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貼圖罵人被判在朋友圈道歉《民法典》將強化名譽權保護

2020-12-26 瀟湘晨報

\

\

\

民法典系列報導

之名譽權保護

朋友圈已成了很多人分享生活狀態的陣地,有人曬幸福、曬美食、曬美景,也有人在朋友圈訴煩惱,甚至罵人……但請注意!在朋友圈辱罵他人是違法行為!近日,一起網友熱議的事兒:有人在微信朋友圈發布對他人侮辱、誹謗言論,因為侵害名譽權,法院判決被告同樣在朋友圈賠禮道歉10天。

朋友圈發布希麼言論構成侵權?明年將要施行的《民法典》中對名譽權是如何規定的?▼典型案例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朋友圈洩憤侮辱人是犯法

>>案例1

合作產生矛盾發朋友圈侮辱誹謗

被判在朋友圈道歉10日

因業務發展需要,張某將公司的洗車精洗美容業務承包給李某,後雙方在合作中出現了矛盾。

2019年6月16日、17日,為了洩憤,李某在自己朋友圈裡發布了對張某涉及侮辱性、誹謗性語言,其中一條還貼出了張某的照片。而且,李某發布在朋友圈的內容對微信號內所有好友公開,而他的朋友圈好友有七百人左右。

張某發現後,認為李某的行為有損其名譽和人格尊嚴,於2020年1月13日將李某起訴至法院,要求其刪除發布的侵犯名譽信息,並在朋友圈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1萬元。

近日,浙江溫州市甌海區法院經審理,判決李某以不屏蔽任何人的方式,公開發布微信朋友圈向張某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發布的道歉內容至少保留十日。8月7日,李某在其朋友圈發布道歉消息。

>>案例2

發生口角後在朋友圈洩憤並發對方照片

被判在朋友圈道歉並賠償5000元

2017年3月6日,在四川閬中經營酒吧的張女士和朋友趙女士喝酒時聊起兩人都認識的朋友陳女士,張女士說自己和陳女士因脾氣不和沒有聯繫。沒想到,趙女士在陳女士面前提到這次談話,並講了一些張女士的壞話。陳女士為此打電話質問張女士。

張女士隨後在微信上聯繫趙女士,責怪對方不應該在陳女士面前添油加醋,隨後卻被趙女士拉黑。聊天記錄截圖顯示,兩人都用了一些粗俗的語言辱罵對方。第二天,張女士接到不少朋友的信息,稱趙女士在朋友圈發布了一些對她不利的言論,同時還有張女士本人的照片,並且配有「我真喜歡看你生氣的樣子」的字樣。

張女士聽到後將趙女士起訴至四川閬中市人民法院。

法院審理認為,趙女士在微信朋友圈上發布辱罵、侮辱性語言及張女士照片的行為,侵犯了張女士的名譽權,客觀上影響了張女士的社會評價,理應承擔侵權責任。判決趙女士停止對原告張女士的侵害行為,刪除朋友圈的辱罵、侮辱性言論及張女士照片,並在朋友圈發布向張女士的道歉函,發布天數不低於3天,同時賠償張女士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

律師觀點

陝西索驥律師事務所律師馮濤:

朋友圈的侮辱誹謗言論構成侵害名譽權 《民法典》強化了對名譽權的保護

陝西索驥律師事務所律師馮濤認為,名譽是對於人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名譽權是自然人對其道德品質方面評價享有的權利,對這種社會評價的貶損將導致對自然人名譽權的侵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七條規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係、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侮辱或誹謗言論的案件,主觀上具有毀損他人名譽的惡意,客觀上實施了侵害名譽的行為,最終導致權利人在一定範圍內社會評價降低,因此,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侮辱或誹謗言論構成侵害他人名譽權。

《民法總則》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包括:停止侵害,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併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十條「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範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不良影響的範圍相當。」因此,法院判決侵權人通過刪除微信朋友圈不當言論,並在微信朋友圈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是符合法律精神和法律規定的。

