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在金庸先生的著作《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中,老頑童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是一門神奇的武功。
話說左手右手能不能各自為政一心二用,也是個因人而異的事情。不過在漢字裡,左右手同時上陣的字也不少。當然在現在規範字的寫法中,大部分都「面目全非」了,可追溯到小篆,這兩隻手玩起「互搏」來,也是相當666的,一點不比老頑童差。
「廾」這個字讀作(gǒng),從小篆的字形來看,就是一隻左手和一隻右手向中間合攏,表示用雙手捧著東西。這個字現在很少單獨使用,多當作偏旁來用。比如異常的「異」字,下半部分就是「廾」。
然而有意思的是,「異」字的篆文寫法非常奇特,像是一個人戴著鬼面具,手舞足蹈的樣子,十分怪異。我們看左右伸開的雙手,動作很誇張,這個張牙舞爪的樣子非常形象地體現了「異」的字形字義。
還有一個常用字,「弄」,這是雙手捧著玉器在把玩的意思。注意上面的「王」,其實是「玉」的省略,從篆文的寫法可以更加清晰明確地看出本義。
無論是「異」還是「弄」,在規範字書寫的時候,都要把「廾」的筆畫寫準確,重點是長橫的長度要寫足夠,不然字的比例就失調,也不符合字的含義。所以字形字義是有關聯的。在視頻裡也重點提到了。
順便提一下,規範字的筆畫裡,「廾」有時候不一定是兩隻手,比如花卉的「卉」,其實是三棵草的形象,所以我們要推斷某個筆畫的原本的形象,不能以簡化字為依據。
再來看這個雙手外翻的字,讀音是(pān)。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指人攀援而上的時候,兩手向外的樣子。如今已經廢棄不用,取而代之的是筆畫更加複雜的異體字,最後演變成現在的寫法:攀。
左右手的故事,講到這裡本來要告一段落了。不過有朋友提到,現在的規範字中,有些帶「又」的字,和右手關係不大。的確,簡化漢字中的一些字,「套牌」了「又」字,下節課來個小盤點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