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雞肋?別以為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新詞,《三國志》中就有描繪: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古人真聰明,早就知道這雞肋上肉少骨頭多,吃起來特麻煩。生活中有著太多雞肋的東西了,妹子打開你的衣櫃、看看化妝檯就知道了;漢子摸摸你的肚腩、看看床底下的啞鈴你也就懂了。如果要在你家的電視機上挖一塊雞肋,你會挖出什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呢?會不會是曾今廠商宣稱的噱頭?會不會是你買它時最令你心動的功能?
基礎功能也敢雞肋?
卡頓、無響應
這應該是智能電視時代影響用戶體驗的最大元兇了,哪怕是硬體水平越來越高,CPU越來越快,在操作某些程序或者打開某一功能時,還是會偶爾出現卡頓、無響應的狀況,要是有球賽馬上開踢了,電視卻卡在了桌面,估計又有人要砸電視了。想想這可是在非智能電視時代從來都不用擔心的問題呀。
跟手機體驗一個道理,有些智慧型手機明明硬體很牛,可是非得整一堆亂七八糟的內置軟體,可能你用個一年半載都沒打開過那些鬼。本來安卓運行效率就不高,還掛一堆幽靈在後臺。電視上不也是嗎?那些層級混亂,功能累贅,內容重複的界面,簡直是從眼球卡到內心,卡得心拔涼拔涼的。然而原生的Android TV 並不會這樣,各家都有各家的算盤,你們也都懂。
紅外遙控 PK 藍牙遙控
雖然都不是什麼新功能,但是第一眼看到總覺得藍牙遙控要厲害一點,實際情況也是這樣的。家裡所有的紅外遙控器都顯得特別傻,非得衝著機器按它們才有反應,就像是指著鼻子罵它它才動一樣。有些電視的紅外遙控更離譜,竟然還有延遲,不知道是電量不足還是餘額不足,總比內心的節奏慢個半拍。
藍牙遙控雖然成本會貴一點,但至少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遙控器類比電視可就像滑鼠類比打CS。低功耗的藍牙設備早就問世了,我就想不通為什麼有些廠商還要用紅外遙控器,無論衝著哪個方向都能操控電視的藍牙遙控器,不比指著電視它才動彈的紅外遙控器爽多了。就算你是隔了一堵牆在聽電視放音樂,藍牙遙控也能起到作用,體驗久了你就會覺得,紅外遙控器是有多麼反人類。
解析度與內容
這個問題包含太多技術因素了,小編也不想說那一套一套的理論。我只是在想我家10M的寬帶+有線數位電視,在1080P和4K電視上播放內容有多大差距;當然你也可以考慮一下你家的100M光纖+B-Sat 4a衛星信號在4K和8K電視上的區別。視頻內容的問題大家都不必糾結了,電視的內容創作都是一次性的,你現在要求86版的西遊記擁有4K畫質,不是在扯淡嗎?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都開始加入4K陣營了。
無論什麼時候解析度的「雞肋」問題從未消失,720P的時候,覺得1080P雞肋;1080P的時代又覺得4K無用;當然這也是各持己見因人而異,像我這樣勒緊腰包過日子的人,當然覺得8K電視太雞肋了。要是坐擁家庭影院數十畝的土豪,當然也會覺得1080P的電視不堪入目。
滿目琳琅的是噱頭還是誠意?