●《民法典》相關解讀

馮濤說,明年將施行的《民法典》繼續延續和強化了對名譽權的保護。

首先,對包含名譽權的人格權單設一編,與物權、合同、侵權、婚姻和繼承各編並立,並將「名譽權和榮譽權」單設一章,體現了立法者對於人格權及名譽權制度的高度重視。

其次,對名譽權進行了系統性立法,不僅新增對「名譽」的解釋,明確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同時詳細規定了新聞報導、文學、藝術作品、信用評價侵害名譽權的認定與例外。

最後,在人格權一般規定中,仍然規定行為人因侵害人格權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應當與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範圍相當。並且民法典擴大了對名譽權保護的期限,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請求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能夠更好地保護民事主體的名譽權。

陝西恆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師趙良善:

多部法律對名譽權進行全面的規定 判決「朋友圈罵人」具有警示作用

陝西恆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師趙良善表示,上述案例的共通之處在於:微信號所有人均採取了帶有侮辱性誹謗性語言辱罵他人、罵人都附了他人照片或個人隱私信息、罵人都選擇了對微信好友公開方式。

趙良善說,微信朋友圈是一個匯集圈內朋友動態、各類信息、資訊的平臺,是圈內好友交流溝通的平臺,所以朋友圈在某種程度上是圈內人的共同平臺,可以理解為「公共場所」,而侵權人在這樣的「公共場所」辱罵他人屬於公開辱罵,主觀上明知會對他人造成影響仍然附上照片、個人信息,存在過錯,且附照片、個人信息使得侵權行為更加特定,屬違法事實,造成被侵權人名譽受損的結果,故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間存在直接因果關係。發朋友圈事件可以直接降低被侵權人的社會綜合評價,屬於法律規定的侵犯名譽權的侵權構成,故微信朋友圈罵人構成侵權。

趙良善認為,法院判決「朋友圈罵人」侵犯他人名譽權具有典型意義,能夠對朋友圈亂象起到警醒、提示作用。我國《民法通則》和明年將要實施的《民法典》等多部法律都對名譽權等均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規定。

《民法通則》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和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損害,公民或法人要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後果和影響確定其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規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係、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

●《民法典》相關解讀

明年1月1日即將實行的《民法典》第1000條規定:行為人因侵害人格權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應當與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範圍相當。行為人拒不承擔前款規定的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在報刊、網絡等媒體上發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書等方式執行,產生的費用由行為人負擔。

