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諸葛亮是大聖人,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看看兩人的臨終書

2020-12-13 美詩美文

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句話其實只說對了一半,人在彌留之際所說的話,其實不僅僅是一個善字所能概括的。有人說,除了善,應該還有真;有人說,應該還有一生的感受和體會。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有這麼兩份臨終書,都為《誡子書》,一份出自諸葛亮之手,一份出自曾國藩之手。從這兩份《誡子書》入手,便可窺見兩位歷史人物的人生格局。不得不說,諸葛亮的人生格局,確實非曾國藩所能有。

怪不得歷史上關於三個半聖人的說法,諸葛亮居於聖人地位,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聖人。不過,曾國藩這半個聖人,如今看來,也很了不起了。畢竟,排在他前面的,僅孔子、諸葛亮、王陽明三人而已,連亞聖孟子都沒排上號。在當下對家風尤其重視的背景下,諸葛亮、曾國藩的《誡子書》不得不讀一讀。

諸葛孔明,可謂婦孺皆知。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被神化,用魯迅先生的話說是「近妖」。但是,真實的諸葛亮其實也十分厲害,被尊為三大聖人之一。諸葛亮留給後世的三大寶貴遺產,乃《出師表》、《八陣圖》、《誡子書》。《誡子書》篇幅極為短小,但是卻堪稱訓誡子孫的最好的讀本。

《誡子書》(作者: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透過這封臨終書,不難窺見諸葛亮的恢弘的人生格局和高潔的人生境界。這篇文字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立意高遠,不拘泥於現世的功名利祿的追求,而是以君子之行,要求子孫。

全篇首句便提出了君子自我要求的八字準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所謂靜,就是要心神俱靜,遠離紛擾和欲望,以此來達到身心的和諧與發展,達到內在修為的提高。而勤儉是美好德行的重要保障,不奢靡,不耽於物慾享受,就是德行的基礎。

諸葛亮進一步指出,在修身養德的基礎上,要明志,要致遠。也就是說要打開人生格局和境界,追求更大的、更廣闊的視野和人生版圖。但是,明志的前提,仍然是基於修身和德行,要淡泊名利,才能志存高遠。

一如另一位聖人王陽明所說的,天下的事,最應該追求的不是名利,不是升官發財,而是做聖賢。而途徑,按照孔子儒家學說,就是要修身養德,要做到內聖而外王。內在修為可以做聖人,外在能力可以做君王。諸葛亮所言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可以說,高度概括了孔子儒家和王陽明心學的真諦。看人,聖人與聖人,是如此默契。

接著,諸葛亮從求學問,惜光陰等方面,進一步闡發人生的不斷提升法門。學也需要靜,需要勵精圖治,不可險躁。而時光飛馳,如果不珍惜光陰,一定會後悔莫及。如果說,諸葛亮在聖人之路上,基本做到了滿分的話,曾國藩則只能算及格以上。這一點,從曾國藩的《誡子書》與諸葛亮的對比中,不難得出。

曾國藩的家書很長,可見曾國藩即便在臨終之際,仍有太多事情放不下。如果說,諸葛亮死後,已經無所謂什麼官職,什麼功績,人們只尊他為聖。曾國藩死後,人們更多的仍是討論他的官位,他的功績,當然也包括人生的失意和錯誤。

曾國藩在《誡子書》中,開篇就說自己「官至極品」,可見他對官位還是有所依戀。雖然他後面自謙說「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許可,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但實際上,他仍然應該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們能夠像自己一樣,做官,做大官。

曾國藩也談自修之道,但自修是為了「自強之道」,「尋樂之方」,這與諸葛亮的格局就相差太遠。此外,曾國藩一生十分努力,當然也深諳左右逢源的圓通之術。因此他教育兒子,「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如此格局,顯然就與聖人之道差之千裡。無怪乎曾國藩雖然也成就非凡,但只能算半個聖人。

