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淄博4月29日訊(記者 孫瑩 通訊員 張麗 相新宇)在淄博高新區法院,如果說速裁訴調團隊是高光亮點,那麼「心燭調解」就是特色品牌。
「心燭調解」是高新區法院傾心傾力創建的品牌。創建這個品牌的初衷是:點燃心燭,啟迪醒悟,調解相助,轉變執拗,發揮特邀調解作用,助力審執提速增效。
從創建過程和實際運行情況看,「心燭調解」的社會影響日益廣泛,成為一種識別標誌,一種精神象徵,一種價值追求,一種認同趨向。
今年一月至四月,儘管受到疫情影響,「心燭調解」堅守崗位、全力以赴。通過線上線下運行,調解結案295件,調解成功率44.4%。
選精選強 優化隊伍
品牌效應顯而易見,創建品牌並不容易。高新區法院黨組,把創建品牌視為落實「讓每一位當事人感受公平正義」要求的重要載體,認真對待,全面謀劃,大力協調,積極推動。
特邀調解員在招聘條件上,法院黨組立下原則:重文憑不唯文憑;重經歷不唯經歷;重經驗不唯經驗;重才學不唯才學;品行兼優,選精選強。
法院先後在2016年、2018年發布公告,分作兩批招聘特邀調解員。招聘公告甫一發出,應聘人員十分踴躍。怎樣從眾多應聘者中選精選強,法院下了很大功夫。經過資格審查,現場考評,綜合評定,最終確定了聘用人選。
從實際選聘情況看,特邀調解員平均年齡54歲,綜合素質好,實踐經驗多,工作能力強,具有一定優勢。例如:姜美玉曾經當過協警,在看守所工作十幾年,與各種人打交道不怵頭;龐桂珍是數百名志願者的領軍人物,獲得三級心理諮詢師資格,與人交往觀察判斷能力比較強;張金邊曾經在公證處當過十幾年公證員,具有較強的審核辨識經驗,狡辯作假在她面前很難過關;劉美雲在國企當過十幾年廠領導,具備較好的協調、協商和處置事務能力,能夠全面有效地思考、解決問題。
雕琢打磨 適應融合
經過精挑細選的特邀調解員,堪稱「八仙過海 各具神通」。但是,特邀調解有其獨特性,如果僅僅憑藉特邀調解員原有素質和能力,還是難以適應特邀調解的實際需要。
法院非常重視特邀調解員的深化培訓工作,下大力氣精準雕琢、精細打磨。通過學法理、講案例、搞講座、談收穫,強化法理意識,提高法治思維,增強法規自覺,豐富法學見識。
在此基礎上,法院針對特邀調解員對特邀調解尚顯生疏的情況,側重推進能力適應和心理融合,使既往經驗與現實需要形成連結,將原有能力向新崗實踐能動延伸,讓習慣行為同制度規範有機統一,促進特邀調解員從思想到言行,都與特邀調解靠近貼緊,相伴相隨,融會貫通,互為一體。
法院審委會專職委員李曉鳳:「這幾位特邀調解員,素質能力挺好,逐步適應了需要。她們一開始也是摸不著頭緒,拿到案子無從下手,心裏面很著急。通過學習培訓,建立起制度,確立下規矩,提出來要求,很快也就上路了。現在,大家幹得很有成效。」
速裁訴調團隊法官,既是特邀調解員工作對接者,也是她們的解疑釋惑者。特邀調解員謹記「幹調解有風險」「有疑問找法官」。特邀調解員遇到什麼問題,法官都把「能辦」「不能辦」講解清楚。調解結案出具調解書,由法官先行把關,並組織線上線下開庭,指導籤署調解協議。既保證了調解質量,也顯著提升了調解效率。特邀調解員已經養成習慣,對調解工作也越來越有信心。
破繭成蝶 比翼起舞
特邀調解員走上特邀調解崗位,漸入佳境,優勢顯現,績效向好。立案庭書記員譚歆琮,從一開始就為「心燭調解」分流案件,見證了法院這支「姊妹花」生力軍的拼搏努力。她們的全力以赴,成就了「心燭調解」品牌。內行人、外行人都知道特邀調解不容易,成就「心燭調解」品牌的幕後,就是憑藉著特邀調解員許許多多的「不容易」支撐而起。
特邀調解對象是當事人,特邀調解就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很難,做訴訟當事人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訴訟當事人處於執拗、激憤的情緒裡面,不同心性就會盡皆彰顯。有的人面對法官,或許還會收斂一些。而面對特邀調解員,則會大大咧咧,蠻不在乎,急急火火、吵吵嚷嚷的事情,司空見慣,甚至罵罵咧咧、怒目相向的情形,也是常有發生。