律師提醒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請注意謹言慎行

朋友圈並非法外之地。與傳統網絡比,微信朋友圈看似是私人空間,發布的不當言辭傳播範圍不及網際網路,但是微信朋友圈作為一個熟人圈子,對權利人的「傷害」卻是最為「精準」和「深度」的,發布不當內容對權利人的損害後果更大。當前,科技的發展,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發言人」,但是在享受技術紅利的同時,每一位參與者都要謹言慎行,遵守公序良俗,不逾越法律紅線,否則必將為此付出代價。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來源:陝視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朋友圈罵人還曬照片?他被判在朋友圈道歉10天,不屏蔽人那種
    >李某多次在朋友圈公開發布侮辱、誹謗張某的言論張某將李某告上法院近日,法院判決出來了李某去朋友圈道歉>道歉內容至少保留10天 為洩憤發布侮辱誹謗性語言因為業務發展需要,張某將公司的洗車精洗美容業務承包給李某,後雙方在合作中出現了矛盾。
  • 朋友圈罵人還曬照片?他被判在朋友圈道歉10天,不屏蔽人那種→
    李某多次在朋友圈公開發布侮辱、誹謗張某的言論張某將李某告上法院近日,法院判決出來了李某去朋友圈道歉法院判決:公開道歉,道歉內容保留10天張某發現後,認為李某的行為有損自己的名譽和人格尊嚴,於是將他起訴至法院,要求刪除發布的信息並在朋友圈公開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
  • 微信朋友圈罵人被判發布道歉聲明
    工人日報客戶端訊 近日,廣東韶關新豐縣人民法院審結一起在微信朋友圈辱罵他人侵害對方名譽權案件,判決雙方在其微信朋友圈連續七日發布道歉聲明。新豐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公民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本案中,B某在其微信朋友圈多次發布辱罵、侮辱A某言論,主觀上具有毀損A某名譽的惡意,客觀上實施了侵害A某名譽的行為,最終導致A某在一定範圍內社會評價降低,應當認定B某侵害了A某的名譽權。
  • 朋友圈罵人被判朋友圈道歉10天 法院: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首頁 > 產權 > 關鍵詞 > 朋友圈最新資訊 > 正文 朋友圈罵人被判朋友圈道歉10天 法院: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 朋友圈罵人,他被判道歉10天,不能屏蔽任何人……
    李某多次在朋友圈公開發布侮辱、誹謗張某的言論張某將李某告上法院近日,法院判決出來了李某去朋友圈道歉道歉內容至少保留10天為洩憤發布侮辱誹謗性語言因為業務發展需要,張某將公司的洗車精洗美容業務承包給李某,後雙方在合作中出現了矛盾。
  • 微評|「在朋友圈罵人被罰」具有警示意義
    □許君強因業務合作產生矛盾,為洩私憤,李某在朋友圈對張某進行言語侮辱和誹謗,並曬出張某的照片。張某以名譽權被侵害為由,對李某提起訴訟。近日,溫州市甌海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後,判決李某以不屏蔽的方式在朋友圈向張某賠禮道歉,道歉內容至少保留十日。(據新京報網8月11日報導)因朋友圈有一定的私密性,一些人將其視為「私人領地」,認為「我的地盤我做主」,可以懟天懟地懟空氣,覺得在自己的微信裡「罵人不犯法,拿我沒辦法」。
  • 這些人在朋友圈「洩憤罵人」被處罰
    2020-08-17 09:52:19 來源:央視網原標題:朋友圈言論別「出圈」 這些人在朋友圈「洩憤罵人」被處罰央視網消息:如今,微信朋友圈就像我們的「日記本」,曬旅遊、曬幸福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分享開心,吐槽不爽,但是您想過嗎,在朋友圈「說話」也是要有分寸的,如果你說的話「出圈」「出格」了,比如在朋友圈罵人,性質可就變了,嚴重時,甚至構成違法行為。2019年,李某在朋友圈發布了對張某侮辱性語言,張某起訴至法院,近日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人民法院三溪法庭對該案依法進行了宣判。
  • 一老闆發朋友圈罵人?法院:再發條……10天,不屏蔽任何人!
    如果在微信朋友圈罵人會有怎樣的結果?一個話題引發網友熱議因業務合作糾紛,小李在朋友圈發布對小張涉及侮辱性、誹謗性語言。小張認為小李的行為有損其名譽和人格尊嚴,將其起訴。近日,溫州市甌海法院判決小李以不屏蔽任何人的方式公開發布微信朋友圈向小張賠禮道歉,道歉內容至少保留十日。因為業務發展需要,張某將公司的洗車精洗美容業務承包給李某,後雙方在合作中出現了矛盾。2019年6月16日-17日,為了洩憤,李某相繼在自己朋友圈發布了對張某涉及侮辱性、誹謗性語言,其中一條還貼出了張某的照片。
  • 充分認識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
    同時強化對人身關係保護力度,將人身關係保護放在財產保護關係之前。民法典強化了對精神層面利益的保護,強化對人的尊重,如用「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替換掉了「精神病人」。民法典這些保護理念、制度體系、概念調整,都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最大程度保護人民權利」的宗旨。優化重構民事主體制度和財產權制度。一是重構傳統法人制度。
  • 朋友圈是你的地盤,就能隨便罵人嗎
    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史洪舉據報導,因為業務發展需要,張某將公司的洗車精洗美容業務承包給李某,後雙方在合作中出現了矛盾。2019年6月16日,為洩憤,李某相繼在自己朋友圈發布了對張某涉及侮辱性、誹謗性語言,其中一條還貼出了張某照片,且對微信號內所有好友公開發布,發布該朋友圈時好友人數有七百人左右。張某發現後將李某訴至溫州市甌海區法院。近日,法院判決李某以不屏蔽任何人的方式公開發布微信朋友圈向張某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發布的道歉內容至少保留十日。2020年8月7日,李某在其朋友圈發布道歉消息。