曾國藩畢竟也是接近聖人之人,因此他的《誡子書》也不乏亮點。比如他說「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就都是頗有見地的。對於這篇臨終書,大家更喜歡哪篇呢?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傳》:從笨人到聖人,曾國藩將這一個字,做到了極致
    從小到大,不管是學習也好,初入職場也好,很多人都經歷過這種質疑和打擊。那麼,一個人成功與否,真的只是取決於他智商的高低、學習的快慢嗎?160年前的曾國藩,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他沒有聰明的天分、顯赫家世背景,卻一次次鍥而不捨科考,直到走上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勤儉自持、極其自律,一直把當「聖人」作為心中的志向,最終名揚天下;他的曾氏家族兩百年間,人才輩出;他留下來的《曾國藩家訓》,直到今天,依然給很多人以啟發和收穫。
  • 想成聖人有多難?歷史上僅4個半聖人,那半個爭議不斷,你認同嗎
    」,還差得很遠,一般而言,被大家公認的聖人只有4個半,而最後這「半個」,至今仍然爭議不斷。,那就是「大佬」,孔子不但創建了儒家學派,還一口氣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大大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而他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也成為影響全世界的思想,尊稱他一聲「聖人」,相信沒有任何一個人有異議。
  • 曾國藩,真聖人還是偽君子?當晚罵自己獸類,隔天卻如此對待少女
    左宗棠就始終對他不服氣,晚年所作《銅官感舊圖序》就直白暗示說,當初老曾靖港大敗投江了斷了也好,因為天下沒了曾國藩照樣轉,只要他左宗棠還在,完全可以代替做得更好。我素以為,成就曾國藩的,不是天資,不只是機遇,更在他為人。他的性格,始終有一股底層農民式鬥狠爭強的氣質,所以能大器晚成終必遠至。
  • 曾國藩到底有多好色?
    」不僅如此,還有一次,曾國藩過年參加進士同學的團拜,到了一個大富之家,發現此人家中姬妾如雲,美女眾多。曾國藩大開眼界,拼命看了好多眼。《日記》中說:「是日,目屢邪視,直不是人,恥心喪盡,更問其他?」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也不是什麼大事。
  • 費盡心思做聖人的王陽明沒料到,曾國藩300年後靠寫日記,實現了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完人」,其中一位就是明朝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王陽明一生立德、立言、立功,剛入私塾時,夫子問他:為何讀書?他答:我要做聖人!這位年輕學子也被人稱為「半個聖人」,他就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曾國藩30之前,是別人口中的「笨小孩」,連考7次才中秀才。他剛入仕途,祖父臨行前告訴他:做官是做不盡的,你該改掉自己的傲慢的毛病。
  • 堅持寫日記300天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曾國藩能成為聖人
    為了成為聖人,曾國藩堅持寫日記32年不間斷今年過年在家的時候,我看了一本《曾國藩傳》。傳記中寫到,曾國藩從29歲開始寫日記,幾乎不間斷,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還在寫。道光二十年,曾國藩到北京後,立下了做「聖人」的遠大志向,於是他向當時的大儒唐鑑請教如何自我管理,請教讀書學習之法。
  • 曾國藩的忠告:人品差的人,大都有這3點特徵,建議趁早遠離!
    老話常說「吃虧是福」,就是指,我們在和別人交往時,不要總想著佔別人便宜,有時候吃點小虧也是一種福氣。雖說吃點虧沒什麼,但最怕的還是遇到人品不好的小人,跟這種人打交道,我們不僅會吃大虧,可能還會一直黴運連連。
  • 龐統臨終前一句話,諸葛亮聽懂了
    龐統臨終一句話,諸葛亮聽懂了!引言: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龐統眾所周知,在東漢三國時代,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其一方能得天下」,而值得一說的是,作為漢式皇家血統的劉皇叔劉備, 不僅有諸葛亮輔佐,甚至龐統也對其言聽計從,然而可笑的是,劉邦卻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冰鑑》:這本江湖算命相面的書,是如何被安到曾國藩身上的?
    曾國藩除了政績以外,為人稱道的就是《曾國藩家書》和《冰鑑》這兩本書了。其中《冰鑑》被稱為曾國藩用盡畢生心血於臨終前寫成的「壓案之作」,是傳世奇書,識人、用人的寶典。在網絡上搜索「冰鑑」,會發現有各種版本的《冰鑑》,還有形形色色的打上「冰鑑」或「曾國藩」標籤的培訓課程。
  • 笨人曾國藩脫胎換骨,離不開三個特殊愛好,女色都戒掉了
    這實際上是一個很讓人悲傷的想法,人,不論在什麼年齡,個人愛好都不能丟。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曾國藩一直堅持的3個個人愛好。看一看,你是否也和他一樣呢?下棋接近五十多歲時,曾國藩愛上了下圍棋。同治五年,曾國藩受命剿捻,戰績並不是很樂觀。大家看他的日記就可以看出來,他的日記裡就寫了好數次戰爭失敗的經歷,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對中國圍棋的興趣卻愈來愈濃。
