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老北京天橋的雜耍賣藝:大力丸純粹是騙子,口吞寶劍非常危險

2020-12-13 騰訊網

老北京天橋,是一個非常熱鬧繁華的地方。此地之所以叫做天橋,是因為明清時期,這裡有一座皇帝祭天是御用的橋,有「天子之橋」的意思,後來經過1906年、1929年、1934年三次改造,原橋址徹底消失,只留下了一個「天橋」的地名。這裡從清末開始就稱為江湖人士聚集的地方,各種耍把式賣藝、小吃、地攤非常多,因此匯聚的路人也特別多。圖中為民國時期表演頂碗雜技的孩子,練就一身本事,從小一定要吃常人難以想像的苦。

50年代左右,在數百人的的圍觀下,兩名武行在表演兵器對練,他們需要使出渾身解數贏得更多的掌聲後,才有可能被觀眾打賞。由於觀看的人很多,幾個孩子只能爬到樹上才能勉強看到。

民國時期,力大無窮的壯漢將渾身力氣將一張上百斤的弓拉開,以此來表現自己力大無窮,從而推銷自己的「滋補大力丸」,一直以來這就是一個騙局,大力丸往往都是用麵粉做成,並沒有什麼功效,也不會把人吃壞,但必須承認表演人力氣真的很大。

50年代左右,兩名江湖藝人表演胸口碎大石,巨大的石塊再加上被鐵錘砸,這樣的表演在觀眾看來危險性特別高,雖然表演人一定掌握了很多技巧,但圍觀時,人們還是會為藝人師傅捏出一把汗。

50年代左右,兩名武行在表演撂跤,這樣的表演需要藝人身材高大粗壯,並且兩人體形相當,為了讓使表演更具有吸引力,藝人們常常會用一定的技巧假摔,而且不會讓觀眾看出來,如此才能保護好身體,每天表演。

50年代左右,武行藝人在寒冬臘月赤膊上陣表演三叉戟,非常賣力,並且還需要學會要賞錢的技巧,否則就會白幹一天。所以這些藝人往往會在正式表演之前先來一個小絕活,勾起觀眾的興趣後,求打賞,把最精彩的表演放在最後。

民國時期,老藝人在街頭表演吞劍,這真的是在用生命表演,非常危險。表演人需要將劍從口中送入,經過食道,直達胃部,經過片刻的停留後,再將劍慢慢取出。很多人在練習時或表演時都會發生意外導致重傷或死亡,如今全世界能表演吞劍的也超不過100人。

民國時期,一名藝人在表演活蛇穿鼻孔後向城樓上的人要賞錢。表演是將兩條幼小的活蛇分別從兩個鼻孔穿入,再從口腔穿出,極為驚悚。這樣的絕活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去嘗試表演。

民國時期,兩名藝人在表演非常炫酷的馬技,表演人需要在奔跑的馬上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藝人們需要從小練習,並且還需要和馬培養感情和默契,很多年後才能做到行雲流水的表演。

50年代,8個孩子在3層凳子上表演疊羅漢,難度非常高,基本能達到現在專業雜技團的水平,幾個大人在地面上扶著木凳,孩子們在上面非常淡定。這樣的表演基本上是賺不了錢的,因為人太多,能吃一頓飽飯就已經很不錯了。(歡迎關注小辮兒說歷史)

