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
1、魚丸退冰,豆芽洗淨,鮮蝦挑蝦腺處理乾淨。
2、豆泡對角切開,更容易入味。
3、小鍋加水煮開,先燙散米粉撈出碼放在碗內,再焯燙豆芽至軟撈出。
4、焯燙完豆芽再焯燙一下鮮蝦,蝦變色後撈出碼放在碗內。
5、新鍋加熱,放入叻沙醬。
6、加入開水和椰漿,如果沒有椰漿可以用牛奶代替。
7、加少許魚露、鹽、糖調味。
8、放入魚丸和豆泡,小火煮約3-5分鐘,煮好後連同魚丸、豆泡、湯汁一起倒入米粉碗中,浸泡片刻即可食用。
參巴辣椒醬是每個馬來娘惹家庭一定會有的醬料,利用它可以製作出各種可口的娘惹食物。是只需使用峇拉煎便可以製作出的基礎娘惹辣椒醬,也是娘惹風味最獨特也最常見的味道,在很多菜餚裡都會使用到。它類似蝦醬,只是去除了水分,壓成了磚頭的模樣。以峇拉煎調味,在新馬非常流行,用於補味的情況很多,而用其成主味的也不少。名字的由來,據考證有可能是來自葡萄牙語。做法跟蝦醬和蝦膏很相似,都是用小銀蝦和鹽,經發酵和太陽曝曬製作而成。峇拉煎主要是用來作為配料,而蝦醬和蝦膏則多數會用來作為調味料之用。
峇拉煎呈素褐色,很硬,很乾,聞起來很香。峇拉煎可以分幹炒和油炒兩種做法,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製作秘方。無論是夾餅、配粥、下飯、炒肉、炒菜、拌麵,峇拉煎都能派上用場。
小銀蝦只有小指頭般大小,但製成峇拉煎後香味濃鬱。將加工後的小銀蝦加上少許鹽,再拿到戶外去曝曬,蒸發掉小銀蝦裡的55%水分,就將處理後的幼蝦收藏在圓桶裡,然而必須經過4至5次反覆繼續上述過程,才能將蝦幹再放到機器裡攪爛切碎,再加上胡椒粉,就成為了峇拉煎的雛型。然後再將峇拉煎製成磚塊狀或壓平成圓餅狀,再經過曝曬後就可以包裝出售。
常見的峇拉煎分為兩種,除了之前所提到的磚式峇拉煎外,還有醬式峇拉煎。
①磚式峇拉煎
磚塊狀的峇拉煎一般顏色比較深,鹽度比較高,而且味道比較濃鬱,比較適合馬來人的口味;而圓餅狀的峇拉煎顏色則比較淺,鹽度較低而味道略淡一點,較適合華人的口味。
②醬式峇拉煎
它的製作過程是將小蝦醃出水份後,攤開曬至快幹,再放入缸內搗成漿狀再曬多一遍,最後加入輾碎的辣椒、蝦米、芝麻或花生,經用油炸過後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