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種田變得輕鬆又賺錢
——記新農民陳昌軍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者 嚴萬達 通訊員 楊雄春 雷克軍
3月24日,湘江源頭藍山縣塔峰鎮八甲村,一場春雨過後,遠山如黛,雲煙翻滾。
80後種糧大戶陳昌軍無暇欣賞美景,正忙著調試恆溫育秧設備。他開心地說,有了這套設備,半天能裝3500多個秧盤,谷種發芽率在95%以上。
為應對疫情,搶抓農時,陳昌軍比去年提早10天採購了5000公斤優質稻種和100多噸肥料。目前,已落實種糧面積3.8萬畝,田地翻耕順利。
「我現在是個新農民。」陳昌軍樂呵呵地說,父輩們也是靠種糧為生,不過種田就沒這麼輕鬆了,一年到頭起早摸黑,不僅辛苦,所得也微薄。
2010年,在外打拼多年、長了不少見識的陳昌軍,回家過年時看到大量耕地拋荒,十分心痛,決定留下來「當個新農民」。幹了一輩子農活的父親,當時特別不理解。
當年,在藍山縣農業部門支持下,陳昌軍流轉160畝耕地,單槍匹馬開始創業。很快,他遇到了父輩們一樣的難題,一年下來,每畝地人工成本就有300元,再除去種子、化肥等成本,收入所剩無幾。年底一盤算,160畝地還倒貼2萬多元。
如何讓種田變得既輕鬆又賺錢?陳昌軍決定改變策略,抱團取暖、機械化作業。
2012年,陳昌軍和吳楠等80後好友成立同心種植合作社,併購買農機。效果立竿見影,當年,每畝糧食用工成本減少到100元以內,畝均收益300多元。此外合作社還提供機耕服務,耕一畝地能淨賺200多元。
多年努力,陳昌軍發起的同心種植合作社發展會員200多戶,育秧、插秧、收割、烘乾等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創建了藍山首個千畝糧食生產綠色食品認證基地,實行統一耕種、統一管護、統一收割,農機設備資源共享。陳昌軍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全國種糧大戶」。
如今,陳昌軍將眼光放得更遠,決定延長產業鏈條。他與人合股成立舜藍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建起優質大米加工生產線,加工的大米暢銷粵港澳地區,提升了種糧綜合效益。
「跟著陳總幹,沒得錯!」種糧大戶封海輝駕著「鐵牛」在田間來回奔忙,身後掀起層層泥花。加入合作社後,他的種田面積由300畝擴至700餘畝,平均每畝年增收200元以上。
湘江源頭,春耕圖裡洋溢著歡快氣氛。喜訊傳來:藍山縣今年已落實早中稻種植面積17萬畝,已翻耕早稻秧田3200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