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八佰》裡面有這樣一幕,升旗戰鬥結束以後,一位學生在念某位軍官寫給妻子的家書:
玉芝吾妻愛鑑:我今隨隊趕赴羅店,奉命增援,原屬本分。但親老家貧,妻少子幼,難免心憂。家中能節儉,當可溫飽。雙老體弱,當依時加衣強飯。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為父報仇為國盡忠為。終有一日,我們的旗幟終將飄揚在富士山頭。讓我子孫後代,再不受此屈辱。
這份家書讀起來,其中某些句子確實很感人,口號也很讓人振奮,但總感覺上下文銜接上有些錯亂,邏輯不夠順暢。沒錯,這是把幾份遺書編湊成的一封家書。內容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過的。
戰士在前線領到死守任務,或者決定與陣地共存亡時,一般會寫下遺書,對上級對家人有所交代。在四行倉庫保衛戰激烈進行中,謝晉元決定與陣地共存亡,曾給上級和家人都寫過訣別信:
他在給師長孫元良的信中說:「職以犧牲的決心,奮鬥到底。在未完全達成任務前,決不輕率怠忽。成功成仁,計之熟矣。」寫給副師長馮聖法的信中說:「在職未犧牲前,全營官兵,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
寫給妻子信中說:「為國殺敵,是革命軍人素志也;而軍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復門衰祚薄,親者丁稀,我心非鐵石,能無眷然乎!但職責所在,為國當不能顧家也。老親之慰奉,兒女之教養,家務一切之措施,勞卿擔負全責,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謝晉元的信中有誓死的決心,有親情的溫暖,雖在文採方面稍有欠缺,但編劇稍微改動,加入到電影中,則能讓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讓電影更有感染力。可惜編劇最終選擇了將胡璉的遺書和廣西學生軍的竹林遺言——終有一天將我們青天白日旗飄揚在富士山頭,糅合到了一起。這份家書看似精彩,但得知是搬運別人東西時,就感覺像吃了一隻蒼蠅。
以筆者接觸的電文、遺書來看,不論文採和感染力,國軍當中寫得最好的當屬胡璉在1943年擔任石牌要塞防禦,決心與陣地共存亡時寫給父親、妻子的遺書及一份祭天書。石牌保衛戰不論戰爭規模還是戰略意義都遠勝於四行倉庫保衛戰。王耀慶還曾在央視的節目《見字如面》朗誦過胡璉的遺書,非常催淚。當然這不是今天筆者要描述的重點,相關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在網上搜索。
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是「我們的旗幟終將飄揚在富士山頭」以及背後的主角——廣西學生軍。
九一八事變以後,桂系積極拓展兵源,其中就包括學生。廣西曾先後組織過三屆學生軍。1936年,兩廣事變爆發後,第一屆廣西學生軍招收了700多人,事變失敗以後解散。1937年10月,淞滬會戰爆發以後,廣西組織第二屆學生軍300餘人赴武漢、安徽等地配合李宗仁的第五戰區工作。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廣西告急,但此時廣西部隊已大部分被調到前線,當局於11月再次動員組織第三屆學生軍。此時廣西已進入抗日救亡高潮,學生們踴躍報名,原計劃招收1000名學生軍,但報名人數達到了19000人。最終廣西當局決定錄取4200人,組成3個團,在廣西桂林進行集訓。
學生軍主要負責抗日宣傳、動員群眾、保障戰時後勤,協調軍民關係等工作。但也不可避免地要承擔一些作戰任務。由於學生軍訓練時間短,武器裝備差,作戰能力弱,只能擔負一些偵查和遲滯日軍增援的任務。當日軍小股部隊前來偵查或者掃蕩時,學生軍便發動當地村民進行抵抗。
中央社曾以《廣西學生軍之英勇戰機 大崗一役敵軍無生還》報導學生軍事跡,其中寫道:「當敵由欽州大舉北犯時,廣西學生軍十人,方在大崗一帶督導空舍工作,聞敵將至,乃糾合附近鄉民數百,以土著武器,據險設伏,敵斥候部隊無一生還,旋敵大隊擁至,包圍攻擊,始從容引退雲。」
1939年底,中國調動14萬兵力發動反攻崑崙關戰役,經過反覆拼殺最終奪回崑崙關陣地。日軍21旅團基本被殲滅,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擊斃。1940年初,日軍為了給21旅團報仇,重新調集兵力,制定了《賓陽會戰指導方案》,決定在1月下旬在賓陽以南地區與中國軍隊決戰。
就在日軍向賓陽掃蕩的過程中,有一支學生軍在賓陽縣郊的莫陳村組織村民抵抗,戰鬥過程中被日軍包圍。當時的學生軍裝備非常落後,每人只配有2枚手榴彈,一半人左右配有步槍,大多使用的是村民自製的土武器。經過一段時間的戰鬥,子彈打光了,手榴彈也用光了。但此時日軍兵力也很緊張,為了減少損失,數次向村內廣播,要求學生軍投降。學生軍抱著死守家鄉,殺敵報國的信念,堅決抵抗。最終全部戰死在莫陳村。
在漫長的14年抗日戰爭當中,這樣的犧牲遠遠算不上什麼,歷史沒能記錄下他們的名字、模樣、人數,也許鬥轉星移之後,這些默默無名的戰士最終會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但在日軍打算戰場時,在學生軍陣亡的竹林中卻發現竹子上刻有一句豪邁的口號:「終有一天將我們的青天白日旗飄揚在富士山頭」
在如此困難的抗日形勢下,竟然有如此堅定的信念,日軍也被這誓死抵抗的氣節感動。有士兵把這節刻有字的竹節鋸下來,並於戰後帶回了日本,設案供奉。1966年,日本軍第五師團老兵宮崎宮司和田村克喜訪臺,將該竹節贈送給了國軍歷史文物館,才使這一悲壯故事重現天日。目前該竹節仍然作為歷史文物館珍藏文物,陳列在展覽館中。
在抗日戰爭期間,學生這一團體曾發揮過特殊作用,作為新思想的受眾,他們的民族救亡意識要高於一般民眾。而他們又像紐帶一樣,將這些新思想不斷傳播給基層村民,通過不斷宣傳發動,激發了全民族抗日救亡的意識。在廣西學生軍運動過程中,也有不少人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也正因此,在桂南會戰結束日軍撤出廣西以後,廣西當局於1941年8月,藉口學生軍「赤化」,將其解散。
而直到1944年,國府當局才意識到知識青年對於抗日戰爭的作用。蔣介石在9月16日的一次演講中,號召知識青年積極參軍,並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