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貪酒不顧人,貪色不顧身」,其實下句更經典,戳中人性

2020-12-14 馮記嘉麗

「貪」這個字不知害了多少人,它是欲望的化身,更是人們心中無法掌控的「惡魔」,它可以讓我們墮落,從而墜入深淵,無法自拔。

我們熟知的很多俗語,也對「貪」字進行了很多描述和總結,就比如我今天要給大家說的「貪酒不顧人,貪色不顧身」這句話。

貪酒不顧人

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很多人酒品都不怎麼好,一喝醉之後就全然不顧忌形象,出現耍酒瘋的問題。歷史上,韓信就是在醉酒之後是對劉邦大言不慚,主公也逐漸就對其有了戒心。

還有很多人,喝醉之後就屬於不省人事的狀態,更有甚者出現生命危險,詩仙李白,就是一個悲劇,根據記載,李白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所以,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不要貪酒,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有損形象的同時還有害健康。

貪色不顧身

如果一個人過分的貪戀女色,那麼自己的身體狀態也會發生嚴重的變化,甚至危害到生命,歷史上太多因為貪戀美色的皇帝,之所以英年早逝,跟這個也不無關係。

現在也有很多男性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有多少家庭因為男性的克制能力不強而支離破碎的。三國時期,呂布和董卓就是受到了王允使出的美人計,父子兩人最終是由於一個女人而兵戎相見。正所謂是「色字頭上一把刀」,在生活當中我們也一定要格外注意。

其實,「貪酒不顧人,貪色不顧身」這句話的下句是「貪財不顧親」,這句話可以說是很經典了,充分的揭露了人性以及現實。都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就是人性。很多人為了錢財,不惜出賣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親人。在古代,甚至有父母為了得到一點錢財就賣掉自己的孩子。

尤其是如今這樣的一個金錢社會當中,我們看到很多人是將金錢奉為了自己唯一的寶藏,反正是到了何處也都想著要斂財,在社會上我們就看到是有很多人為了錢可以和家人鬧僵,兄弟姐妹們爭資產過程中是鬧得很大,最終大家也都不好收場了。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一點老我深有體會,古人的智慧以及忠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能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很多人都問我,想要學習很多古人的智慧,不知道從哪裡學起,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從書本上獲取!

那麼該看什麼書呢?我給大家的建議是看一看《增廣賢文》,收錄了從古至今非常多俗語、名言的《增廣賢文》,真的是一本很不錯的讀物。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語句簡練,通俗易懂。中心內容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其中大部分諺語、俗語、對聯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前人總結下來的經驗、智慧,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世間萬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腹有詩書氣自華,筆下能點旌旗軍。

《增廣賢文》從廣義上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閒暇的時間,下班坐車或者睡前,都可以讀一下《增廣賢文》,充分的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還能增長見識與智慧,豈不是一舉兩得。

白巖松多次講到了道德經對他人生產生的感悟,在前四十多年裡,影響白巖松人生的有四本書:《新華字典》、《朦朧詩選》、《曾國藩傳》與《道德經》

和孩子一起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有才華有智慧的人,不會被埋沒!讀《增廣賢文》更懂社會潛規則,讓孩子出社會少吃虧!《增廣賢文》僅需48元,讓自己擁有人生大智慧!

