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時常說的「舌抵上顎」到底怎麼擺?

2021-02-12 CIBN禪機

在初學靜坐的時候,小禪最先關注的注意點是怎麼擺自己的腿,後來才發現有一個容易忽視卻十分重要的地方,那就是「舌抵上顎」。

最開始,我以為舌抵上顎就是舌頭上翹,抵住上顎就可以了,簡單啊~

結果我卻發現,隨著舌頭保持這個姿勢時間的延長,舌根發緊,面部肌肉有些酸,並沒有放鬆下來。雖然這個要點每次靜坐時老師們都有提示,但卻不好通過演示而正確地學習。

在本號推送過的一篇關於禪坐方法的文章裡( 純一法師:禪坐的方法(超實用!)),有一位禪粉兒留言也問到這個問題:

今天,小禪就結合南懷瑾先生的教學視頻以及查閱到的資料,整理出舌抵上顎的正確理解,供大家在靜坐的時候參考體會~

先來看南懷瑾先生講「舌抵上顎」(注意他說上顎在哪裡)

視頻裡的南師說舌抵上顎的做法是:

「舌頭輕輕向上面翹,上顎不是指牙齒根,而是再靠裡面去一點,即中醫說的有可以針灸的穴道的位置,用手摸一下會發現上面蓋蓋裡頭有個坑」。

南師提到的穴道,小編查到一些道家養生資料,綜合如下~

人的上顎有兩個小窩,稱為「天池」,修煉的真氣會從此處外洩,需要用舌頂住。還有個功效是:一般打坐,舌頂上顎之後,小舌自然就打開了,喉腔擴大了,呼吸就暢通了,不容易昏沉,舌頂上顎不容易昏沉,你要真正舌頂上顎,打坐一般不會昏沉,因為氧氣具足。

舌抵上顎即柱舌,古名為「搭鵲橋」,是內功「調身」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在道家內功修煉中有重要作用。內功修煉,重在調心。心乃「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王」,而「舌為心之苗」,所以,舌抵上顎不僅有利於調心,而且對五臟六腑均有一定的調節作用。舌抵上顎,還可以上承督脈之齦交而下接任脈之承漿,對於溝通任督二脈氣血的運行、形成「周天運轉」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古人也將舌抵上顎形象地稱為」搭鵲橋」。

正確的舌抵上顎是,口唇輕閉、牙齒扣攏,舌尖即會自然地抵在上顎與上牙齦之間。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舌體宜直不宜卷,宜輕不宜重,口念「爾」字舌尖所觸部位,頂住了天池穴,還有一個好處是很容易產生口水。靜坐往往有津液滿口的現象,並感清而甜。

此時應用吞律法將津液吞入腹內。即舌頂上顎不動,將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噴嗆時,引頸吞下並「汩汩」有聲。據說這樣引吞能直接入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

用一種形象的語言形容,舌自然貼上顎的狀態,就像是嘴裡像含東西一樣含著你的舌頭,小孩子就是含著舌頭的,所以小孩子涶津長流。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據說當通督後要接通任脈時,自然會有種磁吸力讓舌頭貼到上顎去貫通任督脈的。只因時代變化,現代人有的時候氣力並不足,只在能在那個關頭靠舌頭頂住連通了。但是,如果感覺舌抵上顎非常不舒服,影響到打坐時候的靜心,就不用去要求這部位做到位啦

