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張東蓀,生於1886年12月9日,那個年代,正是一個西方思潮如泉湧的時代,不少心憂天下的年輕人都選擇走出國門看世界,張東蓀也不例外,生於官宦世家的他在1905年獲得官辦留學的機會,就讀於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
辛亥革命爆發前夕,張東蓀回國,1912年出任了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秘書。此後他投身報界,在眾多進步報刊任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決定留在北平,任燕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國防參議會參議員。1941年,日本對美國宣戰後,燕京大學被強佔,日本人想請張東蓀做教育部長、北京市長,都被具有強烈愛國精神的張東蓀拒絕了。為此,他先被日本方面判刑,出獄後又一直處於被軟禁的狀態。
日軍登上北平朝陽門
抗戰勝利後,為了使中國走向光明的前途,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的人民與國民黨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張東蓀也參加了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並被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堅決反對國民黨的一黨獨裁。
1948年底,解放戰爭勝利就在眼前,北平的傅作義與解放軍就北平和平解放問題進行的談判一度陷入僵局。為打破僵局,黨組織希望張東蓀能夠參與談判,發揮作用。張東蓀也不辱使命,幫助傅作義下定了和平解放北平城的決心。毛澤東主席事後當著眾人的面豎起大拇指說:「北平和平解放,這是張先生的功勞。」
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9月30日,張東蓀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本應該為國家發揮更大作用的他,卻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關鍵節點做了傻事。
1950年11月1日,志願軍與美軍遭遇,第39軍在雲山地區包圍了美騎兵第1師第8團,殲敵2000人,取得了面對美軍的第一次勝利,也意味著中美雙方開始走向全面對抗。
一次戰役中被俘的美軍
這可嚇壞了張東蓀,他認為和美國打仗,中國必敗無疑,必須儘快讓美國人知道中國有很多人反對和美國開戰。他甚至偷偷聯繫美國方面一個叫王志奇的間諜,希望能代表中國的「和平勢力」同美國談判,讓美國在打贏以後不要提出太苛刻的條件,更令人驚訝的是,張給對方提供了一份名單,準備在美國人打過來以後組建一個「臨時政府」。
最終,這起「美國特務案」於1951年6月破獲。1952年10月,民盟將張東蓀開除,有人提議將他逮捕判刑,但毛澤東主席指示,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
就這樣,張東蓀被撤銷了一切職務,僅保留名義上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在賦閒和自責中度過了餘生。
張東蓀和孫子在大城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