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圖做「舌抵上顎」有很神奇的效果

2021-02-22 和美太極

「舌抵上顎」是指在練習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內家拳以及靜氣功等時,舌尖須輕輕抵住上顎。舌抵上顎之原則:「嘴閉齒合,舌頭尖及舌面前部自然貼在上齒齦處」。即舌尖輕輕頂在上齦齒之間。


舌抵上顎是交通陰陽,溝通任督二脈的橋梁,俗稱「搭鵲橋」。

督脈起於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部,向後行於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後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唇系帶與齒齦連接處)。督脈「總督諸陽」,能聯繫手足三陽經脈而交匯於督脈的大椎穴,所以又有「陽脈之海」之稱(如圖)。

任脈起於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經陰阜,沿腹部正中線向上經過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達下唇內,左右分行,環繞口唇,交會於督脈之齦交穴,再分別通過鼻翼兩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任脈「總督諸陰」,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經脈交會,故又有「陰脈之海」之稱(如圖)。

舌抵上顎使任督二脈相互交接,貫通了任督二脈,形成一個「周天循環」。首先是舌抵上顎,口腔會分泌大量的津液,可起到潤喉的作用,練功時不會覺得口乾、口渴。

其次是津液為人體之精華,咽下至丹田還有滋潤與濡養、化生血液、調節機體陰陽、排洩廢物等作用。從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以及經脈循行的角度來看,練內功需要心靜,神氣內斂,守中守定,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氣遍身軀不稍滯。而心主神明,為人體五臟六腑之主,因此斂神的過程,也是調整人體五臟六腑平和的過程,使其陰陽調和,氣血通暢。

還有內功的習練要求均、細、綿、長的腹式呼吸,不僅可增加肺活量,吸入更多的氧,而且由於腹式呼吸通過橫膈肌的上下浮動和腹部的活動,對內臟起到了自我按摩的作用,促進了內臟器官毛細血管微循環,加大了單位時間內的血液循環,為機體組織和細胞提供更多的氧。

舌頂上顎詳細圖解

我們在練功時都是把舌抵在上顎上。這是為什麼?這是生精補漏體的方法,是由後天返先天的方法。

舌根處有兩穴,左為金津穴,右為玉液穴。舌抵上顎時津液會迅速生長,口中的津液滿時,要吞下。在吞咽口水時舌尖要用力頂在上顎之上,頸部的韌帶、肌肉要用力繃緊,同時把胸部、腹部的肌肉繃緊、收縮,收縮關元穴與前陰等肌肉,一直收縮到睪丸。前陰要回抽,同時用意識把這口津液送到睪丸裡,這才是完整的吞下津液。此津液最易生成陽精(精足則氣足,氣足神必旺)。

如果不知此訣,只知舌抵上顎,津液吞下即入胃裡,不起作用。津液(就是口水,在修煉中出現的口水叫瓊漿玉液)是練功的重要原料。把口水吞下時一定要用意識導引,路經胸腺到腎上腺,一直到前列腺入睪丸(女性入子宮與卵巢內)。吞口水時,是氣與意識在潤澤各腺體,這些腺體受到潤澤與刺激後,他們會快速分泌激素,促進精液的生成。

睪丸的運動非常重要,人的精力旺盛與否,與睪丸有關係。睪丸生產的激素如果能返回腎上腺,由腎上腺還精補腦後,人的精力就旺盛,能力非凡。所謂的還精補腦不是把精液反還,而是把睪丸之氣回歸入腎上腺,由腎上腺與腎臟的溫煦氣化後,上行入垂體,散入大腦內的各經絡等(這是自然形成的,千萬不要用意)。這種能量一旦上升進入大腦,你就會聰明健康,精力充沛。

在生活中經常把舌抵在上顎處,平時有口水時要把口水吞下,吞口水時舌不能離開上顎。古人有句話講「口開神氣散,舌張是非生」這句話的奧妙就在這裡。只有舌抵在上顎處,才是人們說的24小時都在練功。晚上睡覺時舌頭也頂在上顎處就是24小時練功。所謂靜功中的入靜祛除雜念,就是在等口水、等消息。是為了給睪丸輸送能量。

我們每次練功完畢都在靜養等消息,然後才收功。只有通過後天的訓練、才能等消息。在靜養中有很多種消息出現,此時的靜一定要細心體會呼吸,只有細心的體會呼吸,才能感受到消息的來臨。

在等消息吞津液中一定要把面部神經放鬆,嘴角一定要展開,呈似笑非笑狀態,要把自己修煉的非常祥和。要把面部表情修煉的很美才行。過去,人們把「道士」稱為牛鼻子老道,因為道士的面部表情非常嚴肅,其原因就是不注意面部的修煉。我們要修成面部美麗、祥和,心地善良,叫人看到可親可愛才行。我們不但要心理美,還要面部美,更要健康長壽。