  • 法律解讀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之人格權編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該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部法典,民法典從編纂到頒行都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它標誌著我國民法體系進入新的階段,我國公民民事權利保護開啟新的徵程。
  • 兩人在微信朋友圈互罵被判致歉7日
    本報訊(記者葉小鍾 通訊員黃蘇靜 潘淑郡 李治文 實習生葉伊聞)近日,廣東韶關新豐縣人民法院審結一起在微信朋友圈侵害他人名譽權案件,判決雙方在其微信朋友圈連續7日發布道歉聲明。A某和B某系微信好友,2019年10月間B某因情感糾紛開始在微信朋友圈使用粗俗、帶侮辱性的語言辱罵A某,A某繼而也在微信朋友圈辱罵B某。兩人辱罵性的朋友圈不僅使對方社會評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同時也在微信朋友圈中造成了不良影響。這種情況持續兩個多月後,A某向新豐法院提起訴訟。在案件審理過程中,B某提起反訴。
  • 朋友圈裡罵人還曬照片,判了
    在有700名好友的微信朋友圈裡辱罵他人,還曬出對方照片……溫州市甌海區法院日前宣判一起侵害名譽權糾紛,涉事的李某因侵害他人名譽權,被判在自己的朋友圈公開道歉,道歉內容至少保留10天。2019年3月,經營車行生意的張某將公司的洗車精洗美容業務承包給李某,後兩人出現矛盾。
  • 民法典,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王晨副委員長在民法典草案說明中指出,編纂民法典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編訂纂修」這四個字,含義深刻。「編」不是對現行法的簡單彙編,而是將現有的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民事法律和制度進行系統整理、統合,進行科學化、體系化的整理。「修」「訂」是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法律規定進行修改完善。
  • 「法學匯」民法典人格權保護體系與四大檢察職能作用發揮
    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編纂的亮點和創新之一。民法典人格權編為具體人格權和一般人格權保障提供了制度依據和發展空間。人格權編怎樣實現對於人格尊嚴的保護、與憲法人格尊嚴條款的關係如何、對於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何種規制等,均需深入研究。同時,在重塑性改革背景下,檢察機關如何將民法典人格權保護規定有效落實到四大檢察工作中,也是當前檢察職能作用發揮的重點內容。
  • 自己朋友圈就可以隨便罵人?有人真信了,結果……
    有人總說,朋友圈是自己的「自留地」,自己能「做主」,可以懟天懟地懟空氣!真的是這樣嗎?  近日,#朋友圈罵人被判朋友圈道歉10天#登上網絡熱搜,給持這種觀點的人當頭潑了一盆冷水。熱搜起因於一起侵害名譽權糾紛判決,因為業務合作問題,被告人李某為圖洩憤,多次在朋友圈公開發布針對張某的侮辱性及誹謗言論。張某將李某訴至法院,法院經審理,判決李某以不屏蔽任何人的方式公開發布微信朋友圈向張某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發布的道歉內容至少保留十日。  看到這個熱搜,不少網友表示這種懲戒措施著實與時俱進,「哈哈哈哈,給力!」
  • 民法典學習筆記——新增隱私權制度解讀
    在我國,與隱私相關的最早的條文出現在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 (試行)》第140條,該條文依託名譽權保護隱私。隱私權被正式明確列為獨立的權利始於2010年的《侵權責任法》,2017年《民法總則》中再次被提及。《民法典》設專章明確隱私權的含義並列舉了侵犯隱私權的行為類別,與之前相比,對隱私權的保護可謂濃墨重彩。
  • 民法典的社會意義解讀
    作者:高聖平(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於2020年5月28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並將於2021年1月1日起生效。作為我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頒布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 中國消費者協會召開 「《民法典》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專家座談會
    大家一致認為,編纂《民法典》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充分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民法典》保護的人民利益與消費者利益具有統一性,對於推動消費者權益保護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 民法典來了|程嘯:《民法典》與個人信息權益保護
    1.私密信息和非私密信息這是我國《民法典》採取的分類。在我國以往的法律和司法解釋中,也採取了這一分類方法。《民法典》第1034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民法典》雖然沒有規定個人信息權,但《民法典》第990第2款規定:「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因此,可以將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權益歸入自然人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值得注意的是,《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一審稿)》明確承認了個人信息權益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