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學靜坐的時候,小禪最先關注的注意點是怎麼擺自己的腿,後來才發現有一個容易忽視卻十分重要的地方,那就是「舌抵上顎」。
最開始,我以為舌抵上顎就是舌頭上翹,抵住上顎就可以了,簡單啊~
結果我卻發現,隨著舌頭保持這個姿勢時間的延長,舌根發緊,面部肌肉有些酸,並沒有放鬆下來。雖然這個要點每次靜坐時老師們都有提示,但卻不好通過演示而正確地學習。
在本號推送過的一篇關於禪坐方法的文章裡( 純一法師:禪坐的方法(超實用!)),有一位禪粉兒留言也問到這個問題:
今天,小禪就結合南懷瑾先生的教學視頻以及查閱到的資料,整理出舌抵上顎的正確理解,供大家在靜坐的時候參考體會~
先來看南懷瑾先生講「舌抵上顎」(注意他說上顎在哪裡)
視頻裡的南師說舌抵上顎的做法是:
「舌頭輕輕向上面翹,上顎不是指牙齒根,而是再靠裡面去一點,即中醫說的有可以針灸的穴道的位置,用手摸一下會發現上面蓋蓋裡頭有個坑」。
南師提到的穴道,小編查到一些道家養生資料,綜合如下~
人的上顎有兩個小窩,稱為「天池」,修煉的真氣會從此處外洩,需要用舌頂住。還有個功效是:一般打坐,舌頂上顎之後,小舌自然就打開了,喉腔擴大了,呼吸就暢通了,不容易昏沉,舌頂上顎不容易昏沉,你要真正舌頂上顎,打坐一般不會昏沉,因為氧氣具足。
舌抵上顎即柱舌,古名為「搭鵲橋」,是內功「調身」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在道家內功修煉中有重要作用。內功修煉,重在調心。心乃「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王」,而「舌為心之苗」,所以,舌抵上顎不僅有利於調心,而且對五臟六腑均有一定的調節作用。舌抵上顎,還可以上承督脈之齦交而下接任脈之承漿,對於溝通任督二脈氣血的運行、形成「周天運轉」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古人也將舌抵上顎形象地稱為」搭鵲橋」。
正確的舌抵上顎是,口唇輕閉、牙齒扣攏,舌尖即會自然地抵在上顎與上牙齦之間。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舌體宜直不宜卷,宜輕不宜重,口念「爾」字舌尖所觸部位,頂住了天池穴,還有一個好處是很容易產生口水。靜坐往往有津液滿口的現象,並感清而甜。
此時應用吞律法將津液吞入腹內。即舌頂上顎不動,將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噴嗆時,引頸吞下並「汩汩」有聲。據說這樣引吞能直接入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
用一種形象的語言形容,舌自然貼上顎的狀態,就像是嘴裡像含東西一樣含著你的舌頭,小孩子就是含著舌頭的,所以小孩子涶津長流。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據說當通督後要接通任脈時,自然會有種磁吸力讓舌頭貼到上顎去貫通任督脈的。只因時代變化,現代人有的時候氣力並不足,只在能在那個關頭靠舌頭頂住連通了。但是,如果感覺舌抵上顎非常不舒服,影響到打坐時候的靜心,就不用去要求這部位做到位啦。
■ 圖文主要內容源自網絡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