相關焦點

  • 俗語:貪酒不顧人,貪色不顧身,下一句才更經典,道盡世態炎涼
    比如這句我們常說的「貪酒不顧人,貪色不顧身」,就是奉勸我們戒酒戒色。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而且下一句更加經典,可以說是道盡世態炎涼,它就是「貪財不顧親」。貪酒不顧人酒在中國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席位,古代也有很多關於酒的詩句,如「酒逢知己千杯少」、「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等,可以說,酒成了中國古代文人雅士抒發心中情感的工具,無論是
  • 農村俗語:「貪酒不顧人,貪色不顧身,貪財不顧親」什麼意思呢?
    人的欲望,永無止境,人生當中有很多的欲望,為金錢、為美酒,為美色。欲望有度,適可而止,但是過度的追求欲望卻會為自己招致禍患。老話說得好,「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酒是穿腸的毒藥,色是刮骨的鋼刀,財是惹事的根苗。
  • 俗語:「貪酒不顧人」,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早就看透了人性!
    在俗語中我們能學到很多的知識以及為人處世方面的技能。今天我們簡單地來聊聊一句俗語:「貪酒不顧人,貪色不顧身!」貪酒不顧人酒文化在我們國家已經流傳了上千年,但是萬事只能適量不能過量,過量飲酒還會導致你的腦子陷入一種模模糊糊的狀態,說話和行為就會不受自己的控制。
  • 俗話說「人貪三樣,一生白忙」是哪三樣,老祖宗的經驗,句句受用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5000年燦爛文明,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唐詩宋詞、詩歌曲賦等文學經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有很多民間的智慧俗語,雖然是口耳相傳,沒有留下文字記錄,但是因為都是來自於民間的生活經驗,所以更接地氣,更符合普通人的生活經歷,流傳更為廣泛,影響也最大。
  • 俗話說:「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啥意思,有何道理?
    以前的農村教育主要源自先輩們的教導,他們不善華麗的言語,但是通過一代一代 傳承下的俗語一樣教育一代又一代人,俗語包羅萬象說的什麼都有。下面這個就是主要說 的人情冷暖,「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從字面上看著酒色財是不好的,但是這所說的是什麼含義呢?說的在理嗎?下面就給大家聊聊。
  • 古人講:「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陶淵明《止酒》在農村地區,流傳著很多俗語,其中有關於天氣的,有關於品德的,有關於社會的等等。不管是什麼俗語,都是先人智慧的結晶,老祖宗在生活中的經驗所得。別看俗語聽起來比較粗俗,但都蘊含著一定的道理。而今天我們就說一下關於「酒、色、財的俗語。古人說的「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是何意思?
  • 俗話說:「飽暖思淫慾」,其實後半句更經典,揭露人性
    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飽暖思淫慾」,下半句揭露人性,教人3個處世的道理!
  • 俗話說「人貪三樣,一生白忙」,早明白,早受益
    俗話說:「人貪三樣,一生白忙」,很明顯這俗語是在勸告後人凡事都要適可而止,那具體是指哪三樣?有沒有道理呢?我們一起來聊一聊。第一樣:貪酒有的人一喝酒就停不下來,非得喝個酩酊大醉,不醉不歸,酒後失德,醜態百出,太損個人形象,常言道喝酒誤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更為重要的是貪酒傷身,喝酒切要適可而止。古代因貪酒誤事甚至丟掉性命的案例也不少,三國時淳于瓊就因貪酒誤事丟了烏巢。
  •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一句,雖少有人知,但卻戳中人性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說的就是家裡的長輩們如果長時間患病乃至臥床不起,就算平時再孝順的孩子也會很難做到孝順。雖然這句話說得很沒人情味,但是在當今社會兒女也有自己工作,也有自己的家庭,每天如果圍繞著自己病榻前的,老母親或者是老父親一直以來忙忙碌碌的話,難道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都能不要了嗎?可能時間一長耐心都給磨沒了。
  • 俗話說「人貪四項,一生白忙」,啥意思?老祖宗經驗之談
    貪婪是人之本性,古往今來,無數人因為過於貪婪而家破人亡。即便如此,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貪婪之人隨處可見。人生在世,面對最多的就是各種各樣的選擇。按照常理,人們都會從自身考慮,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事和物。但是人的欲望是無窮的,因此很難得到滿足。
  • 古人云:「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講透人性
