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木雕每一天都在上演枯木逢春的傳奇,哪怕是塵封千年的古沉之木,也能在木雕藝匠的手中實現生命的涅槃,回報自然的饋贈。
趙西平 劉陽 金世傑
中國古代哲學的系統觀歷來就有「五行」之說。「金、木、水、火、土」包含了事物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形態。其中,木代表著生長,也是和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五行之一。漢字「休」由「亻」與「木」組合而成,也說明了人與木之間的密切關係,人依靠木,才能獲得安穩休息。
談到木雕,自然離不開木。在沒有離開根莖前,木是有生命的,被砍下之後,木雕藝術家又會賦予它第二次生命,實現人與木之間的對話與連線。伴隨木雕藝人不斷地敲打和雕刻,藝術作品脫殼而出,從而使木擁有了更恆久的藝術生命力。
木雕藝術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燦爛瑰寶,以木為載體,雕刻出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勤勞與智慧,也講述著漫漫歷史長河裡的滄桑與變遷。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木雕藝術在各地都譜寫著自己的故事,而在浙江,也留下一段段深厚悠長的東陽往事。
尋根溯源
東陽木雕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元和年間(806~820年)進士、宰相舒元輿(唐東陽郡蘭溪純孝鄉人)的墓在20世紀初被盜,內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出土,可見在唐代太和年間(827~835年)以前,東陽木雕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至宋代,東陽雕刻技藝便已具備較高的工藝水平,雕刻風格也盡顯精細。這一點可以從現存的東陽木雕實物中發現。
1963年,東陽縣城南郊的西峴峰下,從倒塌的南寺塔裡出土了一尊善財童子像和一尊殘損的觀音菩薩像,均雕刻於北宋建隆年間。善財童子立於雲紋裝飾的蓮花寶座之上,細膩清雅,形態生動,無論從造型或是刀法上,都足以證明東陽木雕的獨特風格在北宋年間已初具雛形。
經過多年的發展沉澱,東陽木雕最終在元明時期形成了成熟、獨特的藝術風格。此時的東陽木雕多用於建築裝飾。明永樂年間修建的盧宅,宅內隨處可見技藝精湛的木雕,無論是建築構件還是室內家具,其藝術性之強、布局之豐滿,散而不松、多而不亂、層次分明、主題突出、故事性強,可謂我國民間藝術作品中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東陽木雕風格達到成熟的最好佐證。
清代東陽木雕的發展極盛,尤其在乾隆年間。據《東陽木雕歷史調查研究參考資料》記載,清乾隆時期東陽和嵊縣曾有400餘名木雕藝人進京為故宮雕刻裝飾。宮廷木雕工藝的高要求、高標準,也促使對東陽木雕的運用達到極致。這種蓬勃發展態勢一直延續到近現代。
民國時期,受傳統繪畫藝術的影響,傳統的木雕技法與中國繪畫藝術巧妙地融合,更增添了東陽木雕形神皆備的藝術性,其造型圖案也更加豐富精緻,東陽木雕也越來越得到民眾的廣泛認同與接受。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重視和支持東陽發展木雕產業,成立了多家木雕生產組織,使其與中國傳統詩、書、畫巧妙地融為一體。東陽木雕的內容、形式以及表現手法也越來越豐富,精美作品更是數不勝數。
清水白木雕
東陽木雕悠久的歷史一方面歸功於木雕傳承者的傳經送寶,另一方面則源於東陽木雕自身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東陽木雕以「東陽」二字冠名,皆因木雕具有濃鬱的東陽特色。東陽地區自然環境優渥,物產豐富,有許多優良的木材。智慧的東陽人民以當地的資源為依,就地取材用於木雕藝術,使得木雕烙上了東陽的印記。
與眾多色彩斑斕的其他木雕藝術不同,東陽木雕素來色澤淡雅,不施以深色漆料。作品完成後,採用清水漆做表面處理,再施一層淺色透明的桐油,因此也被稱為「白木雕」或「清水白木雕」。也正因如此,東陽木雕在選料方面極為嚴格。除要求木料完好、沒有蟲蛀,對木料的木紋、色澤等也有很高的要求。
東陽木雕多採用香樟木、白桃木、椴木、銀杏木等木材,它們生長緩慢,散發經年不衰的濃鬱香氣。以香樟木為例,木材紋理優美,色澤淡雅,因其獨特的香味還兼具防蟲的特點,非常適合作為東陽木雕的雕刻材料。這類木材雕刻出的作品,配以東陽木雕不施漆色的表現手法,完美保留了天然木材的本真。
複雜又自然的紋理走勢,疏密有度的紋理排布和源自天然的木材本色,使得東陽木雕猶如清水芙蓉,質樸卻又不失明媚。清新典雅的獨特風格雕飾於江南民居之上,裝點於典雅的水鄉廳堂之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點五」維度空間之美
從技法上看,東陽木雕以構圖飽滿大氣、層次豐富細膩、圖像寫實傳神、做工精雕細刻、清秀典雅耐看、欣賞與實用完美結合的藝術風格在中國木雕界獨樹一幟。這種獨一無二的風格特點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
