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句話其實只說對了一半,人在彌留之際所說的話,其實不僅僅是一個善字所能概括的。有人說,除了善,應該還有真;有人說,應該還有一生的感受和體會。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有這麼兩份臨終書,都為《誡子書》,一份出自諸葛亮之手,一份出自曾國藩之手。從這兩份《誡子書》入手,便可窺見兩位歷史人物的人生格局。不得不說,諸葛亮的人生格局,確實非曾國藩所能有。
怪不得歷史上關於三個半聖人的說法,諸葛亮居於聖人地位,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聖人。不過,曾國藩這半個聖人,如今看來,也很了不起了。畢竟,排在他前面的,僅孔子、諸葛亮、王陽明三人而已,連亞聖孟子都沒排上號。在當下對家風尤其重視的背景下,諸葛亮、曾國藩的《誡子書》不得不讀一讀。
諸葛孔明,可謂婦孺皆知。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被神化,用魯迅先生的話說是「近妖」。但是,真實的諸葛亮其實也十分厲害,被尊為三大聖人之一。諸葛亮留給後世的三大寶貴遺產,乃《出師表》、《八陣圖》、《誡子書》。《誡子書》篇幅極為短小,但是卻堪稱訓誡子孫的最好的讀本。
《誡子書》(作者: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透過這封臨終書,不難窺見諸葛亮的恢弘的人生格局和高潔的人生境界。這篇文字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立意高遠,不拘泥於現世的功名利祿的追求,而是以君子之行,要求子孫。
全篇首句便提出了君子自我要求的八字準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所謂靜,就是要心神俱靜,遠離紛擾和欲望,以此來達到身心的和諧與發展,達到內在修為的提高。而勤儉是美好德行的重要保障,不奢靡,不耽於物慾享受,就是德行的基礎。
諸葛亮進一步指出,在修身養德的基礎上,要明志,要致遠。也就是說要打開人生格局和境界,追求更大的、更廣闊的視野和人生版圖。但是,明志的前提,仍然是基於修身和德行,要淡泊名利,才能志存高遠。
一如另一位聖人王陽明所說的,天下的事,最應該追求的不是名利,不是升官發財,而是做聖賢。而途徑,按照孔子儒家學說,就是要修身養德,要做到內聖而外王。內在修為可以做聖人,外在能力可以做君王。諸葛亮所言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可以說,高度概括了孔子儒家和王陽明心學的真諦。看人,聖人與聖人,是如此默契。
接著,諸葛亮從求學問,惜光陰等方面,進一步闡發人生的不斷提升法門。學也需要靜,需要勵精圖治,不可險躁。而時光飛馳,如果不珍惜光陰,一定會後悔莫及。如果說,諸葛亮在聖人之路上,基本做到了滿分的話,曾國藩則只能算及格以上。這一點,從曾國藩的《誡子書》與諸葛亮的對比中,不難得出。
曾國藩的家書很長,可見曾國藩即便在臨終之際,仍有太多事情放不下。如果說,諸葛亮死後,已經無所謂什麼官職,什麼功績,人們只尊他為聖。曾國藩死後,人們更多的仍是討論他的官位,他的功績,當然也包括人生的失意和錯誤。
曾國藩在《誡子書》中,開篇就說自己「官至極品」,可見他對官位還是有所依戀。雖然他後面自謙說「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許可,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但實際上,他仍然應該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們能夠像自己一樣,做官,做大官。
曾國藩也談自修之道,但自修是為了「自強之道」,「尋樂之方」,這與諸葛亮的格局就相差太遠。此外,曾國藩一生十分努力,當然也深諳左右逢源的圓通之術。因此他教育兒子,「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如此格局,顯然就與聖人之道差之千裡。無怪乎曾國藩雖然也成就非凡,但只能算半個聖人。
曾國藩畢竟也是接近聖人之人,因此他的《誡子書》也不乏亮點。比如他說「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就都是頗有見地的。對於這篇臨終書,大家更喜歡哪篇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