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水果,我極度喜愛;一有喜愛,必有偏見,不可避免。
我認為水果應該是甜的,所以你對我說這種很好,不過帶酸;或者,酸一點才好吃呀,這種言論,我不以為然。吃水果一定要吃甜,要酸嘛,嚼檸檬去!
當然,地域性的影響很大,我是南洋出生的,所以偏愛熱帶水果,而熱帶水果之中,榴槤稱王。
數十年前,我來香港時,榴槤並不流行,只有在尖沙咀的幾間高級水果店可以買得到,不像現在通街都是,在南洋住過或常去旅行的闊少懂得欣賞,買來吃後,剩下的分給家裡的順德媽姐,漸漸地,培養出一小眾榴槤愛好者。
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後,最熱門的旅遊勝地是星馬泰,這三個地方都賣榴槤,香港人跟著吃上癮的愈來愈多,那股所謂奇臭的氣味變成可以接受,連超級市場也賣了起來,後來簡直是全市犯濫了。
但都是泰國榴槤,它的種和一般的不同,可以採摘下來,等它慢慢熟才吃,所以海運到香港也不成問題,不像馬來西亞的,是熟了掉下來才可以吃,而且只可保存一兩天,殼裂了,味道走失,就無人問津了。
馬來西亞榴槤的味道當然比一般的泰國榴槤濃鬱,而且富有個性,一試就分辨得出,香港人嘴刁,馬來西亞的貓山王就流行了起來,一個要賣到五百元港幣。
這股風氣傳到大陸去,當今內地人也大興吃榴槤,但還是停留在泰國榴槤的階段,而且不甚會吃,在水果店看到的,有許多已經裂開也照買照吃不誤,不過有閒階級漸多,大家也開始吃貓山王了。
吃貓山王的風氣原因有幾種:一、它已開始研發出可以保存一個星期不裂開的品種。二、名字取得好,又有貓,又有王,好玩又好吃。
其實,馬來西亞榴槤的品種愈變愈多,甚麼D24,甚麼紅蝦,當今又有叫黑刺的,說是最好,我正在組織榴槤團,到產地檳城去仔細研究一番。
另一原因是科技發達,冷凍技術已進步到保存幾個月也不走味的,當今供應給大陸有錢人吃的貓山王,已有整顆冷凍的,和剝了核,一盒盒保留的,都不停地往大陸寄,盒裝的更供應給製作糕點用。
可憐的泰國榴槤,在香港差點被打入冷宮,但剛剛學會吃的人大把,還是照吃不誤。其實有那麼不好嗎?也不是,大家沒吃過好的而已,泰國有種高級的,在幾十年前已售上百美金計算,那些榴槤樹都有專人拿著霰彈槍在樹下把守,我吃過,實在是不遜任何貓山王。
當今到泰國去找,也不容易。一般在市場買到的都沒那麼香,而且泰國本地人有種怪癖,是像義大利人吃意粉那樣求口感,要帶點硬的才算好吃,我們不習慣咬進口就皺眉頭。
除了泰國和馬來西亞,印尼、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地,也都生產榴槤。第一,品質不佳,第二,當地人並不十分看重,不像馬來西亞人,說當了沙龍也要買來吃。
榴槤在甚麼狀態之下才最好吃呢?我們這種歎慣冷氣的香港人,當然是不喜歡溫吞吞的,就算是樹下吃剛掉下來的,也不如放進冰箱中冷凍一下那麼美味。馬來西亞的友人,鑽石牌淨水器的老闆知道我的偏好,把最好的榴槤,剛從樹上掉下的,放進一個大發泡膠箱之中,加大量冰,一箱箱運到我面前,啊,那種感覺,真是驚為天物。
榴槤一冷凍,味道就沒那麼強烈,初試的人可以接受。而榴槤怎麼凍,也不會硬到像石頭,選核子小的,冷凍後用利刀切下肉來,一片片,像冰泣淋一樣,一吃就上癮了。
當今的榴槤變種又變種,味道已沒舊時那麼強烈,吃完洗手,用肥皂衝一衝就沒味了,不像從前三天還留著,這種情形大閘蟹也一樣。
叫人拿了榴槤殼放在水喉下,讓水衝過榴槤殼,再流入手中,那麼,多強烈的味道也能衝得乾乾淨淨,不相信試試看就知道我沒撒謊。
張愛玲喜歡吃鰣魚,恨事就是鰣魚多骨。我們酷愛榴槤者,恨事是榴槤有季節性,不是任何時間都有得吃,雖然當今可以冷凍藏久,也不及新鮮的。
解決問題,是在澳洲種,這個在地球下面,節令與我們相反的國家,最適宜生產榴槤了。荔枝不當造時,澳洲有新鮮的運來,最初並不行,皮也容易發黑,逐漸變種,現在種出來的已經不錯,再過數年,一定長得和中國南方的一模一樣。
我最喜歡說的榴槤笑話,是在從前的旺角街市,圍上一群人,一班義大利遊客前來,好奇地擠上去看是怎麼一回事,原來大家在搶購榴槤,八個義大利人一聞,昏倒了六個,這是真人真事,查查七十年代的港聞,的確發生過這件事。
說了果王榴槤,不談果後山竹不可,我不太喜歡,因為多數是酸的,真正甜的不多。
山竹的構造很奇怪,尾部的蒂,有幾多瓣的話,裡面的肉,就有幾多瓣,不相信下次吃,可以數數看。
它的殼並不硬,雙手用力一擠,就能打開,但還是用刀在中間割開較為美觀,裡面的肉是潔白的,白得很厲害,而殼是紫色,也紫得漂亮。小心別讓它的汁沾上衣服,否則洗不掉,所以也用它來當染料。
南洋水果中,最討厭的是鳳梨了。小時經過一鳳梨園,採摘無數,堆在公路旁任大家吃,沒帶刀,就那麼在石頭上摔開了大嚼,吃後發現滿嘴是血,原來鳳梨的纖維很鋒利,把嘴割開了。從此留下陰影,別說吃,現在提起,頭皮出汗發癢,真是怪事。
火龍果是近年才興起的,肉有白有血紅色,味道淡。如果腸胃有毛病,不必吃湯藥,吞一兩個就行。越南生產的售價甚便宜,並不美味。要吃買哥倫比亞生產的好了,皮黃色,肉一定甜。原來這種仙人掌科的水果,歐洲也盛產,在義大利西西里的公路旁大把,沒人要。摘下用刀刮掉刺吃進口,香甜無比。
菠蘿蜜香港人稱大樹菠蘿,也不只於南洋,新界農地從前到處可見。果肉甜,也爽脆,但有膠質,吃了手黐黏黏,清除的方法是到廚房取一點火水擦一擦,即除,但現在哪裡去找火水?