3D功能
3D顯示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技術了,具備3D功能的電視也是屢見不鮮,電影院大片3D也是標配。可是為什麼電視機的3D功能總是在一旁吃灰,得不到重用呢?筆者覺得不是這項技術本身的問題,而是在電視上使用這項技術有很多局限性導致了用戶的使用體驗不佳。
最大的問題還是觀看效果比較差。色差式3D眼鏡基本基本算是被淘汰了,筆者在3D盛行之初用過這種眼鏡,畫面十分昏暗,看多了會眼瞎。快門式3D效果比較好,其原理是根據人眼對影像頻率的刷新時間來實現的,不過哪怕是很快的頻率用戶依然可以感受到閃爍,看久了眼睛容易疲勞,如今的主流旗艦電視基本都採用這種3D技術。偏光式3D有一個優點觀看比較舒適,沒有主動快門式3D的閃爍感,單看色彩特別鮮豔的動畫片及風景片的效果還不錯,但是如果觀看人物畫面,還是快門式3D比較好。但不管是偏光式還是快門式都不如電影院的效果來得震撼,用來嘗鮮還不錯,如果長時間使用很容易造成視覺疲勞。
另外就是3D片源匱乏且容量大。網上能找得到的3D片源基本上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片,這樣的大片一旦上映大家早就去電影院看了,誰還會等上一兩個月再下載了觀看?而且3D片源的容量很大,就跟大家叫苦4K片源一樣,1080P的3D電影都是動輒十來個G,如果要看2K或者4K的3D電影,建議你就別在家裡折騰了。
手勢操作
手抖和有強迫症的人請遠離這個功能,它會讓你的小宇宙瞬間爆發。手勢操作目前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遙控器的手勢操作,另一種是電視機上的紅外或相機監測你的手勢來操控。遙控器的手勢操作就是把它當做滑鼠來用了,可以理解為空中滑鼠,所以手抖的朋友基本上可以放棄這一功能了,因為你可能花了5分鐘都點不到你想要的圖標。這種操控體驗要麼太過靈敏要麼太過遲鈍,但不排除你花很長的時間來訓練和控制你的麒麟臂,以達到自帶防抖功能。
紅外和相機監控手勢就有點像Kinect了,不過遠不如Kinect體驗好,別以為會像科幻電影裡演的那樣,小手一滑,就換了個節目。真實的體驗是,複雜的環境因素使得手勢識別率並不高,十次裡有三次不靈,你肯定就不想再試了。
語音操作
這個雞肋的功能筆者已經談到過一次,我們現在電視上的語音功能頂多只能算是存儲式機、械式的問答系統,談不上智能語音。智能語音應該是在大數據下收集用戶的使用習慣,並利用優秀的算法來打造一套智能語音系統。還有網友說到識別方言很重要,因為電視聽不懂地方普通話,筆者覺得這個功能完全可以實現,以後你首次打開電視,它就會讓你在China後面繼續選擇你的省份及縣市。
分屏操作、畫中畫
電視不具備生產能力,這個功能只能當作娛樂來用,那就僅僅只是嘗鮮而已。沒用過的覺得很期待,用過的就會覺得很雞肋了。不過現在的電視基本都閹割掉這個功能了。
電視APP購物
不知道在電視上用APP購物的人到底有多少,筆者覺得你可能會在電視上某寧、某美、某東、某寶逛一逛,但正真在那上面下單的人應該基本沒有吧。一個遙控器點來點去的,大家肯定都嫌麻煩。如今的電商購物渠道如此鋪天蓋地,非得要電視機也來摻和一下,這不是趕鴨子上架,吃力不討好麼。
頻繁升級
前幾年總聽人說用安卓最大的樂趣就是刷機,但是現在變成最大的樂趣就是系統升級了。可電視不像是手機天天捧著玩,每次打開智能電視都要彈出來強制升級,總是讓人很鬱悶,而且有些電視不升級還不能正常使用系統,這意味著升級的這段時間可能又要錯過一節球賽了。
總結:為了打出差異化、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為了大而全,電視廠商使出渾身解數,把這些能做的功能都做了。但是電視買回來到底幹什麼用,我想消費者肯定心知肚明。有了的功能一定要好用,一定要耐用,不然跟沒有有什麼區別呢?消費者不願意把錢花在這些華而不實的功能上,消費者更希望看到的是在顯示技術和實質的內容方面,電視廠家們去爭奇鬥豔、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