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潤如玉 粹然天成——安徽博物院藏歙硯賞析

2020-12-13 收藏家雜誌

歙硯、端硯、洮河硯和澄泥硯因其優良的品質,被中國文人所喜愛,並稱中國四大名硯。南宋趙希鵠稱歙硯「細潤如玉」;清徐毅《歙硯輯考》載:「歙石之粹然者,溫潤靜潔,紋理縝密,撫之若柔膚,磨之如利峰,方以端溪,其質其色,無不遠勝。」歙硯的開採綿延數朝,《歙硯譜》載「龍尾山,亦名羅紋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延蔓百餘裡,取之不絕。」一般認為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目前尚有爭議。至南唐設立硯官進行專門管理,宋唐積《歙州硯譜》載「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獻硯並薦硯工李少微,國主嘉之,擢為硯官,令石工周全師之,爾後匠者增益頗多」,李後主對歙硯尤為喜愛,將其與澄心堂紙、李廷珪墨一併稱為「天下之冠」。至宋代,歙硯的開採規模更大,產量也更高。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硯譜》就記載了包括「眉子坑」「羅紋舊坑」「水蕨坑」「溪頭坑」「葉九坑」「金星坑」「驢坑」「濟源坑」「碧裡坑」等多個硯坑。元明清以後雖然開採規模開始衰落,但由於雕刻精細,仍不乏精品。

圖1 明 蟬形荷葉紋雙足歙硯

明蟬形荷葉紋雙足歙硯(圖1),這件硯臺出土於宿州市四鋪,長34.5、寬22.3、高6.2釐米。硯臺整體似蟬形,硯面周邊線條圓潤,硯堂較平,墨池較大且深,弧底,硯首著地,硯背刻荷葉紋,飾有兩乳丁狀足。蟬形硯是仿造自然形態創造出來,流傳時間長,早在唐代,蟬形硯就已經出現,稱為蓮葉硯,宋米芾《硯史》載「堂墓中有得如蓮葉,中凹兩足,如鳳池之制,甚薄,足如棗也」,到了明代蟬形硯更加興盛,安徽博物院館藏明代蟬形硯共5方,多不見荷葉梗,亦無葉脈裝飾,而這件蟬形硯不僅傳承了一般蟬形硯的總體形態,保留了蟬目的深邃、蟬嘴的尖翹、蟬腹的平坦,更融入了荷葉紋樣,硯首、硯池與硯堂連接處採用突出的荷葉脈絡裝飾,逐漸過渡到硯背中間陰線刻畫的葉梗,紋飾主次分明,層次顯然,栩栩如生。該硯將蟬、荷葉與硯臺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並與歙石青黑色澤相映襯,線條流暢,生動典雅。

圖2 明 雙足蟬形歙硯

此外其中一件館藏明雙足蟬形歙硯(圖2),形制十分特別,長28.5、寬21、高5.5釐米。硯石為黑色歙石,整體呈寬橢圓形,四周起邊,邊框內下挖硯堂、硯池,作蟬形,硯池較深、硯堂微凹,弧底,硯首著地,硯底部有兩乳狀足,硯臺整體線條圓潤,蟬的總體形態雖然較為明顯,但蟬首與蟬身明顯簡化,蟬體變得寬、短,呈寬橢圓狀形態,這件硯臺造型簡約、線條粗獷,表現出與其他蟬形硯明顯的不同。蟬的裝飾造型出現的很早,商周時期銅器、玉器等上早已出現蟬的裝飾,「禪(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蟬與荷葉都是古代文人十分喜愛的題材,以示高潔清雅之資,自然也就成為硯臺首選的裝飾題材。

圖3 清竹編紋歙硯

清竹編紋歙硯(圖3),直徑9.2、高1.5釐米。硯臺整體為圓形,小巧精緻,硯緣起窄邊,側壁傾斜,硯面平坦,硯邊及側面、硯底皆刻竹編紋,整件硯臺視之如一竹編小籮,盎然有趣。圓硯起自兩漢,經過六朝的發展,在唐代早中期進入鼎盛,南宋朱晞顏夫婦墓出土的圓形歙硯當是宋代典型圓硯,與之前的圓硯不同,清代更加注重硯體的裝飾,且不乏生活情趣。

圖4 清 隨形蕉葉歙硯

清隨形蕉葉歙硯(圖4),長15.9、寬12、高1.5釐米。硯體刻畫成蕉葉狀,硯背蕉葉紋理生動清晰,硯堂、硯池連為一體,硯池稍深,構思精巧。明清時期的硯臺注重雕刻與裝飾,在歙硯上也表現出同樣的特徵,造型上已經不拘於唐宋時期的風字硯、抄手硯、圓硯等,創造出隨形、橢圓形、桃形、竹節形等多種形態。往往構建硯臺的整體造型,或者直接在硯背處巧妙運用浮雕、淺浮雕、線刻等手法進行描繪,蟬、荷葉、蕉葉、竹節等都是當時文人喜愛的裝飾題材,仿古硯與名人題款硯也明顯增多。安徽博物院藏明清歙硯數量眾多,各種造型新奇的歙硯是該時期不可忽視的亮點。

