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有拓-耿老師,關注成長教育以及播音與編導藝考的教育工作者!
從2019年開始直到2021年,感覺這三年,每一個人都會走在難忘的記憶生活裡。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的大環境下,我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巨大改變,如:無接觸外賣的產生以及學生考試模式改變等等。(關於藝考線上考試模式改變可閱讀《2021年多校藝考繼續沿用線上考試,是疫情還是線上考試取向趨勢?》中的看法 )
對於藝考生們亦是如此,2020年多校取消校考,部分藝術專業承認藝術統考成績,文化分更有提高的跡象。
那麼,到2021年,藝考是否沿用同一模式,或許已是藝考生最關注的問題。
然而,在我心中最大的疑問是,在疫情環境底下,藝考升學變化是教育的借題發揮、改土歸流的升學改革?還只是水中月,鏡中花的一場戲劇?取向在何方,才是藝考生的終點?
這裡,讓我們一起探討2021年藝考走向以及未來發展,或許能給正在考慮的藝考,正在藝考路上或是多次藝考的你一些建議和看法。
教育部辦公廳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有關安排
(特殊類型招生工作防疫節選)
(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線上考試節選)
在2021年10月12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公告通知。
通知中,除提及各校除做好常態化新冠防空工作和進一步完善線上考試的工作改變外,亦提及進一步取消校考範圍。(圖.1)
(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縮減校考範圍節選 圖.1)
從圖中我們看到鼓勵兩字,對於這種字眼的出現,或許解釋為試行和促進某措施的實行改革是否更為恰當?
而聯想通知中與防疫之間的關係,是否有些借題發揮的意味?藉此契機進一步推進藝考深化改革?
說到進一步這個詞,通知中寫到「鼓勵高校進一步減少藝術類校考專業範圍」也有提及該詞。
或許,這正在暗示在2020年藝考工作中相關措施取得不錯的試驗效果,2021年則深化進行相關工作。
因此,我個人看法,隨著政策的改變和取消校考範圍,承認藝術統考成績作為唯一合格證很大可能成為趨勢,而非水中月,鏡中花的一場戲劇,甚至是早已安排政策方向。
其實,在今年兩會中深化教育改革的問題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所說的內容與我所想相當貼合。
以下為其所說內容:
「教育部有關藝考的新要求,表面上看似是因為疫情期間不能產生大量人員集聚而採取的臨時之舉,無奈之舉。但實際上,是符合高校藝術考試改革的大趨勢的。」
那麼,措施如真實施藝術類學校又將如何篩選人才?
藝術統考同質化,文化分逐步提高成為標準
若真逐漸取消校考範圍承認統考成績,那麼將會出現一個問題:藝考「同質化」。讓我們是想下,藝術統考之下省統一命題,考試題目一樣,藝考生形成同一統考應試風格,帶來的問題就是藝考生不具備藝術中所需的個性和創意。對應的是藝考培訓機構亦會緊跟動態,著手對藝術統考制定相關課程,因而應對校考應試內容逐漸減少,藝考生同質化方向也會進一步形成。在這樣的環境底下,曾經校考的院校,亦只能由文化分高低作為人才篩選標準。讓我們再來看看教育部發布的另一份有關《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基本要求》的通知。
相比往年的招生基本要求並無多大差別,但今年新增並明確一條,就是「藝術類專業高考文化課成績錄取」的要求,從圖中看到,其錄取分數線在70%-75%。
或者你想說,對於藝考生來講也不算很難,如:廣東2020年本科批為410,按75%計算則藝術類文化課錄取線為307.5分。
300分左右當然考起來可能不難,但要記著這只是最低要求。
而且要求中給我另一個感覺,就是政策的出現和明確,更是逐漸暗示原校考院校需要按文化分高低的方式進行人才選撥,分數也可能會逐年遞增。
如果說藝考熱的出現,能給藝考生帶更多讀書機會。
在我個人看法中,不如說藝考熱的興起,創造出很多認為專業過關,文化課達到錄取標準即可入場並順利畢業獲取名校畢業證的人。
其實,這種現象對於藝術這種高素質的文化表達活動是很不利,而承認統考和提高文化將能更好篩選真正向藝術發展人才,對那種只想有個好畢業出生的藝考生來說,則在於認清其自我,找準一個更該努力的方向。
另外,亦由於藝考熱出現,市場效應響起,什麼包入學的藝考培訓機構隨處可見,統考承認和文化分提高則可大大杜絕這種惡性市場。
原因在於:
1.省統考對徇私舞弊的監管,大大降低某些學院和機構之間利益關係。
2.利益鏈的斷裂,機構更少底氣宣傳卓頭,大大減少藝考生的社會資源浪費。
到這,不管未來還是2021年,藝考生走入的「兩考定終生」(聯考+高考),還是「一考定終生」(聯考),最重要的還是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積極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開始。
對於這個號,在我的想法裡,是打造一個關於播音與編導藝考(簡稱傳媒藝考)以及成長教育的交流平臺,與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藝術的父母相識相知。為了能達到這個想法,每天我都會用心去呈現更多精彩的內容,也盡我所能,成就想法的每一小步。因此,關於本文,如果覺得對你有啟發或幫助,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或私信發送「老師」,給我更多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