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國家大基金旗下的上海聚源聚芯集成電路產業股權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夥),新增投資了盛吉盛(寧波)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吉盛」)。
    「大基金」三個字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方向,隨著半導體行業「王者歸來」,寧波不少半導體設備及材料企業也獲得風投青睞。
    路產業。
    上月,該基金還領投了AI晶片公司探境科技的數千萬美元級的融資,洪泰基金、熊貓資本、京道基金、啟迪創投、險峰長青跟投。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旗下子基金第一次投資AI晶片公司。
    不僅是「大基金」,6月12日,創業板上市公司上海新陽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新陽」)與「盛吉盛」籤署了《合資合同》,「上海新陽」以自有資金向「盛吉盛」增資511.43萬美元,增資完成後持有「盛吉盛」13.28%的股權。
    「盛吉盛」由國家集成電路基金(通過芯鑫融資租賃)中芯控股(SMIC holding)、韓國Triplecores及芯空間(IC SPACE)共同出資打造,於2018年落戶寧波鄞州。
    盛吉盛主要從事二手半導體設備及配件的翻新、改造、安裝、維護、銷售,並提供半導體製造相關的備件和技術服務,以及持續改善計劃。
    公開資料顯示,此次出資方上海聚源聚芯集成電路產業股權投資基金中心成立於2016年,目標規模20億元,存續期8年,由中芯晶圓股權投資(上海)有限公司、上海肇芯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由中芯聚源股權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負責管理,專注投資半導體及集成電
    今年一季度,風投市場有點「冷」。
    據北京創業投資資料庫IT桔子最新發布報告顯示,一季度,中國科技行業的風險投資「縮水」30%。風投機構向科技企業注資168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240億美元。風投交易總數634宗,下降45%。
    與此同時,曾經創造阿里巴巴等不少投資神話的投資大佬軟銀也跌下神壇。備受看好的共享辦公公司WEWORK曝出巨雷,股價從最高的470億美元跌至78億美元,跌幅超80%。這讓WEWORK的主要投資人軟銀陷入巨虧當中,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軟銀股價已幾近「腰斬」。
    雖然風投市場一季度冷風頻吹,但多位創投人士向記者表示,從二季度起,市場風向逐步扭轉,投融資活躍度持續攀升。
    「我們今年已經投資了7個項目,其中包括半導體、新能源、雲計算等領域的企業。」東元創投總經理林釩說,4月27日是「分水嶺」,在此之前,企業融資確實不容易。但隨著創業板註冊制改革方案出臺,創投機構開始頻頻出手「搶」項目。
    有所不同的是,創投機構會更關注受疫情影響小的項目,對於涉及對外貿易的項目關注會比較少。
    「更關注產業升級領域,如先進位造、智能製造、物聯網、晶片等行業。」寧波潤寧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玉明說,投資機構投項目的標準下降了,因為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以及新三板精選層先後亮相,讓項目退出渠道更多,上市標準也相對更低。對此,創投機構也相應調整了投資策略。
    「當下,半導體和新材料行業是投資熱點。據我所知,甬矽電子(寧波)股份有限公司的估值已接近40億元;而去年才落戶鄞州的寧波芯速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還未生產,已接到1000萬元的訂單。」業內投資人士周先生說,寧波聚嘉新材料有限公司雖然已經啟動建設1.2萬噸LCP膜級樹脂及500萬平方米LCP薄膜生產基地,但產品還處於驗證階段。可是,估值料已達8億元。
    據記者了解,甬矽電子位於餘姚,主要從事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電子儀器、半導體等領域產品的生產和研發;芯速聯光電的經營範圍也包括電子產品、光通信元器件、機械設備、網絡技術等,今年6月,公司2500平方米廠房將投用,全年產值將達3500萬元;聚嘉新材料目前主營產品為新材料領域的高端工程塑料液晶聚合物LCP等,激智科技也對其進行了投資,目前持有該公司5%的股份。
    記者還發現,寧波部分高新技術企業獲投資資金青睞。寧波睿熙科技有限公司新增6家創投機構投資。該公司位於餘姚,主營光電晶片、器件、模塊、設備的研發和製造等;寧波瑞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資人也增加了。該公司也屬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新能源、新材料技術開發與技術轉讓等,涉及領域包括輻射製冷技術、降溫材料、降溫薄膜、降溫塗料等。
    除半導體、新材料行業受青睞外,以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數字新基建,也吸引著創投圈的真金白銀。
    今年,浙江國利網安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資人增加了數家,其中包括國投(寧波)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該公司是專注工業網際網路安全、工業企業信息安全的創新型高新技術企業。
    此外,生物技術、信息科技諮詢等行業也頗受創投機構關注。如江豐生物、小靈狗出行、輕蜓視覺等一批寧波企業,今年均獲得了風投資金。
    和豐創投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現在好項目尤其是Pre-IPO項目很熱,估值也不低。但早期項目想獲得風投資金還是比較難。這主要因為早期項目風險大,投資期較長,多數風投機構不願意承擔過高風險,希望投資的企業能儘早上市。
    「此次疫情就像是一塊試金石,無論是企業還是創投機構均面臨考驗。」羅玉明說,在疫情影響下,風投機構的投資策略變了——過去不少創投機構熱衷於燒錢搶市場,把「增長」視為衡量一家初創企業價值的決定性指標。但現在更看重企業是否「健康」。
    「註冊制是中國證券市場的一個裡程碑事件,但對小創投機構來說,挑戰大於機遇。未來,市場分化將越來越大,資金向頭部企業積聚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某創投機構人士也表示,有沒有能力判斷三五年後企業的發展狀況,是對創投機構的最大挑戰。
    東南商報記者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