圖5 清乾隆 御銘詩歙硯

清乾隆御銘詩歙硯(圖5),硯長13.8、寬9.2釐米。硯整體呈橢圓形,前部刻棗核形墨池,下為硯堂,硯堂、墨池周圍皆有凹起的窄邊,硯背平刻銘文「海天初月昇於水,素華朗照清莫比,鄼侯之甎曾無此,誰與題名難議擬,翰筵靜用實隹矣,抽絲啟秘有若是。乾隆御銘」,下有圓款「乾」,方款「隆」,上部側刻「仿漢未央甎海天初月硯」。清代歙硯中名人題款數量明顯增多,安徽博物院藏歙硯中就包括數方乾隆御銘硯。

圖6 清乾隆 御銘仿漢石渠閣瓦歙硯

另一件乾隆御銘仿漢石渠閣瓦歙硯(圖6),硯長15.2、寬18釐米。整體呈瓦形,首部外弧,尾部內弧,下部開圓形硯堂,周起窄邊,上部有陰刻銘文「石渠閣覆,以瓦肖其形為硯也,出於琢,非出冶,友筆墨佐儒雅,思卯金太乙下。乾隆御銘」,下有印章式銘「澂觀」,硯首刻「仿漢石渠閣瓦硯」。這兩件乾隆御銘硯造型都非常簡單,線條也很簡潔,透出古典質樸的韻味。

歙硯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歙硯以其優良的品質受到眾多文人的喜愛,成為四大名硯之一,尤其至宋代進入繁榮時期,開採的硯坑也以唐宋為多,至明清時期,歙硯的造型變化多樣,雕刻更加雅致,名人題款硯增多,硯已經不僅僅是文房用具,更多的是具有觀賞和藝術審美情趣的存在。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10期《細潤如玉 粹然天成——安徽博物院藏歙硯賞析》作者:王育茜

