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022-01-24 英語口語





↓↓↓點擊下方卡片,發現更多精彩↓↓↓

Open your eyes, look within.Are you satisfied with the life you re living ?

01

靜--治癒一切的良藥

《菜根譚》中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庭前的花開花落或是天上的雲捲雲舒,於我都不過是匆匆過客,這不只是指自然風景,還是指人生百態。

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晚清重臣曾國藩,年輕時聽聞王陽明的事跡後立下壯志:「不做聖人,即為禽獸」。意思是做不成聖人,就是禽獸。於是立志改下渾身缺點成為一個聖人。

在成為聖人的道路上,他遇見了兩個老師。

第一個老師是倭仁。


他告訴曾國藩,要成為聖人,一是要記日記;二是要慎獨。指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

曾國藩照做了,每日反省自己,把自己的缺點寫在日記上。可是缺點寫在日記上,曾國藩卻不知道如何改。

於是曾國藩遇到了第二個老師:唐鑑。

唐鑑只用一個字就拯救了曾國藩:靜。

唐鑑說: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總是要靜,最是靜字功夫要緊。

曾國藩聽了如同醍醐灌頂,於是開始了修「靜」功。

第一:養成每天靜坐的習慣;

第二:臨事淡泊守志,淡定守靜。

後世人常常學曾國藩的官場之道、育兒家訓,其實萬事萬物都從靜字中來。

正如亦舒所說:「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努力,靜靜收穫。

靜,是對自己生活狀態的生活反思,是在忙碌生活中給自己一個停頓的時機,擁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心態,才能面對萬事萬物對能毫不在意,坦然處之。

靜,是一種境界。



02

儉--一切德行操守的源泉

古人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因為飽暖思淫慾,驕奢淫逸是敗亡的溫床。

傳說商朝有位賢者,名號箕子。箕子輔佐商紂王時,看見商紂王吃飯用象牙筷子,於是憂心忡忡。箕子的朋友見狀便問:「不過是一雙象牙筷子,值得你這樣寢食難安嗎?」

箕子說:「你看到的是,紂王用了一雙象牙筷;可是我看到的是,當他吃飯用象牙筷時,他會用土砵盛飯嗎?他一定會找來各色奇珍異寶與之相配。而用各色奇珍異寶製成的餐盤,必定不會盛放普通食餸,一定會捕來各種山珍海味。」

如果吃的都是佳餚奇饌,他還會穿普通粗布麻衣嗎?還願住在土屋陋巷嗎?這些可以預見的結果,才是我現在憂慮的原因啊!」

果不其然,商紂王過了五年之後,真的建了一座酒池肉林,供他享樂。而對外又設置了炮烙之刑,天天殘虐人民。

後來,武王姬發攻打朝歌,延續了554年的商朝,竟然毀於一旦。

多少人,在貧窮時候還能積極進取、位卑未敢忘憂國;可一旦聲名鵲起、發家致富,統統走上了拋棄糟糠之妻、沉迷享樂的道路。

節儉是身居高位,仍然不忘初心的源始;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憫農之心;是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心憂天下。

一個過度奢靡的人,還能寄望有更美、更有意義的心靈提升嗎?


03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當你為外物所擾不得其法時,不如靜坐自省,行節儉之道。安靜能讓人認清自己,節儉能讓人關心天下。

