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988字,閱讀時間約4.5分鐘
周末去表姐家取經。眼看Tim馬上要進小學了,本來自詡為「快樂教育,絕不雞娃」的我,在一眾海澱閨蜜的日夜薰陶下,也沒來由的焦慮起來。除了擔心漢字和漢語拼音外,我還擔心他隨意灑脫的性格會難以適應公立小學的紀律。
而清華畢業的學霸表姐,卻一手帶出了兩個牛小畢業生,侄女升入本區著名中學,侄子也是班上成績不俗的佼佼者。家有如此資源,我們當然要上門求教啦!
相信很多孩子即將步入小學的爸爸媽媽,或者已經在經歷小學生涯的父母,都很想知道在為日後學業生涯打基礎、鋪通路的小學階段,如何幫他們建立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並且順利快樂地度過這6年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在清華學霸媽媽的經驗中,小學階段6條重要經驗是什麼呢?
小學階段的任務是什麼?
聽了我的「焦慮」,表姐哈哈大笑,她反問我:「你覺得孩子小學階段最主要的任務是什麼?」她這麼一問,竟然把我問住了。我想了想說:「打好學習的基礎?」大家不妨也想想,我們的孩子在這個階段,成長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在《人格心理學中》發展心理學泰鬥埃裡克森說:5-12歲孩子的人格發展任務是勤奮vs自卑,而積極品質是「能力」。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年齡段恰恰是孩子的小學階段。那麼該如何理解人格發展任務呢?簡單來講,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行為目的性的發展。孩子開始需要體驗專注,和通過勤奮來達成目標的感受。如果無法體驗到這種「勤奮感」。他們可能會在同齡人的競爭中陷入自卑,也不容易在下個階段的青春期獲得「同一性」。
表姐給我舉了個例子:有個孩子成績不好,行為也出格,甚至連基本的課堂紀律都難以遵守。後來班主任跟家長嚴肅會談,認為這種問題行為恰恰是「自卑」的反應。於是決定從他比較喜歡的語文開始抓成績,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個孩子雖然沒有獲得什麼特別好的成績,但是他獲得了那種「靠努力達成目標」的感覺,也就神奇的開始遵守紀律了。
這就意味著,不存在「孩子剛上小學,不用那麼緊張。」這種說法,其實小學階段,才是家長要帶著孩子脫離「傻白甜」,成為靠勤奮獲得成績的學生最好時機。
規劃小學生涯記住這6件事兒
一位閨蜜曾經對我說,如果再給她一次機會,她一定會帶娃去上幼小銜接班,再不濟也要按著多學點漢字。女兒馨馨上一年級時什麼也不會,結果沒想到全班就她和另外一個男孩是「裸上」(沒有上幼小銜接),老師進度快,女兒回家寫作業跟不上,委屈的嗚嗚直哭,好在她下了狠心最終給孩子補上來了。世間沒有後悔藥,如果能學到「過來學霸」的經驗,又何樂而不為呢?
第一:早點識字培養閱讀自信
表姐的一對兒女,都是從3歲開始識字,到3歲半姐姐已經能認識近百字,小學面試時,姐姐已經能自己看小說了。表姐告訴我,讓孩子早認字,不是為了在親戚朋友面前炫耀,而正是為了她能早自主閱讀,能看得懂題。
一方面,因為能自主閱讀,孩子的信心倍增,在幼兒園到小學的適應階段,能有一個支點。另一方面,因為識字,所以可以自己讀題,又培養了獨立做作業的好習慣。
Ps:這裡說認字,不是按著孩子死記硬背,而是在親子閱讀中、生活中不斷給孩子指認漢字,在逐步給他們分級讀物去增加閱讀自信。
第二:堅持晨讀的習慣
表姐一家都有晨讀的習慣,她和博士姐夫每天雷打不動六點半就在書房各自看書。兩個孩子也都7點起床,先晨讀半小時。表姐告訴我,這個習慣其實是無心插柳,但是沒想到孩子們卻因此培養出了「自律能力」,當晨讀成為習慣,意志力又被轉移到了諸如晚間預習、周末做卷子等學習事物上。
第三:培養孩子讀題習慣
之前在私信中看到很多家長問:孩子太粗心怎麼辦?具體溝通後了解到,在很多情況下,他們都是沒有仔細讀題,或者理解錯誤。我記得上高中時,有一位老師說:「會讀題的人,不但能從題目中看到老師考試的範圍和目的,還能看得到正確答案。」經歷過幾輪考試,愈發覺得有道理。同理,培養孩子的「應試功夫」讀題是非常重要的。
