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
百貨大樓1956年2月6日建成開業時全體員工在大樓前合影(南寧市地方志辦公室資料庫供圖)
60~70年代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南寧百貨大樓是當時人們接觸外界新鮮事物的一扇窗口(圖片來源於網絡)
1980年
1980年的南寧百貨大樓(郭小平 攝)
1998年
1998年4月的南寧百貨大樓 (周家志 攝 )
2010年
2010年5月,擴建後的南寧百貨大樓外景 (周家志 攝 )
2018年
2018年的南寧百貨大樓 本報記者 賴有光 攝
南寧晚報記者 陳蕾
說起南寧百貨大樓,相信老南寧人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特別是在物資匱乏的上世紀50年代,「百貨大樓,樣樣有」的口號響徹了整個南寧。
小到一根針線,一塊上海牌手錶,大到一臺蝴蝶牌縫紉機、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各類家庭必備品都能在這裡找到。有人說,百貨大樓晚上一打鈴歇業,南寧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南寧百貨大樓不僅僅是南寧人接觸新鮮事物的窗口,更承載著南寧厚重的商業文化和歷史意義。2006年,獲得全國首批「中華老字號」殊榮的南寧百貨大樓重新出發,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特別鳴謝:老照片提供 郭小平 周家志 專題策劃:南寧晚報記者 韋瑋
跨越邕江 多橋飛架天塹變通途
青山大橋的建成讓市民的出行更便利 南寧晚報記者 段柳健 攝
南寧晚報記者 黎兆齊
綠城南寧,邕江穿城而過,跨江大橋註定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邕江大橋、中興大橋、白沙大橋、清川大橋、英華大橋、五象大橋……一座座造型各異的橋梁飛架邕江,成為邕江兩岸人民的交通紐帶,同時也給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邕江大橋結束過江擺渡歷史
今年74歲的何國成當年曾經參與邕江大橋的建設。如今,他偶爾特意搭乘途經邕江大橋的公交車到那裡去看看,感嘆日新月異的兩岸景致。1963年,何國成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路橋工程宣傳員,工作地點就位於邕江大橋建設工地,主要負責廣播以及鋼版刻寫和工地宣傳報油印出版。
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從江北到江南,不過1公裡的路程,卻因為湍急的邕江水,給往返市民帶來數不清的困難。江南的居民想要前往江北,必須藉助擺渡。直到進入上世紀60年代,為了連接吳圩國際機場公路以及友誼關邊防公路,國家決定興建邕江大橋。由於歷史原因,邕江大橋曾停建近3年,後於1963年3月復工。從1963年3月邕江大橋復工至1964年7月竣工,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何國成以工地旁的簡易住所為家。每天上午8時,他都會準時為在工地上熱火朝天辛勤工作的人民播報新聞。
1964年7月15日,邕江大橋正式通車,邕江兩岸從此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可以說,邕江大橋結束了南寧的輪渡時代」。
多橋飛架邕江天塹變成通途
1988年,時隔24年,邕江上第二座跨江大橋——中興大橋建成通車,將北岸的中堯路、明秀西路、衡陽西路傳統市民居住區與南岸的五一中路、五一西路一帶的居住區和工廠單位連接。
繼中興大橋後,隨著南寧市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江南和江北兩岸民眾交通往來的需要,邕江跨江橋梁不斷建設。邕江三橋(白沙大橋)於1992年動工建設,3年後建成通車。這座橋全長2604米,為當時最長的橋梁。清川大橋被稱為邕江四橋,1997年建成通車。橋全長920米,雙向6車道,是跨越邕江的一座特大城市橋梁。
近5年南寧新增6座跨江大橋
近5年,南寧市區新增了6座跨江大橋。從僅僅提供交通便利促進兩岸發展,到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跨江大橋不但改變了市民出行,也改變著城市生活。
「雖然只是一江之隔,但在英華大橋通車之前,從柳沙半島到江南大沙田一帶,還是比較麻煩的。」家住柳沙的黃先生說。被不少市民譽為南寧最佳居住地之一的柳沙半島,之前因缺乏便捷的交通,想到大沙田一帶,要麼開車到半島環線上南寧大橋,右轉駛入五象大道,要麼走江北大道上葫蘆鼎大橋,經白沙大道轉亭江路才能到達。
英華大橋連起了柳沙半島與白沙片區。五象大橋、英華大橋的建成通車,改變了市民過江行車路線。2014年建成通車的五象大橋、英華大橋,江北的一頭就在柳沙半島,為五象新區與柳沙片區、南寧城市中心區之間搭建了一條便捷通道,改變了這片區域南寧大橋「獨挑大梁」的局面。
2016年4月30日建成通車的良慶大橋,在碧綠的江水和青蔥的遠山映襯下,又成為邕江上又一道風景線。2017年5月1日通車的青山大橋,是目前南寧跨江橋中最高、主跨最長的橋梁。這兩座大橋的建成,在五象新區、鳳嶺片區、南寧東站之間形成一條便捷的南北向交通幹道,為五象新區及鳳嶺片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柱。
