  • 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看地圖一目了然
    戰國時期,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圖-春秋時期晉國與中山國形勢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春秋初年,南太行山的赤狄下山滅亡衛國邢國等諸侯,鮮虞正是在此時走下北太行山,在華北平原建立自己的國度。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鮮虞人建立中山國,他們仿效中原諸國的禮制,骨子裡他們是希望融入周人大家庭的,希望得到東周諸侯的尊重。中山國位於晉國的東北部,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春秋時期中山國最大的敵人就是晉國。
  • 仁厚崇山——談中山國的崇山特點
    儒家思想千百年來都是中國治世立國和修身齊家的重要思想,在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論語》有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作為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從陝北高原東遷到中原之後,充分學習中原先進的技術和思想文化來治國立世,作為當時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更是被中山國人奉為治國理念。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山國人變得更加愛山崇山。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從此鮮虞氏從部落變身為中山國,並對西邊的晉國造成巨大的威脅。為專心對付中山國,甚至拒絕蔡國提出的伐楚請求,集中兵力打得中山國無還手之力。公元前494年,晉國的六卿世襲制的弊端開始顯現,晉君勢弱,六卿做大。晉國內部相互間也徵伐不斷,讓中山國有了喘息之機。此後80餘年,不是中山國聯合諸侯進攻晉國,就是晉國出兵打擊中山國,各有勝負,中山國依然屹立不倒。
  • 戰國第八強中山國,為何剛剛走向巔峰,就被趙國滅掉?
    中山國是鮮于人建立的一個國家,是一個鑲嵌在趙國內部的「國中之國」。這個地盤只有三萬多平方公裡的迷你小國,在戰國紛亂的環境裡,居然存在了一百多年。它曾經被魏國滅掉,又奇蹟般復國,趙武靈王為了滅掉他,整整花費了十二年時間。中山國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北定州一帶,都城靈壽。中山國地盤狹小,以商業為主,經濟水平很高。
  • 先秦時期的中山國在現在的什麼地方?它是如何滅亡的?
    最初,諸侯國都是周天子分封而產生的,但久而久之,一些新的國家不受分封而被建立,如晉國分裂後形成的韓、趙、魏三國,又如中山國。如果說秦國是以建立秦朝出名、楚國是以地大物博出名,那麼中山國就是以其神秘而知名。中山國誕生於戰國初期,但長久以來缺乏關注,甚至許多人並不知道有這個國家的存在,在提到戰國時都會將其忽略。
  • 大將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國君將他的兒子做成肉羹,大將滅了中山國
    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去世,不久,中山桓公繼位,魏文侯迎來了攻打中山國的最佳時機。魏文侯以樂羊為將,借道趙國,攻打中山國,「三年而拔之」。 短短五個字,概括了歷時三年的一場滅國大戰,將其間的驚心動魄全然隱去,更將中山武公的所有努力化為烏有。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公元前530年,晉國大夫荀吳借道鮮虞進入鼓都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但並未滅掉鼓國。同年八月,晉國消滅肥國(在今河北省藁城縣一帶),俘虜肥國國君綿皋,肥國舊地歸屬晉國。第二年冬天,晉昭公得知鮮虞邊境空虛,即以荀吳統率大軍進,破鮮虞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峭嶺)。公元前527年秋天,晉國卿大夫荀吳率軍攻打鼓國,俘虜鼓國國君鳶鞮,使鼓國成為晉的屬國。六年後,鼓國被晉國徹底毀滅。
  • 「戰國第八雄」——中山國的起源
    這個令周天子頭疼不已的「獫狁」,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中山國」的先祖,後來因為音誤被記載成了「鮮虞」。 ——《國語·鄭語》及韋昭注 這是「鮮虞」二字第一次在史書中出現,時間是西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 「晉伐鮮虞。」——《春秋·昭公十二年》 「鮮虞」二字自公元前774年出現於人們的視野後,就銷聲匿跡了,直至公元前530年才重見史冊。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又怎麼走向滅亡的?
    中山國之前是中山,公元前432年被建立傀儡政權,後脫離控制,建國於公元前414年,因城裡有山而得國名。中山國處於當時的趙國和燕國之間,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都城在顧(今河北定州),後遷都靈壽(現今中國河北省靈壽縣),建立者是中山武公。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當時主要的諸侯國都已稱王,秦、齊兩國都不願再與五國平起平坐,於是在公元前288年,齊閔王和秦昭襄王並稱為東西二帝。公元前286年,齊國消滅宋國,促使其整體勢力來到了巔峰。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五國伐齊後,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