諸葛亮所說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大抵就是這樣的道理。

點亮「在看」,與君共勉。

吉米老師送你365免費英語口語學習群

馬上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群吧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家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道出孩子做人的真諦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家訓,顧名思義就是長輩對於家庭的訓誡文,有著樹立良好的家風的作用,一個好的家訓會讓後代子孫受益無窮。古時候,那些經久不衰的大家族往往都是因為有一個嚴格的家訓,比如曾國藩,他的子女有數學家,外交家等等;還有梁啓超,後人是這樣評價他的子女的,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可見一個好的家訓有多麼重要。
  • 經典家風家訓 · 雲誦讀 | 李佳思:《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這個時候,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家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就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教育價值。何謂靜?每天花些時間靜下心來,或三省吾身思考做人做事的不足之處並加以修正;或未雨綢繆做好規劃,做到凡事謀定而後動。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人生有德才有得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身就是自律,就是克制自己的物慾,人的物質欲望太強了,就會使人有貪慾,節儉才是美德,身體就是做好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人生真諦,也是人生的辯證法,更是一個人的處世之道。可見,要做到寧靜,就要修身,要從養德做起。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給兒子留下的《誡子書》反倒害了他
    諸葛亮據傳是在五丈原病逝前給兒子諸葛瞻所寫的《誡子書》,此後也成為無數文人持家的經典,其中「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兩句至今都是中國人的精神座右銘。誡子書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曾國藩是個怎樣的人物?堅持寫了十八年日記
    曾國藩有寫日記的習慣,斷斷續續大約寫了18年。尤其後期從鹹豐八年(1858)開始直到病逝,十四年間,日記無一天間斷。曾國藩為什麼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近百年來有無數的人傾心於解讀曾國藩人生成功的密碼,甚至成為一門方興未艾的「曾學」。
  • 為什麼說諸葛亮是大聖人,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看看兩人的臨終書
    《誡子書》(作者: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中央財經大學MBA校友張庚: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用更開放的心態、更寬廣的心胸去擁抱美好的未來,用真誠、包容和仁愛的心去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夠充分發揮好自己的聰明才智,施展你們的才華。在此我衷心祝願大家在前程似錦的明天,更好地綻放自己的未來,各位師弟師妹們的生活也一定會更加精彩,謝謝大家。
  • 曾國藩的「修身十二條款」,句句經典,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最終,曾國藩在良師益友的督促下,給自己專門制定了一個「修身十二條款」,此時的他剛剛滿30歲。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他的「修身十二款」,句句經典,非常值得學習借鑑。①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慎。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如日之升。
  •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 「品悟曾國藩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12月14-18日心和塾企業家湖南研學正在進行中,企業家跟隨孫鍵老師與廖靜老師走進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的故居,探究曾國藩的一生,參悟這位千古第一完人的治家、教子、修身的思想與智慧,從中找尋經營企業與家庭的妙方。
  • 吃蝙蝠其實是不敬畏自然,曾國藩修身法則中早對「敬」有所解釋
    小編最近整理了由梁冬老師和慄強老師解讀的《國學堂》曾國藩系列的節目,發現曾國藩先生的故事和修身法則對我們身處疫情環境中的心理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接下來小編和大家繼續分享曾先生的修身法則對我們的現實啟示。
  • 老子:靜有千益,唯靜萬德,一生無災無難的人,都把靜心修到極致
    有道是「修身先修心,修心先靜心。」你沒有那顆能靜下來感悟天地元氣的心,那麼你又能感覺到什麼呢?不過是外界的戾氣罷了。 靜,當有千益。人,恆有本心,不靜則德難成。
  •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慎獨心安,在獨處時加強管理
    本文我的原創書籍《曾國藩智慧全集之曾國藩的修身之術》之文章:慎獨心安,在獨處時加強自我管理慎獨心安,在獨處時加強自我管理曾氏名言:曾國藩認為「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他說,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他認為能夠做到慎獨,就可以內省不疚,就可以對天地、質鬼神,可以泰然處之。
  • 靜而不亂,靜而不爭的3個星座,靜以修身,靜以養性,靜以做人
    靜而不亂,靜而不爭,不驚不擾,靜以養性,從而做到淡泊明志,靜以修身,那麼,都有哪些星座能夠做到這樣的呢? 不爭不鬧,安靜從容的摩羯座。
  • 十首描寫靜的古詩詞,時光靜好忙讀書,細水流年閒彈琴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時光靜好,與君語;細水流年,與君同。靜可以行端影直,靜可以深思熟慮。三國時諸葛亮也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範仲淹在嶽陽樓上高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王羲之在蘭亭狂草,「趣舍萬殊,靜躁不同,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東坡夜飲酣醉,「夜闌風靜縠紋平。
  • 笨人曾國藩能脫胎換骨,離不開這三個興趣愛好,連女色都戒掉了
    曾國藩儘管在職場很忙碌,還要照顧家庭,但是他依然活出了詩和遠方,活出了自己,正是因為他有了這些興趣愛好,才淨化了他的生活環境和精神世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曾國藩的三個興趣愛好吧!曾國藩常常會告誡子孫要多讀書,曾國藩自己不僅是勤於讀書,而且是深得讀書的要領,還總結了很多讀書的方法。在讀書的過程中,曾國藩就會一直做讀書筆記,無論什麼書只要是到了他的手裡都可以迅速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俗話說:「字如其人」,字就是一個人的臉面。
  • 任何時代,修身立志都是一個人成就事業的根本
    曾國藩受益於祖父良好的家教,以懦弱無剛為恥。什麼是懦弱無剛,本質上就是沒有遠大的志向與抱負。進京後,科場上的順利,加上受官場風氣的影響和師友這面鏡子的對照,使本來目無餘子的曾國藩不甘下流,想做一個對得起家庭,並能一展抱負的臣子。 剛開始他的目標只是做一個好詞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