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菅義偉內閣履新伊始,新任行政改革擔當大臣河野太郎便放出大招,開設「官僚主義投訴」網上通道,可在線投訴行政部門的官僚主義和繁文縟節等。孰料,僅幾小時便因「投訴郵件太多」不堪重負,被迫關閉網頁,引起輿論關注。
此事在日本之所以能引起不小的反響,是因為這反映出幾十年來日本的一些「痼疾」。一是日本行政部門規矩太多,辦事程序化嚴重,循規蹈矩猶如「機器人」,養成了官僚主義作風,行政效率低下。二是河野太郎作為「行政改革大臣」新官上任頭把火就犯了官僚主義,惹得焦頭爛額,暴露了他「缺少政治常識」。
在安倍內閣時期歷任外務和防衛大臣的河野太郎,堪稱外交安全政策通。按說,新內閣啟動,本應發揮其政策才華,給其輔助處理複雜國際事務機會,但新首相菅義偉卻180度大轉彎直接任命他為行政改革擔當大臣,推進國內改革。菅義偉早期曾因擔任著名的改革設計師、前總務大臣竹中平藏的副手,被普遍認為是自民黨改革派精英之一。菅義偉內閣自然也貼上了改革標籤,為市場看好。河野太郎年輕氣盛、思想活躍,遂被安排在敢踢「頭三腳」的行政改革擔當大臣位置。
但在日本政治中,「改革」實際上成了冷戰結束後年年喊、代代喊的口號,上升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是歷代政府化解難題的「錦囊妙計」。自1993年自民黨第一次丟掉單獨執政機會,雖經歷細川護熙的「規制緩和」(放鬆管制)、橋本「六大改革」以及「小泉改革」,但各種無形的規制仍塞滿日本行政體系,成為嚴重阻礙行政效率、生產率和潛在增長率的羈絆,事實上也是導致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停滯的制度要因。
比如,在經濟產業省的一樓大廳裡,你可以看到企業界的人士在那裡排隊等候叫號,等待政府官員接待,聽候「行政指導」以幫助解決「經營問題」,或傾訴苦情。在經濟產業領域貌似激烈競爭,實則仍有入圍資格限制,入圍者之間才有競爭。而誰能入圍,則受無形的規制限制著。更為司空見慣又不可思議的是,最近大阪知事橋下徹提出,大學新學年開學時,校方發給新任教師的通知書必須是手寫的,而不能是電腦打出來的;有些公司在疫情期間推動網上辦公,才發現公司的網站是個「區域網」,連接外網很麻煩還容易受網絡攻擊。更有甚者,網絡籤名無效,必須回公司蓋上一直沿用的「人名章」。而這個「人名章」其實就是一個「姓」,因有留印,而帶有專屬性、權威性。在眼下的日本,無論銀行、學校、行政部門都認,且必須加蓋之。可以說,網絡化、數位化、遠程化甚至智能化,瞬間被這枚小小的「人名章」阻礙了。
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工智慧、5G、物聯網、大數據,乃至自動駕駛等技術飛速發展,下一世代的領導性技術撲面而來,技術產業創新、年輕人創業風起雲湧,而日本年輕人則深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無奈感。縱然手裡有超前的技術、適合市場的奇思妙想,風險投資、自主創新面臨一道道坎兒、一面面玻璃牆。儘管安倍政府曾力推勞動改革、女性就業,甚至「開窗」讓外國就業者進來,但實際上,風險企業、創業企業以及決定下個時代的領導性技術產業,面對僵化的勞動制度、銀行主導的金融制度、官僚主導的行政制度,最終不得不大面積夭折。
形成這一現狀的最主要原因,是以傳統產業為代表的現有利益團塊、與此關聯的行政利益集團、幕後操控的政治利益集團,即所謂的「政官財」鐵三角依舊穩固。根本問題就在於,歷屆政府空喊改革口號,並未真正深化改革。而安倍政權執政7年8個月,標榜「保守主義改革」,實則為大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牟利,如推進了法人減稅,卻不遺餘力地給個人增稅,消費稅率從5%提高到10%。該項稅收並非專款專用於社保,事實上用於生育補貼等「安倍政治」。而廣大低收入人群不得不面對實質工資未增而稅賦先增的窘境。
菅義偉內閣接過「安倍政權」招牌,舉起改革的旗幟,能否走出「平民首相」的務實道路,關鍵還看他能否儘早推出被認可的「改革著力點」。這關乎改革能否突破現有困局,關乎日本經濟能否在新技術時代抓住機遇迎來復興。(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