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晚唐文學史上最重要的詩人之一,李商隱對於梅花的寫作並不很多。今天來看他有關梅花主題,流傳最廣的應該是這一句「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這首唐詩寫於四川,是他第一次見到四川的梅花,所寫出的詩句表達了對梅花的喜愛。但是在晚年妻子去世、而他又被迫遠離家鄉之時,所寫的一首梅花主題的古詩,卻表達出了李商隱無比傷感的情緒。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這就是李商隱的《憶梅》,這首古詩很短,只有20個字。而且一般寫梅花的季節都是在冬天,但是李商隱這首唐詩就寫於春天。所以,他題目用的是「憶梅」。也就是回憶去年冬天梅花的開放。
詩歌剛一開始並非直接寫梅花,而是寫自己當前的處境。妻子去世之後,為了生計,李商隱滯留在遠離家鄉的地方。對於一個向來愁苦的詩人來講,這樣的日子實在是難熬。不過好歹終於能夠看得到春天的氣息,他的心中還是有幾分驚喜。
大地回春,萬物更新,李商隱在百花爭豔的春天當中似乎也找到了片刻的安慰,而對於春天的美麗景色也生出了無限的依戀。雖然此時此刻遠離家鄉,由不得脫身,但是現在的自己至少能夠做得到有美麗的春色帶來安慰。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也就是在此時,他想起了去年的梅花。因為這梅花比春天的花朵開得要早,而在眼前奼紫嫣紅,百花盛開之時、它又在哪兒呢?
但其實,寫的是梅花又何嘗不是在寫的自己悲苦的人生。李商隱少年成名,本以為能夠有很好的發展,但是卻沒有想到一路坎坷。在別人未必有他如此才華卻能夠一飛沖天之時,而他自己卻只能在川蜀等偏遠之地,靜靜等待生命的零落。
亦如這梅花一樣。開放得雖然早,但是等到其他花朵奼紫嫣紅之時,卻又早早地凋謝了。這如何不讓他感覺到傷悲?所以這首古詩堪稱李商隱筆下最傷感的梅花詩歌。表面上看是歌詠,看內容才知道是怨恨。
怨恨自己生不逢時,怨恨這個時代讓他無立錐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