    古人經常說「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下半句更是經典,講透了人性。其實關於大部分的俗語,我們基本上只知道其中的半句俗語而已。如此一來我們想要理解的它們的意思的話,光靠這半句話是很難的,只有看見了完整的句子,我們才能明白他們到底是想要表達什麼意思,也明白古人到底是想要教育我們後人什麼事情。
  • 俗話說「朋友妻不可欺」,其實後面一句更經典,知道的人卻不多
    古代讚美朋友之間情誼的詩詞多如牛毛,比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病相憐之人,即使以前不認識,也能成為心靈相通的朋友;高適的那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家喻戶曉的千古絕唱,沒有一絲離別傷感,卻蘊含對朋友的祝福。
  •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後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給男人的忠告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後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給男人的忠告酒不護賢酒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與茶文化一樣深入中國人的精神。中華文化有很多關於酒的傳統和佳話,李白大醉,寫出名篇《將進酒》,千古流傳。民間更有「無酒不歡」「無酒不成席」的說法。但是,事情往往具有兩面性,古往今來,因為喝酒誤事的也不在少數。老祖宗在《增廣賢文》裡說「酒不護賢」,意思就是無論多麼賢德的人,喝多了酒也容易出事。一個平時很有德行,注重修養的人,說話待人都彬彬有禮,溫柔客氣。但是。
  • 俗話說「人貪四樣,一生白忙」,到底是哪四樣?
    因為古代教育並不是很發達,讀書識字的人並不是很多,所以人們就把人生的一些經驗編成諺語、俗語,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這也是文化傳承的一種形式。今天為大家分享一個俗語:「人貪四樣,一生白忙」,到底是哪四樣呢?就是酒、色、財、賭。如果過分貪婪這四樣,哪怕只是其中的一種,這一生就白忙活了。
  • 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後半句更經典,道出了女人的弱點
    但是英雄有一關難過,那就是美人關,古人就曾說過:英雄難過美人關,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只是很少人知道。02一、英雄難過美人關是人之本性其實英雄和大多數人一樣,對於美好的事物十分喜愛。普通人難過美人關,英雄也是如此,這是人之本性。
  •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真的很經典!
    而今天小編講的這句俗語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那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道盡老祖宗的生活智慧,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一、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比喻有志氣的人立志以後,即使遭受挫折,也決不走回頭路。現代這句俗語主要用來形容男女戀人分手後,表示永遠不再複合的決心。
  • 貪嗔痴慢疑……心理學視角下,我們如何面對人性陰暗面?
    人性本善VS人性本惡,這個辯論問題已經持續了幾千年。前者認為,人雖然不完美,但生來就是善良、理智、性情溫和的;後者則認為,我們人類內心深處生來便存在醜惡心理,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根除。在封建王朝時期,君王更信奉「性善論」,因其更符合統治需要。
  • 俗話說「飽漢不知餓漢飢」,後半句更經典,卻經常被忽視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飽漢不知餓漢飢」,其實這句俗話還有下半句,比上半句更為經典,它將老祖宗的處世智慧體現的淋漓盡致!你知道是什麼嗎?飽漢不知餓漢飢俗話說「飽漢不知餓漢飢」,從表面意思上去理解,吃飽的人根本不知道飢餓的人有多痛苦。如果從這句俗語的內涵去理解,其實說的就是處境好的人,根本無法理解別人的苦衷。
  • 佛說貪嗔痴慢疑,誰又不貪不嗔?
    貪嗔痴慢疑是屬於我們的心理行為,是習氣也是最深得人性,是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在沒有成聖成佛以前,都有自己的習氣,都有自己的貪嗔痴慢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能夠除去人性中的惡,保持清淨善良的一面,就是人格的修養,就是諸佛菩薩和聖人的境界。
  • 老祖宗:「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說透人性
    古人曾說:「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這句話的大致的意思是講人在窮的時候,在人群中要少說話;沒有社會地位,處於社會的下層時不要來勸別人。因為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錢在人群裡可以說沒有發言權。位卑沒有權的人,也真的是很難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