東陽木雕是以平面雕刻為主的裝飾性雕刻,最初應用於建築裝飾。在其風格形成伊始,木雕造型粗獷、構圖簡潔、風格粗放。到了明代後期風格逐漸走向精緻細膩,由簡到繁、由粗到細。風格的轉變離不開技法的不斷更新,需求推動發展,因而產生了除平雕以外的眾多的雕刻技藝,如圓雕、半圓雕、鏤空雕、浮雕、明雕、陰雕等等。
此外,東陽木雕對造型也有著極高的要求,與普通雕塑不同,其從創作之初直至創作結束,都是不斷在做藝術雕刻的「減法」——去除掉多餘的部分,保留藝術作品的本體,最後使藝術作品脫殼而出。其創作特性決定了這項藝術的高難度和藝術價值。
繁多的傳統雕刻技法並非隨意任用,而是手工藝者根據雕刻的不同形制和題材內容,斟酌選擇適當的技法來表現內容,以達到所需的不同效果。
例如,技法中的浮雕可細分為薄浮雕和深浮雕。薄浮雕可以使作品產生細膩精緻、耐人尋味的效果;而深浮雕能使作品變得構圖緊湊、疏密得當。木雕藝人正是通過不同技法的結合表現,來充分展現雕刻作品的豐富內容。無論是清新秀麗的才子佳人、鮮活靈動的祥瑞神獸,還是繁茂美好的花木果實,作品空間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
東陽木雕的空間推敲構思巧妙、布局緊湊,既不同於國畫的二維空間,又不同於雕塑的三維空間,處在二維到三維之間「二點五」維度的空間之中,尋求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同時還兼具了國畫和多種雕刻形式的藝術表現手法,也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語言,在一深一淺間盡顯東陽木雕傳統技法的獨有魅力。
內容廣泛卻不隨意
中國古典建築、家具等都喜用雕刻作為裝點,但細究雕刻內容就會發現,這些雕刻除了裝飾作用,還富含著文化深意,追求對意境的營造。中國人喜歡將自己的吉祥文化表現於木雕之中,而木雕附於器物之上,帶給使用者美好的祝願。
東陽木雕的選材內容廣泛卻不隨意。不論吉祥瑞獸、飛鳥魚蟲、山水花木,還是才子佳人、忠臣良將,都是手藝人精挑細選的故事內容。
例如,東陽地區的古建築上隨處可見動物紋樣,「梅鶴迎春」「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球」等,反映出人們對吉祥、喜慶的嚮往與追求。
又如,常用來雕刻的植物紋樣,梅蘭竹菊荷等植物或青翠或嫣紅,生長在自然間便是一道風景,而它們被雕刻在木材之上,被華夏文化賦以深意——「梅」凌寒獨放;「蘭」孤芳自賞;「竹」堅韌不拔;「菊」淡泊明志;「荷」神聖高潔……無一不是古人嚮往的雅境。
再如,人物題材多選自神話傳說、歷史名人和文學作品三大類。「八仙過海」「嫦娥奔月」「竹林七賢」「三顧茅廬」和「武松打虎」等都是民間耳熟能詳的故事。
東陽木雕以雕刻的形式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木雕藝人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與文化審美傾注其中,使得每處木雕不僅外觀美,更在深處蘊含著中華文化之魂。
「師徒傳承」無價寶
東陽木雕除了可供觀賞的美麗之外,更有一種無形的美推動著這項傳統藝術不斷前行。手藝代代相傳,難的不僅是技法傳承,還有那份傾囊相授、毫無保留的品德之美。
與眾多中國的民間傳統藝術一樣,東陽木雕的傳承方式同為傳統的「家族傳承」與「師徒傳承」。眾多東陽木雕傳承人從不畏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是無私地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杜雲松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東陽木雕大師,因為手藝精湛、技法全面,有「木雕皇帝」的美譽。他師承民間藝人郭金局,14歲便開始學習雕刻。
郭金局作為著名的民間工藝多面手早已聞名遐邇,但他肩負傳承責任,收納勤奮者為徒,絲毫不吝嗇自身所學,將一身技藝都授予徒弟,望後輩能夠後來居上,成為木雕藝術之大家。杜雲松也不負希望,傳承了恩師一身技藝並且發揚光大。
而繼承下來的不僅是手藝,更多的是授業的無私精神。樓水明是與杜雲松齊名的東陽木雕大師,有著「木雕狀元」的美譽。他在傳承手藝時,同樣繼承上輩藝人的無私品德,將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予徒弟。
樓水明還希望徒弟集眾家之所長,向「木雕皇帝」杜雲松與「木雕宰相」黃紫金推薦自己的潛力學子陸光正,使其師承三家,掌握全面的東陽木雕技法。陸光正最終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東陽木雕每一天都在上演枯木逢春的傳奇,哪怕是塵封千年的古沉之木,也能在木雕藝匠的手中實現生命的涅槃,回報自然的饋贈。面對這些來之不易的藝術瑰寶,現代的東陽人更加珍惜,並用他們的智慧賦予這項古老工藝更頑強的生命力,將延綿千年的東陽木雕藝術風景更好地傳承,不斷再現「高樓畫欄照耀入目,其下步廊幾半裡」的宏大場景。
(趙西平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