■ 圖文主要內容源自網絡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舌抵上顎的正確位置
    答案      舌頂上顎,我查閱了很多書和資料,有一本叫"八寶硬氣功"的書有談到怎麼 "舌頂上顎" ,具體內容如下:舌體宜直不宜卷,宜輕不宜重,恰在靠近上牙根處.但一本道教典籍介紹是舌尖頂在硬顎和軟顎之間。說上顎是天池穴,因其上通腦髓,恐其往下洩氣,用舌頂住天池穴,引真氣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順歸氣管,過十二重樓。
  • 準備唯識每日靜心|深呼吸,我——在,舌抵上顎
    這個方法,也就是古人所稱的「舌抵上顎」。儘管如此,多數人還是有一定程度(甚至,應該說是驚人)的耐受力──無論白天的生活再操煩,還是期待著只要夜裡能好好睡一覺,那麼,隔天又能重新投入生活和工作。或者說,重新投入煩惱。許多朋友,即使身心俱疲,也沒想過這一生有跳脫煩惱的可能,於是只好以驚人的韌性(resilience)來面對。
  • 舌抵上顎
    我看到修真子老師說:正確的舌抵上顎是,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首先我們可以藉由人體基本構造的了解,在鼻腔與口腔之間,即上顎處稱為「金橋」,又曰「上鵲橋」,有二竅(唾液分泌腺),舌根下亦有二穴(左為丹井,右為石泉),此處正是廉泉穴(唾液分泌腺)。口腔後為咽喉,喉頭下接氣管,為呼吸空氣出入之處;咽頭下接食道,為飲食進入胃的通路。
  • 為什麼要舌抵上顎?
    我看到修真子老師說:正確的舌抵上顎是,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首先我們可以藉由人體基本構造的了解,在鼻腔與口腔之間,即上顎處稱為「金橋」,又曰「上鵲橋」,有二竅(唾液分泌腺),舌根下亦有二竅(左為丹井,右為石泉),此處正是廉泉穴(唾液分泌腺)。口腔後為咽喉,喉頭下接氣管,為呼吸空氣出入之處;咽頭下接食道,為飲食進入胃的通路。
  • 「乾貨」「舌抵上顎」的正確做法,你做對了麼?
    對於「舌抵上顎」這個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一些影視、小說中都會看到,氣功、丹道也都有這樣的要求,那麼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舌抵上顎分兩種,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相同第一種。督脈循背,總督周身陽脈,為陽脈之海;任脈沿腹,總任一身陰脈,為陰脈之海,任督二脈交匯於齦交穴。
  • 舌抵上顎的正確位置在哪?
    我看到修真子老師說:正確的舌抵上顎是,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也就是圖中的位置 2或 3,都可發「爾」聲。首先我們可以藉由人體基本構造的了解,在鼻腔與口腔之間,即上顎處稱為「金橋」,又曰「上鵲橋」,有二竅(唾液分泌腺),舌根下亦有二穴(左為丹井,右為石泉),此處正是廉泉穴(唾液分泌腺)。口腔後為咽喉,喉頭下接氣管,為呼吸空氣出入之處;咽頭下接食道,為飲食進入胃的通路。
  • 舌抵上顎的正確位置在哪
    我看到修真子老師說:正確的舌抵上顎是,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也就是圖中的位置 2或 3,都可發「爾」聲。首先我們可以藉由人體基本構造的了解,在鼻腔與口腔之間,即上顎處稱為「金橋」,又曰「上鵲橋」,有二竅(唾液分泌腺),舌根下亦有二穴(左為丹井,右為石泉),此處正是廉泉穴(唾液分泌腺)。口腔後為咽喉,喉頭下接氣管,為呼吸空氣出入之處;咽頭下接食道,為飲食進入胃的通路。
  • 舌頂上顎,打通任督二脈
    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 舌抵上顎的正確位置
    就是發二或者爾字的舌頭位置,這個位置附近有個大的凸起,這個大凸起前面有兩個小的凸起,這就是道家說的兩個小孔的位置!回家的公交車上,想起了過關服食,我想到了一個事情,一個細節,但是這是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舌抵上顎的正確方法!舌抵上顎時候,不應該是舌頭抵在最中間,而應該是舌頭抵在那兩個小凸起前面一些,後面微微挨著一些,兩個小孔的位置.我也是突然意識到,我以前都弄錯了,直接抵在中間,那不是堵死了嗎,津液和玉藥,怎麼出來啊,怪不得我津液那麼少,冷汗啊!
