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了秦漢深衣,時光機來到了大唐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萬物生長的春季,姑娘們紛紛出來遊玩,綾花綾羅衣裳上用金絲繡的孔雀、銀絲刺的麒麟映襯著春光,金光閃閃,是何等的奢侈與繁華。
大唐繁盛不再是秘密,它的衣服也不例外。繁盛帶來的自信,使得唐人極喜歡豔麗。
在形制方面唐朝突破之前的下身嚴實的限制,被漢代小眾化的襦裙走上歷史舞臺。
襦裙較裾類衣服更加寬鬆、便於行走。有時候襦裙會配以大袖衫,寬大的袖口和多幅裙擺,翩翩起舞,猶如花間蝴蝶,因此無論是自唐開始盛行的襦裙,還是當代漢服復興潮流下,襦裙都備受青睞。
襦裙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上衣短,下裙長,上下比例體現了黃金分割的要求,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所以穿上是會讓你顯得身材比例非常協調,重要的是非常顯高!!
因此,襦裙最大的忌諱便是襦裙上下平分秋色,會顯得十分呆板。
形制
襦:短上衣,一般長不過膝。
袖子:襦的袖子一般較長,窄,明代多見琵琶袖。
交領右衽:漢服標準的領口式樣,外觀如英文字母「y」。右衽指領子系向身體右邊。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為異族或死者的樣式。
直領:則多配以訶子或抹胸。
腰帶:用絲或革製成,起固定作用
宮絛:以絲帶編成,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
裙:從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種顏色及繁多的式樣。
歷史
襦裙的實物考證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漢朝雖深衣流行,但襦裙仍然存在,不過形制上較為規整,腰際高低適中,主要是以「齊腰襦裙」。而襦裙的真正流行是在唐朝。
隋唐時期主要是高腰襦裙,腰際已經到達胸線上或下。大概因為唐代流行一種叫訶子的外穿型內衣,必須在胸際系帶才能保證內衣的穩固,最後,襦裙的腰際就普遍上升了,也是齊胸襦裙最為普遍的時期。
自魏晉開始,襦裙的腰際又再次慢慢回歸到正常腰際,因而,我們現在在挑選襦裙時往往有三種形制: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以領子的樣式也可將襦裙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等。
襦裙最終結束於明末清初「剃髮易服」。
襦裙與朝鮮服
在深衣部分我們說了深衣與和服的區別,而襦裙則是韓服具有一定的相似度。當然,韓服也是借鑑了漢服的形制,後經過本土化改革而有了現在的韓服。
韓服(朝鮮服)的女裝也分為上襦下裙。上襦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為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
韓服的式樣源自於明代女子的襦裙,但是在清以後,漢服在中國絕跡,朝鮮族便在明代襦裙的基礎上自行發展,在細節上已經走樣,所以也不可將韓服女裝稱作襦裙。
韓劇《綠豆傳》的宣傳劇照
注釋: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繫我們。
同時,也歡迎大家投稿
千淑國,與歷史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