「心燭調解」的特色是以「點燃心燭 調解相助」的方式,通過耐心傾聽,善意回應,真誠溝通,化瘀止疼,解決紛爭,實現和解。經過親身實踐,特邀調解員對特邀調解有了深切感悟:特邀調解需要兩廂情願,不能「剃頭挑子一頭熱」;特邀調解需要相向而行,不是單向的「我說你聽」「我推你動」。她們在深切感悟中,很快琢磨出來一些規律和方法:要在理解體諒中互動互助,要在觀察分析中看準火候,要在掌控節點中抓住時機,要在條件成熟中趁熱打鐵,要在突破瓶頸中解決問題。
現在,特邀調解員每人每月調解結案18—20件,其中的典型案例不勝枚舉。姜美玉在3月、4月兩個月時間裡,成功調解了56起案件。她的感悟是:「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有一起違約欠費案件,原告為遠在外地的被告運送貨物。被告收到貨物以後,以種種藉口不支付運輸費用。原告忍無可忍,訴至法院。由於案由清楚,案情簡單,這個案件被分流調解。姜美玉在調解中發現,被告有很強的牴觸情緒。姜美玉不怕硬、不畏難,一次一次通過網上平臺和電話反覆溝通,最終取得雙方信任,達成和解。被告按照合約支付了運費,兩家維持了基本和諧。事後,原告專門打來電話,佩服姜美玉的調解:「真的很不一般!」
龐桂珍的調解很獨到,常有令人稱奇的效果。王某借李某5000元錢,因為家境困難,一直拖欠未還。李某訴至法院,龐桂珍進行調解。在溝通交流中,李某流露出「不差錢」的神情,還明確告訴龐桂珍,他知道王某確實還不上錢。他和王某原以兄弟相稱,兩個人關係很鐵。就是因為欠錢,王某不敢見李某。李某說到興頭上,龐桂珍插了幾句話:「你也不缺錢,他又還不上。不如就算了,別因為錢傷了你們兄弟和氣。」李某聽了一愣,又覺得龐桂珍說得在理,便脫口而出:「那就算了吧。」龐桂珍趁熱打鐵,聯繫王某趕過來。李某當即表示錢不用還了,王某連連感謝,兩人最後達成和解。
張金邊接手的第一次調解,就讓她備受打擊。她清楚地記得,當時剛剛拿起電話尚未開口,對方就破口大罵。她一下子懵了,腦子裡一片空白。事情的原委是:白某酒後搭乘吳某的計程車,兩個人發生糾紛並動了手。吳某起訴白某,要求其賠償醫藥費。白某因為被拘留心情鬱悶,又喝了酒。一聽是法院的電話,立刻出言不遜。張金邊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調整好心態,把握住焦點,耐心做雙方工作。吳某和白某深受感動,各自退讓一步,對賠償金額達成一致,和解結案。
劉美雲說:「有的人到法院氣鼓鼓得像氣球,咱要先消氣降火。好比在氣球上扎個眼放放氣,讓大氣球變成小蘋果,再做工作就好辦了。」她對調解認真負責,經常忙得一路小跑,工作起來效率很高。在調解一件案子時,被告人聯繫方式一欄是空白。她想方設法,費盡周折,總算找到聯繫電話。經過多次聯繫約談,反反覆覆,曲曲折折,最終順利調解結案。曾經有人問她:「你脾氣這麼好,幹調解行嗎?」她笑了笑,說:「我是什麼樣的態度,會給當事人留下第一印象。我是在代表法院調解,當事人怎麼對待我,我可以不在乎。我怎麼對待當事人,那是一定要很在乎!」
任重路遠 再接再厲
品牌是寶,不要丟掉。既然是品牌,就應該精心打造,使其立於不敗之地。
「心燭調解」品牌,凝聚著高新區法院的群體智慧和心血汗水。特邀調解員在創建品牌過程中,更是傾盡全力。她們時時付出樹形象,日日積累創經驗,親力親為做貢獻,恆心毅力,滴水穿石。
特邀調解,是化解民商事糾紛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與審執提速增效相輔相成,與實現公平正義相生相息,與構建社會和諧相關相聯,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融相通。
「心燭調解」品牌的核心意涵就是調解。無論在當下,還是在未來,特邀調解任務重重,路途迢遙。
高新區法院決心以改革思維為先導,進一步優化整合,強基固本,補弱接短,擦亮品牌,保持優勢,持續加壓,再接再厲,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