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有詩云:「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人直觀地發現和描述了黃鸝愛情生活和白鷺群居生活的特點,並用律詩優美的對偶句式表現出來,從而引起人們的審美共鳴。現代生物科學的研究發現,90%的鳥類是一夫一妻制,包括前面所說的黃鸝和白鷺。甚至有些鳥類還成為夫妻恩愛的典範,如鴛鴦——黃梅戲的《天仙配》裡董詠和七仙女唱的「你我好比那鴛鴦鳥,比翼雙飛那在人間」——這是「只羨鴛鴦不羨仙」最好的例證。
鳥類的一夫一妻制的可以是終身制的,也可以是季節性的——在這個發情生育的季節是夫妻,到下一個求偶季節,扭頭一看,原來的「身邊鳥」早不知飛向何方了,因此只好再談一次戀愛、再結一次夫妻。
當然,從人類道德評判的觀點來看,有「正派」,就有「反派」。10%的鳥類就是不是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這兩種叫作多偶制),或者是多夫多妻的(或名之為雜交式、群婚式)。比如,鴇鳥,這可是一種早已滅絕的鳥類,只是因為有一種性開放的胸懷,被善於觀察和聯想的中國古人發現,而留在我們的文字和記憶中。據說,鴇鳥,是一種長得胖胖的中型鳥類,飛不高也飛不快,對前來求歡的鳥兒來者不拒,所以成了雜交式鳥類的代表,人們還用「老鴇」,作為舊時妓院管理者或經紀人的代稱。自然界的鴕鳥,鴯鶓,食火鳥等實行就是群婚制:一隻雄鳥可與幾十雌鳥交配,而一隻雌鳥也可與數十個雄鳥交配,大家彼此彼此,互不妒嫉、相安無事。達爾文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自然才不在乎你的意識形態和道德教化。這些鳥兒可以歷經千百萬年而生存下來,就說明人家的生活方式和婚配方式是合理的,有利於這個物種的繁衍生息、傳播基因。我們還是不要指責他們吧。(三)孔雀是多偶制,把她作為愛情忠貞的代表,是古人觀察不細緻的結果漢樂府裡的名篇《孔雀東南飛》起句雲「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以起興和類比的手法,暗喻了女主劉蘭芝與其夫焦仲卿的愛情悲劇。其實,孔雀並不是一夫一妻制。雄孔雀擁有五彩繽紛、色澤豔麗的尾屏,而雌孔雀尾巴短,沒有屏,猛然看起來好像是兩個物種,這說明孔雀屬於雄雌「二態性」相當大的物種,而這樣物種的婚配方式常常是多偶制或群婚制。實際上,孔雀的生活習性上來看,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常常是一雄數雌及其後代生活在一起。雌孔雀的性偏好決定了雄孔雀的大屏羽毛尾巴,至於其他的雌孔雀也喜歡他,她是不在意的,只要自己得到了就好。但是這種性選擇如此強烈,以至到了大屏羽毛尾巴已危害到雄孔雀的生存的程度——天敵來了的話,拖著大尾巴肯定不利於逃生。
在電視劇《如懿傳》裡,如懿後期的居所是翊坤宮,其中一個重要的道具就是後面有一個屏風,上面畫了一對白色的孔雀。據權威人士說,這個白色的孔雀有3層含義:第一,白色就是聖潔,這就是如懿心裡的情感;第二,它是孔雀,不是鳳凰,意味著她終身不能真正地成為一個皇后;第三,孔雀的一夫一妻是她的終極理想。——這真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古人知識不多,觀察不細還可諒解,作為現代知識精英犯這樣的錯誤就太低級了。查一查書,或者諮詢一下研究鳥類的生物學家,還會鬧這樣的笑話嗎?