表姐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讀題,然後找重點。一開始是孩子念一遍,表姐再指出重點,很快孩子就可以一邊念一邊用筆畫重點了。隨著學業難度的增加,到了四年級左右,題目開始變得更複雜,邏輯多層嵌套,甚至還有故意的迷惑性題型。表姐就帶著孩子作分割,分析題目之間的條件,邏輯關係等等,慢慢帶著孩子去推導。
第四:數學可以玩著學
一提起數學,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很心虛,擔心孩子學不好,擔心數學太枯燥。然而表姐卻告訴我,數學最好學,因為都從生活中來。她說:「不瞞你說,我家兩個孩子數學都是在打撲克裡複習的。」
除了撲克,生活中還有很多學數學的機會,各種桌遊玩具、教具甚至連帶孩子出門購物都能隨時隨地來個數學的應用。關鍵的是,讓孩子覺得數學是一種特別有用的學問,有了這個基礎認知,再加上耐心引導,他們很快就會開竅。
第五:寫作靠練思維
三年級一過,班級裡很平均的作文水平就變得兩極分化了。表姐說兒子班上有個女生寫的作文,連他們這些家長看起來都是文採飛揚,現在的孩子簡直太神了。但若非有特殊才能,在作文方面想要提升,光是增加閱讀量,不一定能達到想要的效果,還需要帶著孩子去練思維。
往近了說,高考作文的主流還是議論文,往遠了說「歌以詠志」,寫作能力的大部分目的還是為了表達觀點,因此孩子有邏輯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很重要。這就需要邏輯思維能力、思辨能力。表姐家鍛鍊這兩種能力的方法就是辯論和「抬槓」,全家人經常在一起討論書中看到的問題,新聞中的觀點。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調動可掌握的信息,分析問題,提出觀點的能力。
第六:升學需要平常心
到了六年級,很多孩子都開始面臨升學壓力,一些家長甚至比孩子更焦慮。然而尷尬的是,這段時期正好是青春期的開端。於是外部壓力加上內部蠢蠢欲動「權力之爭」反而極易產生親子矛盾。
其實爸爸媽媽大可不必給孩子太大的壓力,或者臨時抱佛腳恨不得讓孩子將六年落下的內容全都追上。如果從一年級開始家長孩子都有明確的目的和規劃,那麼小學的最後階段也不必慌張。
不負六年時光,爸媽需先做思想準備
有的爸媽可能會說,不就是個小學麼,沒必要這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吧,你看我也沒怎麼管,孩子也沒差太多。但是表姐卻說,一到三年級看到孩子的成績大起大落,著急到處找輔導班的也是這部分爸媽。
表姐向我推薦了于敏老師的《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于敏老師具有寶貴的20年一線教學經驗,針對孩子的小學生涯,無比細緻的提出成長規劃。我買來翻看了一下,就震驚於這本書的周到,從每個學年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到假期的安排和規劃。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于敏老師的目光不僅僅在成績和學業上,而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為家長制定了孩子從學習提升、心理成長、性格培養等方面的立體方案。比如于敏老師在書中,特別提出了「二年級讓孩子對學習充滿興趣」「四年級學習難度升級」等階段性的方案。
這本書原價35元,現在活動價格只要29.9元,少抽一包煙、少吃一包爆米花,點擊下方連結就可給娃帶回家,像學霸媽媽一樣,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了!
小辮子媽有話說:
其實雖說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在教育競爭激烈的當下,孩子的求學之路更像是一個個以家為單位團隊的「競賽」,如果說孩子是上場比賽的「運動員」,那父母就是場外的教練。孩子負責努力,而我們負責規劃的更合理,看得更長遠。因此無論是孩子處於小學前,還是小學中,爸媽都需要這樣一份「路線圖」,記得下單,陪孩子不迷茫了!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寶寶愛搶玩具是「學壞」了嗎?發展心理學:兒童自我意識發展期
相關連結二:活得通透:接納孩子個性,最好的成長是「成為自己」
相關連結三:「短視頻嚇娃」流行爸媽群?恐嚇教育太坑娃,試試「後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