愛吃是它的種子,滾水煮二十分鐘,取出,去皮,口感像慄子,很香,可下酒。
有一種水果較大樹菠蘿小,樣子一樣的是尖不辣,口感像榴槤,果實也可以煮來吃,較大樹菠蘿的美味,當今已罕見,可能是沒有甚麼商業價值,無人種了。
楊桃又叫星形果,酸的居多,醃製後加糖做成楊桃水,臺灣人最拿手,有股奇特的香味,很好喝,賣得最出名的那家叫「黑面蔡」。
南洋種不出荔枝,它是亞熱帶水果,和荔枝相近的叫紅毛丹,大多數是酸的,甜的清爽美味,不過果肉黐著核的硬皮,嚼後覺得口感很差,紅毛丹的外殼上長的毛並不硬,有種變成硬毛的叫野生紅毛丹,果肉軟,不好吃。
露菇又叫冷剎,泰國產的比馬來西亞多,也很甜,果實半透明,黐核,吃起來沒有滿足感,但放在冰箱冷凍後一顆顆剝開,也可以吃個不厭的。
羅望子,又稱酸子,其實不全是酸的,泰國產量最多,新鮮時一串串,剝開了豆筴般的殼,裡面果實包著幾條硬筋,去掉後就可吃其肉,很甜,但核大,吃完吐,吐完吃,味道佳,吃個不停。酸的羅望子醃製後變成調味品,南洋菜中把它當成酸醋來用。
最吃不慣的是一種稱為蛇皮果的東西,名副其實,其皮像蛇的,看了倒胃,但沒試過的總要吃一吃,發現雖甜,但有一種不能接受的異味,算了罷,註定與它無緣。
樣子像乳房的是越南的奶果,在菜市場中買得到的還是太生,很硬,要揉捏後才變軟,剝了皮吃很甜,據說除了樣子像,還真的對胸部發育有幫助,是故越南少女的身材都比鄰國的好,有興趣的人可加以研究,我只覺得味道不錯,又很甜而已。
釋迦,樣子像佛陀的頭髮,外國人叫Custard Apple,是因為口感像甜品中的糕點。香港人稱為番鬼佬荔枝,其實與洋人一點關係也沒有,長在馬來西亞的種,很小,泰國生長的大一點,更甜。臺灣人拿去接枝變種,變成西柚那麼大,又非常甜,冰凍後擘開,可以取出一瓣瓣的肉來,我最愛吃。
近年澳洲也產季節,選購時要看皮的條紋是否清楚,要是平滑了,一定不好吃,而且有怪味,若是一瓣瓣條紋很清楚的,才好買。
南洋水果,最普通的,莫過於芒果和香蕉了,這兩種東西的分布也不限於南洋,遠至印度,隔岸到臺灣,甚至中國南部,也都盛產。
芒果最多是來自菲律賓,早年一箱四五十個才賣一百元港幣,引發出芒果甜品潮,像楊枝甘露就是當年流行起來。菲律賓更有種迷你芒果,叫鑽石芒,很香。好吃的多來自泰國,有的清香爽脆,刨絲生吃亦佳,做成芒果糯米飯,更是誘人。一吃難忘,連日本人也愛吃,後來他們自己研發,在較熱的九州種植,一個要賣百多元港幣。
一般公認為最香的是印度亞芳素芒果,但臺灣土芒,個子又小又綠又黃又醜的也令人吃上癮來,一買就一大箱,天熱時拿一張報紙鋪在地上,再來一盆水,一把刀,一面削皮一面吃,吃個不停,最後流出的汗也是黃色的。
香蕉的種類更多了,大大小小,各種顏色,我吃過紅如火的,小的像拇指,皮不直剝,而是向橫撕開,大的香蕉,真是名副其實的香蕉船,三遲長,要拿著杓子挖來吃,核如胡椒,吐得滿地都是。
因為太普通,也吃得太多,當今已少吃了,偶爾回到南洋,見有印度人在街邊賣炸香蕉,買一條來吃,並不美味,懷舊一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