(四)靈長目動物中一夫一妻佔比18%,是相當大的比例一夫一妻制是鳥類主流婚配方式,卻非哺乳類的主流婚配方式,至哺乳類的一個分支靈長目中又有所回升。
哺乳類動物共有四千多種,其中婚配方式為一夫一妻制的大約120種,只佔很小的比例:3%。靈長目動物中以一夫一妻制為婚配方式的則佔:18%。18%,是一個具有很大的統計學意義的比重。在人類與這些一夫一妻制的靈長目動物在演化的路途上分手之前,一夫一妻制就已經存在於靈長目動物中的可能性是極大的。這似乎證實了韋斯特馬克所言,家庭是從「高級靈長類原種那裡繼承下來的遺產」。但是在現存的、人科的人類、黑猩猩、倭黑猩猩,(古德曼2002年提出將黑猩猩、倭黑猩劃入人科)和猩猩科中的猩猩、大猩猩中,只有人類是一夫一妻制。這又難以同「高級」靈長類原種之遺產的論斷絲絲入扣。
靈長目研究對我們更大的啟發是,身體特徵與三種婚配方式——群婚制、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之間的關係。所謂身體特徵對後者的影響,目前主要看到的是二態性和睪丸重量在體重中的比例。
二態性,就是兩性在性器官之外的身體差異。比如個頭、毛色、副性徵等等。有些物種的二態性很大,有些則很接近。一般而言靈長目動物中,二態性大的物種多採取群婚制,如黑猩猩;二態性最小的長臂猿,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這也是與我們人類基因最接近的同享一夫一妻制的靈長目動物。如果一個年輕漂亮的雌性長臂猿去撩騷一隻雄性已婚長臂猿,得到可能不僅僅是白眼和怒吼,甚至是一頓暴打——這樣不解風情的、但很忠誠的雄性,不知道會不會得到現代都市女性的青睞?
(五)人類的二態性不太大,說明人類在漫長的原始時代沒有經受過性壟斷式的婚配方式的嚴酷篩選人類的二態性不大,也非最小,而是在靈長目動物連續譜中偏於小的一端。人類的婚配方式剛好是以一夫一妻制為主,以多偶為輔。按照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二態性是性選擇的結果。無論雄性是靠身材高大吸引到更多的雌性,還是賴驅趕同性競爭者佔有了更多的雌性,其結果都是身材高大者擁有更多的交配權,乃至擁有更多的子女。兒子繼承父親的基因也身體高大,如此經一代代的交配權競爭對物種品性的影響,雄性越來越高大,遂有了突出的二態性。反觀採取了一夫一妻制的動物,既然雄性無論身材高大還是瘦小,都擁有一個雌性夥伴,該物種也就不會發生雄性瘦小者無交配權、無後代,乃至身材高大是雄性成員的演化方向。人類的二態性小,說明人類在漫長的原始時代沒有經受過性壟斷式的婚配方式的嚴酷篩選。——此處「嚴酷」一詞用得很好,這裡是說,人類可能有過壟斷式的婚配的方式,但是其激烈程度不大,一是這種壟斷有可能被聰明的偷情化解了,二是這種壟斷持續的時間不夠長,沒有造成嚴重的進化後果。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 (最早出現在約600萬年前),是現代公認的最早的人類祖先(即人類的起源),最早出現在非洲大陸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動物(雖然叫猿,實際上是人的一種,就像現在的黑猩猩也是人科裡的、人類的兄弟)。 「南方古猿(生存於440萬—150萬年前的非洲)的化石顯示:雄性南方古猿與雌性在體格上差異很小,暗示著一個一夫一妻制社會的存在。」既然二態性是特定婚配方式的漫長選擇過程的結果,那麼人類骨骼化石在不同階段的完整的鏈條,可望為我們透視人類婚配方式的演變提供坐標。遺憾的是,完整環節的獲得恐難以完成,因為人類起源於非洲,而非洲多雨潮溼的氣候,不適宜骨骼化石的存留。——所以,上述關於人類沒有經受過性壟斷式的婚配方式的嚴酷篩選的說法,是有說服力的猜想,也是有待驗證的假說。
(六)人類沒有黑猩猩和倭黑猩猩那樣巨大的睪丸,暗示著人類未經歷過群婚的篩選第二個重要的身體指標是睪丸與體重的比例。黑猩猩的睪丸重量佔體重的0.27%,倭黑猩猩的比重更大;大猩猩的睪丸佔體重0.02%;人類居中,其睪丸佔體重的0.08%。而在婚配方式上,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是群婚,大猩猩是一夫多妻制,人類以一夫一妻制為主體。其中道理何在?