  • 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為何有他?
    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誕生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其中最最最極致的人才叫作聖人。中國有很多聖人,如詩中聖人杜甫,酒中聖人杜康,兵聖孫武,武聖關羽,畫聖吳道子,書聖王羲之,大聖孫悟空等等。但這些「聖」都是某一方面造詣突出,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稱之為「聖」,但這些聖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聖人。真正意義上的聖人,是思想上的聖人,是精神上的聖人,是民族的精神導師,是超脫凡人的軀殼,接近於神的聖人,這樣的聖人就寥寥無幾了。
  • 曾國藩:做人,記住不要貪戀「便宜」,不是陷阱就是人情債
    在中華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之中,能夠被稱為聖人的,一共有「兩個半」。第一位是孔子,第二位是王陽明,這兩位都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而剩下的那半個,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為什麼曾國藩會被稱為「半個聖人」呢?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說這3句話,希望你1句都沒說過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說這3句話,希望你1句都沒說過曾國藩是「晚清4大名臣」,後人稱之為繼孔子和王陽明後的「半個聖人」,也是人們口口相傳的「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是不折不扣的奇人,奇在哪兒呢?他7次科考,7次落榜,10年七遷,官升10級,至二品。
  • 劉備臨終讓諸葛亮隨時可以取劉禪而代之,到底是真的還是是假的
    原創聲明:歡迎來到百家號(美好的梅花)我們今天講述:劉備臨終讓諸葛亮隨時可以取劉禪而代之,到底是真的還是是假的大家應該都知道,在老羅的三國裡面,劉備在與東吳大戰之後卻失敗了,剛一到白帝城就已經快要病逝,因此他直接就把當時的諸葛亮給招到了白帝城,然後把劉禪託付給他,希望諸葛亮能夠好好輔佐
  • 王陽明憑什麼能力壓曾國藩,被譽為明朝一哥,成為千年第一聖人?
    王陽明憑什麼能力壓曾國藩,他被譽為明朝一哥,成為千年第一聖人試問誰才能算得上是明朝第一人?是以一當十的猛將常遇春,還是像于謙這樣忠肝義膽,力挽狂瀾的能臣。還有就是能夠革新除舊,鐵腕錚錚的張居正。其實能夠將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於一身的聖人只有王陽明一人而已。他的為人處世之道,就是4個字:知行合一。這四個字讓各大名人和企業家奉為圭臬,其中就有馬雲。
  • 為何諸葛亮臨終前,會大喊「龐德公救我」?龐德公究竟是誰?
    作為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在謀略與智慧上,幾乎沒有人能夠勝過諸葛亮,或許也只有司馬懿可以與之相較了。諸葛亮受劉備之請出山後,一路幫助劉備,從一無所有到建立強大的蜀漢帝國。從劉備再到他的兒子劉禪,諸葛亮始終竭盡全力,一直到自己離世。歷史上,諸葛亮臨終前,為何會大喊「龐德公救我」?
  • 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克勤小物」
    正如老子《道德經》63章所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事情開始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聖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只是把小事做好,把平常的德行修為好,那麼他們就能夠成就大的功業了。
  • 曹德旺:曾國藩這12個字,掛在我辦公室50年,讓我一生戰無不勝
    俗話說,成大事者皆有信仰,曹德旺也是如此,他曾多次公開表示自己一直崇拜著一位古人,這位古人就是晚清時期的曾國藩,在曾國藩作這「半個聖人」的影響下,他這一生戰無不勝,順風順水。實際上中國無數的企業家,如馬雲、李嘉誠都很信奉曾國藩的學說。
  • 白巖松:曾抑鬱5年,多次想要「自殺」,卻被曾國藩這7個字點醒
    讀了大量的書之後,白巖松從一個個人物身上發現了自己的影子,他發現自己的經歷、挫折,在很多人面前都不值一提。他說:「讀書就是在讀自己,是在提升自己。如果不去讀很多書。讀很多的人,我怎麼能明白接受缺陷呢?接受缺陷之後我覺得就完美多了!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是這2句話,一定不要深交
    有人說,年少不讀曾國藩,讀懂已是不惑年。年輕時總以為,書中寫的都是他人的故事,與自己無關。當閱盡千帆後,才漸漸明白古人留下的那些話,字字句句都是人生。古人說:口為心之門。當時社會上流傳著一句話說「李鴻章會打仗,曾國藩會識人」曾國藩曾告誡過自己的後人,人品差的人,開口閉口都是這些話,遇到了一定不要交往,沒好處!1、人前愛說狂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驕傲,但是這不值得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