邕江大橋如今仍是不少市民過江的首選
南寧晚報記者 段柳健 攝
細數各大邕江橋
(南寧市區範圍內)
邕江大橋(1964年建成)
中興大橋(1988年建成)
白沙大橋(1995年建成)
蒲廟大橋(1996年建成)
清川大橋(1997年建成)
永和大橋(2004年建成)
葫蘆鼎大橋(2007年建成)
桃源大橋(2008年建成)
北大橋(2008年建成)
南寧大橋(2009年建成)
凌鐵大橋(2013年8月建成)
五象大橋(2014年8月建成)
英華大橋(2014年12月建成)
羅文大橋(2015年2月建成)
良慶大橋(2016年4月建成)
青山大橋(2017年5月建成)
立交展翅 四通八達車行更順暢
五象平樂立交為五象新區路網增添活力 南寧晚報記者 賴有光 攝
南寧晚報記者 黎兆齊
立交橋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良藥,改革開放40年來,南寧的城市立交橋從無到有,發揮著緩解道路擁堵的作用,使城市交通更加順暢。同時,立交橋的建設史,也是南寧城市發展的縮影。近年來,南寧市路網建設日新月異,一批嶄新的道路、城市立交橋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
江濱環形立交橋成為回憶
南寧市攝影家協會原主席、資深攝影家郭小平拍攝的相片見證了南寧的發展。在他拍攝的老照片中,就有江濱環形立交橋的「身影」。對於拍攝這張相片時的情景,他仍歷歷在目。「我當時拍江濱立交橋是爬到原市公安局大樓樓頂拍的。當時一站上去往下看,感覺好美啊!」郭小平說道。
江濱環形立交橋是南寧市第一座環形立交橋,誕生於1988年,當年6月動工興建,也是廣西第一座城市道路環形立交橋。其位於朝陽路、民族大道、共和路、中山路、興寧路平交處,是慶祝自治區成立30周年重點工程之一。同年10月13日竣工。
「由於是第一座市區道路環形立交,市民們感到新奇又自豪,那時候天天有人到那裡拍攝留念。」老南寧廖先生介紹。2004年,由於民族大道西端擴建拉直,環形立交橋被拆除了,改建為現在的十字立交。而為了紀念這座廣西第一座城市道路立交橋,拆除時在邕江賓館前留了根殘柱。
多座立交橋同開工同建成
儘管江濱立交橋在很多南寧人記憶裡有一定的比重,但江濱立交橋並非南寧市第一座立交橋。1987年通車的新民立交橋才是南寧市第一座道路立交橋。而2002年建成的友愛立交橋是南寧市第三座道路立交橋。2年4個月後,即2004年10月26日,當時為廣西最大的立交橋——竹溪立交橋通車,建設時間僅用了7個月。
南寧的立交橋越建越多,建橋時間也越來越快,甚至同時在建幾座立交橋。如2012年10月在白沙大道上開建3座立交橋:白沙星光立交、白沙友誼立交、白沙壯錦立交。同期開工同期竣工,3座橋之間相互聯繫,使得市區前往機場方向一路暢通。
2014年10月,平樂五象、平樂玉洞、青山英華3座立交橋同期開工,2015年同期竣工,不僅解決了交通擁堵問題,還拉近了五象片區與南寧市區的距離,帶動片區發展。作為五象新區重要的主幹道,平樂大道、玉洞大道樞紐作用非常明顯,而在兩條主幹道交叉口新建平樂玉洞立交,初衷就是讓交叉口周邊道路變得更暢通。
立體交通讓邕城更加通暢
立交橋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良藥。隨著南寧市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城市道路變得越來越擁擠。立交橋的作用除串聯道路外,還在於分流交通的作用。尤其是擁有複雜迂迴匝道的互通式立交,所有方向的車互不幹擾,能避免所有車子擁堵在路口的情況。
長期以來,南寧通過在道路上合理規劃建設立交橋,打造立體交通,讓邕城更加通暢。為了提升通行效率,真正為老百姓出行帶來便利,今年,南寧市針對快環堵點啟動了快速環道綜合整治項目,涉及邕武立交、秀靈友愛立交、魯班立交、邕賓立交、北湖立交、科園立交、快環綜合整治項目(竹嶺立交—葫蘆鼎大橋段)提升改造7個節點工程,並提出了近期、遠期優化方案。今年8月底,邕武立交、秀靈—友愛立交、魯班立交已實現主線通車,通過拓寬路面、增設匝道、新建菱形立交等方式進行綜合整治,使立交橋更好地發揮疏解城市交通擁堵的功能。
南寧城市東西向快速路東段主線2017年9月開放通行以來,從中華園湖路口到廂竹大道架起5公裡長「空中車道」,為市民出行帶來極大便利。今年10月28日上午,隨著最後一聯箱梁澆築完成,南寧城市東西向快速路主線橋已全部貫通,目前正在進行橋面鋪裝及相關附屬工程施工,計劃11月30日實現主線通車。
南寧立交橋「之最」
最「迷」人的立交:平樂五象立交
該橋立交的形式為部分苜蓿葉式+半定向組合蝶式,分三層。由於有多個匝道,分別連通不同方向的道路,所以每一個方向來的車想要左拐,必須先駛上立交,然後選擇好出口。
最完整的立交:青山英華立交
該立交有地面層,有跨線橋,還有隧道,是目前南寧體系最完整的立交橋。它將南寧大橋北的交通完全盤活。
最複雜的立交:外環高速安吉立交
該橋2014年12月通車,為5支3主線19車流互通立交,複雜程度全國罕見。柳州、河池、百色、南寧北(安吉)、南寧東(三岸)5個方向車流在此交會,包括蘭州至海口高速、南寧環城高速、南寧外環高速3條主線,共有19個交通流向。
最完善的立交:鳳嶺北南寧東站立交
這座立交將高鐵、地鐵、長途客運、快速公交等交通有機融會,在此形成大交通樞紐中心,是南寧乃至廣西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心。
竹溪立交花團錦簇 南寧晚報記者 賴有光 攝
編輯:黃冬玲
主編: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