群婚和一夫多妻制中都開展著雄性對性資源的爭奪。而此一軍備競賽中的武器是不同的。如上所述,多偶制的競爭中倚重身體和專橫,他們的睪丸反倒很小。「這很合理,因為沒有其他雄性敢於靠近統領的妻妾。因為它是唯一一個去授精的,少量精子就足夠用了。」群婚的競爭不同。發情期每個雄性都未被排斥,都瘋狂地與雌性交配。誰的性器官更發達,誰就可能維持更頻繁的交配,注射更豐沛的精子,最終擁有更多的後代。在群婚的演化中,性器官發達者勝出,故經一代代的博弈,該物種雄性成員的性器官格外發達。人類沒有黑猩猩和倭黑猩猩那樣巨大的睪丸,暗示著人類未經歷過群婚的篩選。
(七)人類早期的婚配方式是多偶制,以後是一夫一妻制,沒有過亂交或曰群婚的經歷多數哺乳類動物有發情期,每年一兩次,它們的交配活動都在發情期實現。靈長目動物與同屬於哺乳綱中的多數動物不同,在於排卵期不是每年一兩個時段,而是大約每月一次,即所謂月經。而靈長目動物中又有差異,就是有些排卵期有徵兆,有些無徵兆。有徵兆者的屁股變得鮮紅,維持10天、半月不等,雄性見此性慾大發。此期過後,基本無交配活動,不排卵幹它作甚。瑞典生物學家西倫—圖爾伯格(Birgitta Si11en-tullberg)和默勒(Antders Moller)正是從靈長目動物月經徵兆的差異中,透視其與婚配方式的關聯。
西倫—圖爾伯格首先「悉數列出所有(共68種)高等靈長類動物」。(即便這68種不是全部靈長目動物,也頗具代表性。)在這68種中,排卵期無徵兆的32種,包括人類、猩猩、黑長尾猴;輕微徵兆的有18種,包括大猩猩;明顯徵兆的有18種,包括黑猩猩。婚配方式的分布是:一夫一妻制11種,包括人類的多數和長臂猿;多偶制23種,包括大猩猩;亂交的34種,包括黑猩猩。接下來他們分析排卵期有無徵兆同婚配方式的相關性。發現兩個單向度的相關:一夫一妻制的靈長目動物共11種,其中10種排卵期無徵兆;排卵期有明顯徵兆的共18種,其中14種採取亂交的方式。以上相關只是單向度的,因為無徵兆的靈長目動物共32種,多數不是一夫一妻制;亂交的共34種,內中無徵兆和輕微徵兆的共20種,多於14種有明顯徵兆的。這兩個單向度的相關似乎說明:亂交的靈長目動物中容納了三種月經特徵,但有徵兆的幾乎都是亂交;無徵兆未必走上一夫一妻制,但走上一夫一妻制幾乎非無徵兆莫屬。
他們接下來做的是進化樹的分析。筆者不清楚他們的根據是什麼,他們認為:
一、猴和猿類的共同祖先是亂交的,且排卵期有輕微徵兆。這是人類的遠期祖先。
二、人類和黑猩猩、大猩猩享有98%的相同基因,我們在900萬年前有著的共同祖先,那是還找不到化石的「失落的一環」。他們還告訴我們,三者的祖先採取多偶制,排卵期也有輕微徵兆。從三者的共同祖先演化出特徵和行為各異的三種動物:有輕微徵兆和多偶制婚配的大猩猩,有明顯徵兆和亂交的黑猩猩,排卵期無徵兆和以一夫一妻制為主體的人類。就是說,大猩猩繼承了三者共同祖先的行狀,黑猩猩和人類發生了變異。
狒狒和黑猩猩進化的樹杈在3000萬年前就分離了,它們是從不同的路徑背離「輕微徵兆」的遠祖走向「明顯徵兆」的。走向無徵兆的32種動物也是循著不同路徑。就交配方式而言,黑猩猩的進化軌跡是:從遠祖的亂交,到近祖的多偶制,到自身的亂交。概言之,在排卵期徵兆和婚配方式兩個項目上,今日存活的各種靈長目動物的進化軌跡是不同的。
三、生存於4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的化石所呈現出的較小的二態性證明,此時人類的婚配方式已經是一夫一妻制。就是說,從900萬年前至400萬年前是人類從多偶制向一夫一妻制的過渡期。
