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這個詞,不論是對於孩子來講,還是對於家長來講都是非常熟悉的,在家長的眼中,「學霸」就是次次班級第一名,老師講的知識都沒有不會的;對於孩子來講,「學霸」就是像「敵人」一般的存在,總是被父母和老師拿來當作自己學習的目標。
相信每位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學霸,成為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為他們的驕傲,更是因此堅信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利用身邊一切資源為孩子報輔導班,想盡一切辦法,擠時間讓孩子多學習。更多的家長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地逼迫孩子多學習,卻全然不知孩子背負了多大的壓力,難道「學霸」真的都是被逼出來的嗎?
17歲成為清華博士:「學霸」不是被逼出來的
去年開學季,「最年輕博士」轟動網絡,僅有17歲的孩子,順利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學位,也是一名真正的00後。很多網友都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看法,「00後都考上博士了」、「我又拖00後的後腿了」、「這一屆的學生太強了」等等之類的言論。
除了感嘆外,更多的家長把這位17歲的「學霸」當成了教育孩子的範本,邊看新聞邊對孩子說:「看看人家,你現在都多大了,你連個二本也考不上!」
不得不說,00後讀博確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這並不能說明當今大多數學生的現狀,畢竟「學霸」只是一小部分的存在。
我們都喜歡把學習好的孩子稱為「學霸」,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學霸」的真正意義是什麼。首先我們要明白,「學霸」並不只是指那些學習好的孩子,真正的學霸大多都是愛好廣泛,知識面寬廣,不是只會「死讀書」,他們都有自己的愛好,並且堅持把感興趣的東西做到最好。
那麼,被父母逼著學習,被逼出來的考高分的學生,還算得上是「學霸」嗎?對於這個問題,也許父母們的看法不一,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學霸」並不是容易就能當的,他們共有的4個好習慣才是能否成功的關鍵。
「學霸」都有四個共同的好習慣,缺一不可
好的習慣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更能改變未來,在學習中亦是如此,好的習慣能讓一個學生成為真正的「學霸」,而壞的習慣,只會讓學生直線走下坡路,一好一壞,決定著孩子的成績和未來的人生。
1、興趣就是動力,學習的前提
黑格爾說過:「一個深廣的心靈總是把興趣的領域推廣到無數事物上去」。
興趣愛好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只有先有了興趣,才能對一件事有了行動的動力,有堅持下去的決心,並且最終能因此獲取知識、鑑賞力、毅力、應變能力等等,人生才會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當你對一件事情感興趣,就會充滿求知慾和好奇,想努力探索,最終定能獲得成功。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你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從學習中感受到獨特的快樂,會對於知識充滿了渴望,會感覺到學習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江西的邱瑞昆是文科生,高考總分為671分,其中英語成績更加出色,但是他並不是一個只知道讀書的學生,他還有很多興趣愛好,比如用英語表演話劇、打球,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樂趣,並且使英語水平得到更好的練習。
2、「會學」遠比「多學」有效
家長們總喜歡教育孩子:「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學習好,是因為他們在背後的努力足夠多,如果你想和人家一樣優秀,就要付出雙倍的努力」。努力固然是正確的,但是這種說法卻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學習要講究「高質量學習」,什麼是高質量學習呢?並不是指學習的時間有多長,學習的科目有多麼多,關鍵在於學習是否有效,是否高效。
那些「學霸」,看似是在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學習,實則他們擁有一套自己「高質量學習」的法則,他們找到了學習的方法,所以即使是學20分鐘,也比有些孩子學一個小時更加有效。
3、父母的「逼迫」只會適得其反
身為監護人,父母不僅僅要看護孩子的人身健康,更多的也是要監督孩子的學習,但大多數家長在監督這一方面做得有些「過火」。監督並不是監管,如果每天都追著孩子,逼迫孩子快點學習,時時提醒催促孩子他的下一項任務是什麼,一方面會讓孩子喪失時間觀念,養成拖拖拉拉的習慣,另一方面也可能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適得其反。
在學習中,孩子是「主人公」,爸爸媽媽完全不必過於強迫、督促,適時的提醒已完全足夠。
4、學會「養成」習慣,過程很重要
也許有人說,「學霸」是需要天賦的,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學霸。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優秀的人總是極少部分的,但是「學霸」們的共同習慣,卻是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
找到興趣,堅持興趣,探索求知,並把這份求知慾保持下去,就能養成習慣,把習慣帶到生活和學習中,才是真正的有意義的習慣。
天賦和智商是天生的,是我們不能改變的,但是請告訴孩子,天賦只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千千萬萬個條件之一,並不是全部,比天賦更加重要的,是努力,是堅持,是習慣,它才能改變並決定著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