在中醫裡,有種功法叫「吞津練精養生法」。早在唐代,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就對此法進行過概括。明代龔居中對「吞津練精養生法」也有新的見解,他指出,「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津,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中醫認為,津液主要有滋潤、濡養的作用。吞食自己分泌的津液,有滋補脾胃「後天之本」,以固護腎之「先天之本」的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唾液中90%是水,此外,還含有球蛋白、黏液蛋白、胺基酸、澱粉酶、溶菌酶和各種免疫球蛋白等。一次吞入一定量較潔淨的唾液,能夠起到促進消化的作用。

  

具體做法為,每日晨起,微閉口唇,舌抵上顎,當嘴裡的唾液增加到一定量時,隨意念將其緩慢吞下,反覆3—4次。長期堅持,必有益處。

相關焦點

  • 舌抵上顎
    點擊「太極健身匯」關注我☀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臺舌抵上顎
  • 舌抵上顎的正確位置在哪?
    我看到修真子老師說:正確的舌抵上顎是,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也就是圖中的位置 2或 3,都可發「爾」聲。首先我們可以藉由人體基本構造的了解,在鼻腔與口腔之間,即上顎處稱為「金橋」,又曰「上鵲橋」,有二竅(唾液分泌腺),舌根下亦有二穴(左為丹井,右為石泉),此處正是廉泉穴(唾液分泌腺)。口腔後為咽喉,喉頭下接氣管,為呼吸空氣出入之處;咽頭下接食道,為飲食進入胃的通路。
  • 舌抵上顎的正確位置在哪
    我看到修真子老師說:正確的舌抵上顎是,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也就是圖中的位置 2或 3,都可發「爾」聲。首先我們可以藉由人體基本構造的了解,在鼻腔與口腔之間,即上顎處稱為「金橋」,又曰「上鵲橋」,有二竅(唾液分泌腺),舌根下亦有二穴(左為丹井,右為石泉),此處正是廉泉穴(唾液分泌腺)。口腔後為咽喉,喉頭下接氣管,為呼吸空氣出入之處;咽頭下接食道,為飲食進入胃的通路。
  • 為什麼要舌抵上顎?
    我看到修真子老師說:正確的舌抵上顎是,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首先我們可以藉由人體基本構造的了解,在鼻腔與口腔之間,即上顎處稱為「金橋」,又曰「上鵲橋」,有二竅(唾液分泌腺),舌根下亦有二竅(左為丹井,右為石泉),此處正是廉泉穴(唾液分泌腺)。口腔後為咽喉,喉頭下接氣管,為呼吸空氣出入之處;咽頭下接食道,為飲食進入胃的通路。
  • 練拳時「舌抵上顎」這個小動作 原來還有這麼神奇的效果
    一、為什麼練拳時要「舌抵上顎」?「舌抵上顎」是指在練習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內家拳以及靜氣功等時,舌尖須輕輕抵住上顎。
  • 「舌抵上顎」這個小動作,原來還有這麼神奇的效果
    舌抵上顎之原則:「嘴閉齒合,舌頭尖及舌面前部自然貼在上齒齦處」。即舌尖輕輕頂在上齦齒之間。                                                                                               舌抵上顎是交通陰陽,溝通任督二脈的橋梁,俗稱「搭鵲橋」。
  • 舌抵上顎的正確位置
    就是發二或者爾字的舌頭位置,這個位置附近有個大的凸起,這個大凸起前面有兩個小的凸起,這就是道家說的兩個小孔的位置!回家的公交車上,想起了過關服食,我想到了一個事情,一個細節,但是這是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舌抵上顎的正確方法!舌抵上顎時候,不應該是舌頭抵在最中間,而應該是舌頭抵在那兩個小凸起前面一些,後面微微挨著一些,兩個小孔的位置.我也是突然意識到,我以前都弄錯了,直接抵在中間,那不是堵死了嗎,津液和玉藥,怎麼出來啊,怪不得我津液那麼少,冷汗啊!
  • 「舌抵上顎」,有助於生津潤養五臟
    無論養生還是練功,都有「舌抵上顎」的講究,尤其是在佛醫禪觀課上講站樁要領時,每次都會和大家強調這一點,那道理何在呢?這要從「唾」說起。 舌抵上顎即舌頭抵住上顎部位。氣功學中認為這是溝通任督二脈的橋梁, 俗稱「搭鵲橋」。 道家認為,吞咽自己的津液,有滋補脾胃「後天之本」,以固護腎之「先天之本」的功效。明代龔居中則說「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津,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