綜上所述,人類早期的婚配方式是多偶制,以後是一夫一妻制,沒有過亂交或曰群婚的經歷。
(八)從哺乳類動物的發情期演化到靈長目的月經,是實現一夫一妻的重要條件要討論一夫一妻制的由來,首先要說的是,這絕非必然,只是在演化的多個軌跡中有這樣一條路徑。
從哺乳類動物的發情期演化到靈長目的月經,無疑是一大變更:從短期的、集中的性關係變為分散到全年各月份中的性關係。以後上演的新曲目,雖仍有很大的偶然性,均離不開這一新平臺。在靈長目走向一夫一妻制的歷程中,繼續發生的演化分為兩步:其一,從有徵兆到無徵兆。
什麼因素導致了這一變化?西倫—圖爾伯格和默勒在其分析中接受了赫爾迪(Sarah Hzdy)的「多父理論」。這理論認為,當雌性排卵期有徵兆時,未同它發生過性關係的雄性在取代了曾壟斷雌性的首領時,容易殺戮它的幼患。夭折的大猩猩幼崽中至少有三成是因此被殺戮。這種殘酷性情在適應性上有優勢,即終止了雌性哺乳後,會刺激它較快恢復排卵、為新配偶懷孕。而雌性的無徵兆,令其主要配偶難以防範它與其他雄性的私通;且與其私通過的雄性日後不會殺戮其幼崽,因為那幼崽可能是它的兒子,一日夫妻百日恩的情感讓它下意識地放棄暴力。以上是第一步,即無徵兆的由來。
如果說月經將雌性的性接納能力分散到全年,無徵兆將之擴展為恆久的性接納能力,無時不可進行。這一生存策略是有代價的。首先是對雌性,顯而易見的發情期可以吸引更多雄性的更多激情,從而增加受孕的機會。相比之下,無徵兆是消極和低效的。這代價同時也是對雄性和整個物種,因為無徵兆下的多數交配根本不可能懷孕,浪費精子,浪費雌雄雙方的精力和時間。概言之,盲目交配多了,懷孕機會反而少了,但幼崽可免遭殺戮。自然選擇青睞無徵兆的品性,是因為收益大於支出。
無徵兆的收穫不限於此,它還開啟了另一種可能性。無徵兆不是必然走向一夫一妻制,但卻只有具備了這一品性才可能走向一夫一妻制。這便是邁向一夫一妻制的第二步。解釋其中原因的是亞歷山大(Richard Alexander)的「居家父親」的理論。這很好理解,無徵兆導致雌性隨時可以交配並受孕,於是雄性要不斷和一雌性交配,並防止它被其他雄性染指,即無徵兆更容易拴住一個雄性。一雄一雌長久廝守,一夫一妻呼之欲出。
但是32種無徵兆的靈長目動物中,為什麼只有11種走上一夫一妻制?它們曾經都是有徵兆且亂交或多偶的,雖變為無徵兆,若未遇契機或壓力,滯留在老的婚配方式中的可能是極大的,慣性的力量不可小視。筆者以為,狩獵很可能是人類邁向一夫一妻制的契機。狩獵依賴兩個條件:其一,合作,那不是消極地聽令,而是積極的、富有主動性和進取心的協作。其二,武器。武器助人類轉守為攻,使狩獵成為常規生存方式,而武器的作用向外也向內,向外打敗野獸,向內則補平了成員間體能的差異。在大猩猩、黑猩猩的世界中,臂力決定了地位的懸殊和性資源分配的極度不平等。同理,一個赤手空拳的弱者,即便突然襲擊,也無力打敗泰森——這是動物身體的邏輯,人類不能自外於這一鐵律。與之相反,如若都持有武器,一個弱者也可以給泰森極大的威懾,故武器的初始發明,削弱了人類成員攻擊力的差距。