  • 「舌抵上顎」,有助於生津潤養五臟
    無論養生還是練功,都有「舌抵上顎」的講究,尤其是在佛醫禪觀課上講站樁要領時,每次都會和大家強調這一點,那道理何在呢?這要從「唾」說起。 舌抵上顎即舌頭抵住上顎部位。氣功學中認為這是溝通任督二脈的橋梁, 俗稱「搭鵲橋」。 道家認為,吞咽自己的津液,有滋補脾胃「後天之本」,以固護腎之「先天之本」的功效。明代龔居中則說「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津,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
  • 舌抵上顎的位置到底在哪?99%的人都做錯了!
    一般現在打坐的方法,若是坐的正直了,即使你昏沉、睡著了頭也不會動,因為他像一塌銅錢是一樣的,一搭一松的立在那裡,牙不要咬住,「舌抵上顎」,很多人在修道之時,將眼睛全部閉起,其實,應該「睜三分閉七分,使眼前能看見的事物變的分不清是何物時即可,這樣有助於集中精神,也不容易睡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打坐之前,一定要注意「舌抵上顎」!
  • 腿脊頜眼舌肩手,三分鐘掌握靜坐七字訣
    靜坐,通常是說一種坐的方式,有古代的跪在地上的跽坐,也有在椅子上的端坐,還有以盤腿為主要特徵的靜坐。這裡介紹以盤腿為主要特徵的靜坐。靜坐的姿勢,包括七個要點。所以這種靜坐,也被稱為「七支坐」。靜坐七個要點:腿脊頜眼舌肩手腿。
  • 【南懷瑾老師講述】如何靜坐——七支坐法詳解
    這兩條腿一交換,氣脈就變了,左邊屬陽,右邊屬陰,右邊在下,左邊在上,負陰而抱陽;左邊在下右邊在上,負陽而抱陰,作用自然有所不同,這是根據易經的解釋。實際上左右兩邊的神經是交叉的,金剛坐和如意坐身體的氣脈會有不同的作用,單盤最好的標準是足底心抵到膝彎,你做不到,下面一隻腳的後跟蓋不要踮起來。
  • 南懷瑾老師講靜坐入門:靜坐七支坐法(匯集版)
    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像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 按圖做「舌抵上顎」有很神奇的效果
    「舌抵上顎」是指在練習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內家拳以及靜氣功等時,舌尖須輕輕抵住上顎。舌抵上顎之原則:「嘴閉齒合,舌頭尖及舌面前部自然貼在上齒齦處」。即舌尖輕輕頂在上齦齒之間。舌抵上顎是交通陰陽,溝通任督二脈的橋梁,俗稱「搭鵲橋」。
  • 「舌抵上顎」這個小動作,原來還有這麼神奇的效果
    點擊上面 藍色字免費訂閱↑↑↑「舌抵上顎」是指在練習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內家拳以及靜氣功等時,舌尖須輕輕抵住上顎。
  • 練拳時「舌抵上顎」這個小動作 原來還有這麼神奇的效果
    一、為什麼練拳時要「舌抵上顎」?「舌抵上顎」是指在練習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內家拳以及靜氣功等時,舌尖須輕輕抵住上顎。
  • 什麼是舌抵上顎?真經千篇一律,真意萬裡挑一
    【生活之問,成長之悟】什麼是舌抵上顎?【情景】家人一直在出現扁桃體腫大,口腔潰瘍,便秘等等情況,本來一起鍛鍊的,他本無病,(有點練殘了的感覺)。「你怎麼舌抵上顎的?」我就照著真經問,並且查看。「這樣呀。」qy伸著舌頭說。(一看嚇一跳,這哪是舌抵上顎呀,這是抵著大門牙。)【感悟】真經千篇一律,真意萬裡挑一。回憶起來,師父傳的真經是一模一樣的。我還向qy分享了,為什麼要這樣做?
  • 南懷瑾老師:修習打坐的人一定要十分小心注意姿勢才是(靜坐七支坐法要領入門)
    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像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 無極靜坐導引功:意守丹田封七竅,身輕如燕百病消!
    無極靜坐導引功共分16式,以靜坐始,以靜坐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