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注意養生的人群又開始張羅冬季進補了,吃膏方不失是一種好的方法。內服滋補膏方,強壯身體,到了來年春天,精神抖擻,步行矯捷,思維靈敏,故民間的「冬令一進補,春天可打虎」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有些人對於膏方和醫生平時開的方子有何不同?膏方就是補藥嗎?膏方何時服用為佳?服膏方需要注意些什麼……等等有許多疑問。
我們想就這些朋友的疑問作一個常識性的簡明解答:所謂膏方,又名膏劑,屬於中醫裡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八種劑型之一。膏方,它是醫生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臨床表現而確立不同處方,經濃煎後摻入某些輔料而製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或凍狀劑型。具有營養滋補和治療預防綜合作用的成藥。膏方歷史悠久,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膏劑的記載。經過歷朝歷代醫家們的不斷完善而逐步成熟、規範,直至今日在臨床應用更加廣泛,尤以江浙滬及廣東一帶為甚。
膏方一般由20—50味左右的藥物按君、臣、佐、使的原則配伍組成,經長時間熬製用阿膠、蜂蜜等濃縮收膏而成。膏方不僅用以滋補強壯,由於其使用藥味較多屬於中醫的大方、複方範疇,因此兼顧面廣,適合比較複雜的疾病治療,也是治療慢性疾病的很好的劑型選擇。膏方的制訂,是醫生根據患者體質特點和臨床症狀、體徵組方,完全遵循中醫的辨證論治和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個體化治療原則。由於膏方不僅養生,更能治病,且其藥味組成多、服用時間長,故要求醫者處方時必須深思熟慮,立法力求平穩,不能有偏差或疏忽。所以各醫院開膏方的醫生都是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療效好並受到病人信賴的大夫。
我國民間素有冬令進補的習慣,服用膏方多由冬至即「一九」開始,至「九九」結束。中醫理論認為冬天為封藏的季節,滋補為主的膏方容易被機體吸收儲藏,所以冬令是服用膏方的最佳季節。但運用膏方進行冬令滋補是其使用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由於膏方既有滋補身體的作用,又有治療預防的功效,治療為主的調治膏方可視病情需要,根據不同時令特點隨季節處方。故膏方不僅僅局限於冬令時節應用。例如:一些春夏易發之病,如哮喘等,如果能在冬季將身體調養好,就不易在春夏季發作,而如調理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冬季高發疾病,則適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在三伏天服用膏方,以達到冬天減少發病次數,增加免疫力的功效。實際上,不僅冬季,如處在慢性損耗性疾病的過程中或大病後,手術後,患者身體非常虛弱時,都可以採用膏方調治。
膏方服用時間,因病而異,有空腹服、飯前服、飯後服、睡前服等幾種。以滋補強身為主的膏方,宜空腹服,此時胃腸空虛,吸收力強,如空腹服腸胃有不適感,可改為半空腹(半飢半飽)時服。針對胃腸道疾病或脾胃功能欠佳者,宜在飯前30一60分鐘服。針對肺系、心血管等疾病,可於飯後15—30分鐘服。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藥物宜睡前15~30分鐘時服用。
膏方服藥劑量的多少,應根據膏方的性質、病情的輕重以及病人體質強弱等情況而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湯匙1匙為宜(約合15~20毫升), 早晚各一次,每次服藥一定要定時、定量。
膏方服用方式有衝服、調服、噙化三種:衝服,即取適量藥膏,放在杯中,將白開水衝人攪勻,使之溶化後服下。調服,是在膏中加黃酒或水等,隔水燉熱,調好和勻服下。噙化又稱「含化」,即將藥膏含在口中,讓藥慢慢在口中溶化下咽,發揮藥效,如治療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
膏方簡單方便、適宜久服,故為年老體弱、有慢性病者常用。但在服用膏方期間,為了達到治療目的,患者要忌生冷油膩,辛辣之物,也不宜喝茶、咖啡、可樂等。由於膏方用藥時間較長,一般情況下,膏藥應放在陰涼處,若放在冰箱冷藏更佳,以免發生黴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