大猩猩的世界中,多數雄性永遠處在外圍,看著首領盡享異性,它們中的大多數飽受壓抑,是永遠沒有機會登場的預備役隊員。明白了此點,對同性性行為為什麼沒有被自然選擇淘汰的難題將豁然開朗,同性戀有幫助生存的價值:排遣抑鬱,操練性交,不然幸運降臨時已經不諳此道了。我們的祖先,曾經和大猩猩一樣,但自拿起武器合作狩獵時,性資源的分配便將改觀。更微觀地分析,在狩獵、合作、武器三個因素中,筆者以為,武器是先行的。雌性為幼崽免遭殺戮,進化出的無徵兆,瓦解了此前的性壟斷:首領看管不住全天候可行交配的成群妻妾,其他雄性增加了偷情的機會。而武器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它力挺臂力弱於首領的男性們去分一杯羹。均攤性資源絕非首領的意願,動力在多數弱男,一夫一妻是首領與多數弱男間的妥協。弱男們有了性權利和它所連帶地位、心理上的變化後,才會有積極的、富於進取心的合作。狩獵依賴於武器與合作,缺一不可。武器對外導致人類與野獸攻守關係中的轉化,對內催化了一夫一妻制,進而促進了高質量的合作。武器與成員的協作合二而一,才有了人類偉大的狩獵時代。這一妥協,即一夫一妻制符合女性的願望。從無徵兆中,她們獲得的是幼惠不被殺戮;而從擺脫小妾地位轉而與單一男人的結合中,她們獲得的是幼崽有其生父幫助養育。一言以蔽之,這是第一波民權運動的產物,從此一夫一妻制落腳人類社會。
三種婚制都有久遠的歷史,分別與多個物種結緣。比較利弊,則互見短長。多偶制與亂交在性選擇上更有效,其雄性後代將更強悍。一夫一妻制在這方面遜色一籌,但它削弱了性資源上的激烈衝突,給了成員們更多的平等,在人類這裡得以開啟以合作為基礎的狩獵,實現了一種新的適應。而後人類在文明上的脫穎而出,很可能是因為性資源競爭上節省出的精力所致。
(十)3000萬找不到配偶的男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自然界規律是生男生女的概率大概是一樣的,所以在自然狀態下,不會出現男性或女性過多過少的狀態,在一夫一妻的文化背景下,絕大多數的男女都能實現婚配。但在某些地域某些文化的影響下,人們會偏愛男嬰,存在殺害和遺棄女嬰的現象,這就人為地造成了男嬰多於女嬰,從而導致一些男性在婚配市場上找不到女性、失去結婚的機會,俗稱「打光棍」。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2015年末,中國大陸男性人口70414萬人,女性人口67048萬人,男性比女性多出3366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2(以女性為100),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3.51。有人說:「我國已經歷近30多年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且持續攀升過程(計劃生育實施期間),如此累積的結果是,未來30年內,逐步進入適婚年齡的男性將比女性多出近3000萬人,矛盾或將集中爆發。」
在清朝末年,蘇魯豫皖交界地區,人地關係緊張,生活困苦,農人家庭具有男嬰偏好,喜歡生男嬰增加勞動力以及傳宗接代,而對生育的女嬰不待見,由此造成男女比例的失衡。那些找不到配偶的男性,在外受到譏笑,內心自卑壓抑,再加上經濟的困苦,如果條件合適,便會走向一種不同尋常的反抗道路。據研究,清代末年捻軍的發生和崛起,便與當地數量巨大的、不得婚配的青年有極大的相關性。
未來30年內,那些找不到配偶的3000萬男性,他們的人生會幸福嗎,對社會的影響是怎樣的?我們要積極為他們想辦法呀。不然,後果堪憂呀!!
(此文的第五至九部分,主要摘編自鄭也夫的《文明是副產品》,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