  • 什麼是舌抵上顎?真經千篇一律,真意萬裡挑一
    【生活之問,成長之悟】什麼是舌抵上顎?【情景】家人一直在出現扁桃體腫大,口腔潰瘍,便秘等等情況,本來一起鍛鍊的,他本無病,(有點練殘了的感覺)。「你怎麼舌抵上顎的?」我就照著真經問,並且查看。「這樣呀。」qy伸著舌頭說。(一看嚇一跳,這哪是舌抵上顎呀,這是抵著大門牙。)【感悟】真經千篇一律,真意萬裡挑一。回憶起來,師父傳的真經是一模一樣的。我還向qy分享了,為什麼要這樣做?
  • 舌抵上顎的位置到底在哪?99%的人都做錯了!
    有人曾問,「有什麼辦法可解嗎?」一般現在打坐的方法,若是坐的正直了,即使你昏沉、睡著了頭也不會動,因為他像一塌銅錢是一樣的,一搭一松的立在那裡,牙不要咬住,「舌抵上顎」,很多人在修道之時,將眼睛全部閉起,其實,應該「睜三分閉七分,使眼前能看見的事物變的分不清是何物時即可,這樣有助於集中精神,也不容易睡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打坐之前,一定要注意「舌抵上顎」!
  • 習練健身氣功——八段錦需要舌抵上顎嗎?
    練功中經常有習練者問及此事,如何理解舌抵上顎?舌抵上顎一般是指舌尖貼在上齒齦處,常在預備勢或特殊動作中提到,習練健身氣功·八段錦如有意為之會使意念過緊,反而成為負擔,且不便操作。只有當練功中身心能松靜下來,雜念不起且呼吸綿綿之時,舌尖才會出現這種上抵的狀態。
  • 舌抵上顎的正確位置
    我看到修真子老師說:正確的舌抵上顎是,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也就是圖中的位置2或3,都可發「爾」聲。那麼舌抵上顎該如何操作呢。按正宗的傳授,並非是有意地將舌頭捲起抵住上顎,否則將「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其正確的操作方法是:把口唇輕閉、牙齒扣攏,舌尖即會自然地抵在上顎與上牙齦之間(實為齦交穴內側),而絕不可將舌頭翹起用力抵住上顎。位置1 。
  • 靜坐時常說的「舌抵上顎」到底怎麼擺?
    在初學靜坐的時候,小禪最先關注的注意點是怎麼擺自己的腿,後來才發現有一個容易忽視卻十分重要的地方,那就是「舌抵上顎」。最開始,我以為舌抵上顎就是舌頭上翹,抵住上顎就可以了,簡單啊~今天,小禪就結合南懷瑾先生的教學視頻以及查閱到的資料,整理出舌抵上顎的正確理解,供大家在靜坐的時候參考體會~先來看南懷瑾先生講「舌抵上顎」(注意他說上顎在哪裡)視頻裡的南師說舌抵上顎的做法是
  • 舌的運動模式
    發/l/時,舌尖能獨立上抬抵住齒齦,舌其餘部分保持低位並遠離上顎。舌尖能從馬蹄形中獨立下降,同時舌兩側保持高位。如下圖:4、言語實驗再做一個有關言語方面的測試:大聲朗讀一段話,特別注意舌根後側緣的變化。你應該注意到,在整個朗讀過程中,13區和16區始終緊挨著上顎或上臼齒,保持不動,發/l/音除外。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知,舌根後側緣是所有言語運動的穩定部分,而不僅僅是舌運動的穩定部分。
  • 運動舌頭即可養五臟的方法(舌為心之苗)
    人類的舌是進食和言語的重要器官。在口腔內活動的肌性器官,對味有特別的感覺,有助於咀嚼、吞咽、發音。與心的功能有密切關係。觀察舌的色、質、形態及舌苔變化是中醫望診的重要內容之一。人的舌頭與內臟有著密切的關係。如舌尖屬心肺,舌心屬脾胃,舌根屬腎,舌兩旁屬肝膽。
  • 「乾貨」「舌抵上顎」的正確做法,你做對了麼?
    對於「舌抵上顎」這個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一些影視、小說中都會看到,氣功、丹道也都有這樣的要求,那麼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舌抵上顎分兩種,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相同第一種。督脈循背,總督周身陽脈,為陽脈之海;任脈沿腹,總任一身陰脈,為陰脈之海,任督二脈交匯於齦交穴。
  • 迎豐老師的播音小知識,今天教大家口腔操中幾種舌的練習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口腔操的開合運動和唇的練習,這節課我們學習播音主持口腔操中的舌的練習。舌頭是口腔中最靈活的發音器官,其突出作用是通過它的活動,能與口腔許多部位構成阻礙,阻擋氣流,改變口腔共鳴器的形狀,從而發出不同的音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