相關焦點

  • 他是天橋八大怪之一,也是跑江湖的真把式
    天橋上那些算卦相面的,打把式賣藝的,賣刀創藥的,賣眼藥的,賣膏藥的,賣牙疼藥的,賣壯藥的,賣刀剪的,賣針的,賣梳篦的,變戲法的,唱大鼓書的,唱竹板書的,說評書的,說相聲的,修腳的,賣偏方的,治花柳病的,耍猴的,拉洋片兒的,賣藥糖的,賣耗子藥的,跑馬戲的,等等,全都是江湖的一部分。
  • 天橋八大怪:清代雜耍人在天橋底下是如何討生活的?
    天橋下雜耍天橋有燈市,每年上元節、元宵節,各家店鋪門口、街巷都掛滿了花燈,花燈形態各異,或紮成美人飛天圖,或做成靈巧可人的兔子、貓等形狀。每逢燈市,天橋這裡遊人雲集,有些商販便會趁此機會販了花釵、胭脂等精巧的飾物來此兜賣。清朝的天橋也是許多民間藝術的發祥地,其項目繁多,包括拉弓、拉洋片、舉刀、滑稽戲、抖空竹、爬竿、硬氣功、崩鐵鏈……樣樣都有人玩兒得風生水起。據聞,當時只是在這裡賣藝、學藝、傳藝的民間藝人就有三五百人,他們甚至不需要擺攤,就地畫一個白圈就確定了自己的演出場子。
  • 先吞球後吞劍!看看哈爾濱七旬撂地藝人的「網紅」之路
    變變小魔術,聊聊當年撂地賣藝的江湖往事,滕曉飛的「中華第一劍滕曉飛」快手等平臺的粉絲已達93.7萬人,幾乎每個短視頻都是10萬+,僅用半年時間,他就成了一個網紅。之所以取名「中華第一劍」,滕曉飛的解釋是:「我吞的鐵球是8兩重的,鋼劍是一尺九的,我的絕活是先吞鐵球再吞劍;吞劍的長度,國內第一,吞球再吞劍,國內目前就我能做。」
  • 50年代北京的珍貴彩照:天橋最後的身影 穿著時尚的共和國同齡人
    五十年代天橋市場最後的身影,當時這裡依然十分的熱鬧。戲法、雜技、曲藝、拉洋片的民間藝人和快衝照片、小吃等攤位一個緊挨著一個。不過當時的天橋市場經過整治,衛生環境好了許多。照片中左側的牆上我們還能看到寫著「張寶忠大力丸」的字樣。張寶忠過去在天橋可算是一號人物,打小就跟父親在天橋耍把式賣藝,後來自己專賣大力丸。1955年的北京街頭,右手邊三層的建築是紫禁城的神武門。
  • 模仿口吞寶劍,美女來了個口吞按摩棒,結果差點小命不保
    而今天小編要說的一個女孩就模仿口吞寶劍,來了個口吞按摩棒,結果差點小命不保。一名女子在家中看了電視中的表演,突然腦洞打開的想試一試,看著表演者竟然可以把半米長的寶劍吞進肚子在拿出來,而且什麼事都沒有,她感覺很是神奇。
  • 珠市口其實和珠寶沒半毛錢關係!倒是老北京人的分水嶺!!
    移走市場之後,皇帝覺得「豬市口」這個名字不雅,才採取同音換字的方法,改為現在的「珠市口」。但這裡從來沒有出現過珠寶商業的買賣,壓根兒與珠寶無關,所以有「珠市口無珠市」之說。那這珠市口西大街,在十年非常時期啊,曾經改名為紅衛東路,結果只叫了一時,很快就消逝了。當然,說到珠市口,老北京人都知道,那可是老北京人的分水嶺,並且,有道南道北一說。那什麼叫道南道北呢?
  • 天橋藝人「飛飛飛」:周簡段
    天橋藝人「飛飛飛」 周簡段 | 《神州軼聞錄》 老天橋藝人「飛飛飛」兄弟在表演(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年北京天橋方圓二裡許,每天從早到晚各種雜貨的叫賣聲、耍把式賣藝的鑼鼓聲不絕於耳,非常熱鬧
  • 老北京人說「東城富西城貴,北城窮南城賤」是什麼意思
    老北京人隨意說出的一句俗話,往往都有著一段很有意思的來歷。比如,「東城富西城貴,北城窮南城賤」。這句話有什麼來歷呢?在明清時候,北京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城市,東南西北分得清清楚楚。「東城富西城貴,北城窮南城賤」的說法,來源於清朝末年學者唐晏所著《天咫偶聞》:「京師有諺云:『東富西貴』,蓋貴人多住西城,而倉庫皆在東城。」
  • 老家的天橋下,有你的童年嗎
    ◆ ◆ ◆ ◆我們江湖相逢不尋來路,不問歸處◆ ◆ ◆ ◆論起天橋,誰不知道北京天橋吶,電影《霸王別姬》一開頭,戲班在天橋表演,熱鬧又繁雜,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可謂:「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
  • 《女管家》登場北京電視節 打造民國「天橋風雲」
    作為美國最頂級的真人秀節目之一,《天橋風雲》自播出後向觀眾呈現了無數靚麗服裝,被奉為「萬能服裝寶典」。而由張鈞甯挑大梁的民國傳奇女性大戲《女管家》在服裝造型上同樣可圈可點。憑藉多樣的造型、各具特色的服裝,該劇在亮相北京電視節期間備受片方好評,被贊為「民國天橋風雲」。眾主演衣著唯美精巧,亮眼十足,重現了民國的穿衣風尚。
  • 闢謠特工隊|魚刺卡喉時大口吞米飯?這些危險做法不要再做了!
    這些危險做法不要再做了!05:26來自瀟湘晨報魚刺卡喉時大口吞米飯?這些危險做法不要再做了!來自闢謠特工隊00:0005:26作為餐桌上常見的菜餚,魚因肉質鮮美、口感豐厚而頗受人們喜愛。然而,和美味相伴的還有魚刺帶來的風險。
  • 印在煙紙殼上的老北京
    日本村井兄弟商社,發行了四十枚一套的煙畫——《中國的市井生活》,把舊日市廛中賣鴛鴦火鍋的、賣艾窩窩的、猜玫賣果的、賣刨花鹼的、賣經卷的、賣大力丸的、賣白粉的、吹糖人的一一繪入圖中。此類入情入境之作品,受到菸民們的廣泛追捧,遂引發各公司效仿。蕩舊滌新,時代變革。
  • 1957的老北京,這些你可能沒見過!
    動物園以下是馬克·呂布於1957年在老北京抓拍的一些照片,這些照片也成為巨變中國的一份歷史檔案。現在的大部分小朋友,很多都是人手一個平板在玩遊戲,哪裡會去看皮影戲了。一大早的,人們喜歡打太極拳。百花齊放時,北京天橋充滿了賣藝的雜技、武術等江湖人物。在這裡馬克·呂布了解了氣功:把一塊大石放在肚子上,叫夥伴用個大錘子打碎後,,這位氣功大師馬上站起來,安然無恙。這種天橋文化從1957年反右運動後再也看不到了。
  • 門框胡同——昔日老北京風味小吃一條街
    過去老北京人有一句掛在嘴邊兒的話,即「門框胡同的美食精可 數,天橋的小吃數不清」。門框胡同,這條昔日老北京風味小吃一條街。標題之所以加上「昔日」二字,是因為如今的門框胡同所賣吃食品種已經是「大雜燴」啦, 已基本失去「老北京風味小吃」的性質;其風貌也發生巨大變化。所以要是寫寫「老北京風味小吃」一條街,還是加上「昔日」二字準確,否則自己寫著都覺得別 扭!
  • 老北京的「東富西貴、南貧北賤」到底指什麼?
    老北京人談古說故的時候,常常聽到他們說北京老城是「東貴西富、南貧北賤」,但是,要知道北京老城是分為內城(北城)和外城(南城),因此,到底「貴」的是哪個東城?「富」的是哪個西城?眾說紛紜。另外,現存的北京老城,主要是明、清兩個朝代,「南貧北賤」到底是指哪個朝代?哪個時期?說法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