相關焦點

  • 鄭板橋(鄭燮)作品賞析:故宮博物院藏及其他館藏
    清 鄭燮 梅竹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梅竹圖》軸,清,鄭燮作,紙本,墨筆,縱127.8cm,橫31.3cm。本幅自題七言詩一首:「一生從未畫蘭(誤筆「梅」)花,不識孤山處士家。今日畫梅兼畫竹,歲寒心事滿煙霞。板橋。」鈐「鄭燮之印」、「揚州興化人」二印。無鑑藏印。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戴進《關山行旅圖》賞析、點評
    中 文 名 關山行旅圖  作 者 戴進  規 格 縱61.8cm,橫29.7cm  畫作類型 設色水墨畫  材 質 紙本  創作年代 明代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賞析一:  畫面展現的生活場景真實生動,富有生機。近處板橋上三驢躑躅而行,兩位行旅者挑擔、背筐後隨,顯出長途跋涉後即將歇息的放鬆狀態。
  • 故宮博物院——數字展生機 文化添活力
    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所說,願5000年的中華文明、600年的紫禁城,通過數字故宮,走入觀眾心田,讓其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種子,並生根、發芽,築牢每一位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故宮博物院首先為延遲開學的孩子們送上了一門公開課:該院和中信出版集團聯合推出《我要去故宮》少兒讀本和同名公益視頻課,以新穎的形式、有趣的內容,為小朋友揭開紫禁城的奧秘,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雲遊故宮」。說到「雲遊故宮」,打開故宮博物院官網和官方微信便能隨時隨地來一場「深度遊」。
  • 黃山市5件商品入選「安徽名牌伴手禮」
    黃山市5件商品入選「安徽名牌伴手禮」 2020-04-13 09:40:19   來源:黃山日報
  • 歙硯石品欣賞:眉紋 羅紋 金星金暈 魚子紋
    (說明:相關圖片為歙硯樣品,不代表所有的歙硯品種
  • 故宮博物院藏大明永樂精品瓷器賞析
    此碗造型秀美,鮮紅釉純淨無瑕,亮麗勻淨,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唯一帶有永樂官窯年款的紅釉器。翠青釉罐 明永樂,高8.5cm,口徑8.8cm,足徑12.3cm。 罐廣口,短頸,溜肩,鼓腹,淺圈足。裡外及圈足內均施翠青釉,釉面瑩亮潤澤,色調清新淡雅,口邊和足邊積釉處呈青綠色。無款識。 翠青釉是明代永樂時景德鎮官窯創燒的一種色澤溫潤、釉色青翠如嫩竹的青釉,為永樂朝所獨有。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徐平羽藏水墨大寫意畫家徐渭3795萬元作品賞析
    明 徐渭 墨葡萄圖 立軸 水墨紙本 成交價3795萬元【作品賞析】徐渭 像徐渭(1521~1593),今浙江紹興人,明朝著名畫家,才華橫溢,尤擅水墨大寫意畫花鳥,本作品為徐平羽舊藏。徐平羽(1909-1986)原名王為雄,化名白丁。江蘇高郵人。生前曾任華東文化部部長、南京博物院院長、上海市委宣傳部長、上海市文化局局長,1960年任文化部副部長,主管文物工作。與京、滬兩地畫家、書畫鑑定家吳湖帆、謝稚柳等多有交往。
  • 再現「千古風流人物」的精神世界——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
    能夠有足夠魅力吸引這麼多觀眾不遠千裡前來觀看的,便是故宮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蘇東坡策劃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本次展覽從故宮博物院藏文物中精選出61件套與蘇軾相關的書、畫、碑帖類文物作為展覽主體,並輔以院藏器物類文物和古籍善本。對普通觀眾來說,能一次性飽覽這麼多蘇軾真跡真是難能可貴,因此故宮博物院的參觀門票從展覽開幕時便一票難求。
  • 十七張圖片帶你了解安徽,文化旅遊科技樣樣出色
    十七張圖片,讓世界了解安徽!天下第一名山:黃山,觀霧凇雲海,賞日出霞光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華山,朝拜聖地,祈福聽經,感受心靈洗禮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八百裡湖天」,煙波浩渺,享湖鮮美味十大名茶有四個產自安徽,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六安瓜片安徽歷史名人:曹操、華佗、朱元璋、包拯、李鴻章、胡適、陳獨秀安徽奧運冠軍:第一枚奧運冠軍獲得者許海峰
  • 秋冬肌膚缺水,丸碧雪蓮水活菁粹凝露擊退乾燥肌
    修繕提亮肌膚一直是大多數人一生追求的目標,如玉肌膚永遠會令人心生嚮往。由於傳統美學觀念,亞洲女性對如玉肌膚的追求像人類對光的追求那樣從未停止!但健康的肌膚才能夠展示光彩。為了達到皮膚能有較多層的光澤,有必要掃除皮膚內的暗的色素,打開皮膚的內在光澤。這個問題使用丸碧雪蓮水活菁粹凝露就能幫您解憂。
  • 帶上菁華——西安博物院藏玉帶銙擷英
    本文以西安博物院藏玉帶銙為例,擇其佳者,供同好賞析。玉帶板胡人吹篳篥紋方銙(圖1)唐代。西安博物院藏玉帶銙主要集中於唐、明兩代,身處不同歷史時期的玉帶銙種類多樣,工藝精湛,內涵豐富,具有迥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和製作工藝的特徵,這些特徵為我們鑑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注釋:①(宋)歐陽修等《新唐書·輿服志》,中華書局,1986年。②自力《西安西郊出土唐玉帶圖像考》,《文物》2013年8期。
  • 風流清逸,蕭疏奔放——吉林省博物院藏「南張北溥」書畫特展
    由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吉林省博物院主辦的「風流清逸 蕭疏奔放——吉林省博物院藏『南張北溥』書畫特展」,於3月21日在吉林省博物院一樓c區張伯駒館和四樓c區展廳展出
  • 〖臺北故宮博物院古畫珍品欣賞〗十二月更新(原圖免費發放)
    明 邊文進 慄喜圖 45.8X56.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太祖(1368-1398在位),明朝開國皇帝,姓朱,名元璋,年號洪武,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幼孤,入皇覺寺為僧,元末群雄並起,有雄才,以布衣成帝業。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國民黨當局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將南運文物中的2972箱被運至臺灣(佔故宮南遷文物的百分之二十二),一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1950年4月,臺中郊外文物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保存。1957年,臺灣當局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
  • 南京博物院藏曆代古琴辨識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古琴原定時代從唐、宋、明、清到民國約有十數張,然其中有仿製、偽作或年代誤斷之古琴。現採擷具有代表性的幾張琴進行辨識與研究。 「李疑」款連珠式七弦琴 長123釐米,肩寬21.3釐米。
  • 安徽:地方特產眾多,要論名氣還數「皖南三寶」
    提到安徽省,人們會立刻想到帶有濃鬱安徽特色的黃梅戲,又會想到黃山,九華山和淮河這些旅遊勝地,一提到吃的,還會想到皖北碭山的梨。其實在安徽,有名氣的地方特產數不勝數,但提起安徽人們不得不想到那些在歷史上久負盛名的瑰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安徽三寶。
  • 安徽歙縣洪澇災害嚴重,您知道「歙」怎麼讀嗎?
    上周,安徽歙縣頻頻見諸頭條。因為那裡的洪澇災害太嚴重了,全國統一高考都延期了。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見到這個「歙」字,您知道怎麼讀嗎?歙硯就是因此而得名。此外,歙縣旁邊還有一個黟縣(正確發音yi二聲),同樣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古徽州六縣之一,因黃山古稱黟山而得名。除去歙縣和黟山,安徽還有很多縣市的名字很生僻。比如:亳州(正確發音bó),很容易被念成毫州,位於安徽省北部。據說曹操就出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