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們江湖相逢
不尋來路,不問歸處
◆ ◆ ◆ ◆
論起天橋,誰不知道北京天橋吶,電影《霸王別姬》一開頭,戲班在天橋表演,熱鬧又繁雜,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可謂:「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
不過這天橋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它們的社會功能也都差不多,逛天橋的人們大抵可以在天橋幹三件事:買日用百貨、吃風味小食、看民間藝術。
我小時候的記憶裡也有一座天橋,在一座西南的邊陲小城。
(圖片轉自「昭通街」)
1
昭通的老天橋在一代人的記憶中,曾是無比繁華的地方,它既是指橫跨在陡街與西街之間的那座橋,也逐漸成為人們對這一片區域的代稱。
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城區也修建了其他的天橋,但人們說起來還是會把「天橋」特指為陡街與西街之間的那一座,而在其他的天橋前面加上街道名稱作為區分。
天橋坐落於市中心的位置優勢,讓商販、街頭藝人都往這個地方聚集。一開始,是市中心的人流把商販和藝人吸引過來,逐漸形成小規模的平民市場後,他們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往這個地方聚攏,曾一度是昭通最大的市井娛樂中心。
2
我還記得,天橋底下有賣雜貨的流動攤販,他們給玻璃櫃裝上四個輪子方便到處走動,到一個人多的地方停下來,便把櫃裡的東西拿出一部分放在櫃面上兜售,糖果、辣條、果丹皮、山楂片、「仙丹」、棒冰、汽水、糖酸角等等等等,那些小玩意兒大都一毛、兩毛,甚至一毛兩三個,小孩都會覺得那柜子跟變戲法似的,總有掏不完的東西。
(圖片轉自「昭通街」)
3
天橋底下還有賣燒洋芋的,放在長得像大鐵鍋的火盆裡現燒現賣,大嬸們一小排地坐在火盆前,一邊聊天,一邊顧著火盆,她們繫著各種顏色的頭巾,當年最常見的四方頭巾,對角一折蓋在頭上再束於下巴處打個結,不僅遮灰擋土,也是天橋底下一道五彩斑斕的風景。
火盆裡面燒上炭火,把一個個洋芋直接放炭火裡慢慢燒,時不時翻動一下,你看好了要買哪個,大嬸會拿一條長長的鋸片或者玉米核把洋芋表面的灰和皮給刮掉,露出已經烤硬的一層厚厚脆皮,這層皮是燒洋芋的精華,昭通人管這叫「菰巴」。在昭通方言中,「菰巴」大抵就是指直接受熱面焦成塊狀的一層東西,若指米飯的菰巴,意思和鍋巴一樣,抽完的煙屁股叫「煙菰巴」,冬天小孩臉上起的一層皴,那也叫菰巴。
不過還是說回燒洋芋吧,這些刮好的、熱氣騰騰的燒洋芋,一定要配佐料,通常是兩種,一幹一溼,也就是辣椒麵和辣椒醬。不過這兩樣東西還是挺有講究的,先說辣椒麵,分特辣和微辣,用的都是當地的的辣椒烤乾放石臼裡舂成碎末(這石臼也有意思,昭通方言叫「兌窩」),胖辣椒舂的粉是微辣,瘦辣椒舂的粉是特辣,再加上花椒、鹽、胡椒等等就是佐燒洋芋必備的調料。另外一種辣椒醬跟咱現在超市裡買的大不一樣,是當地人自己做的,這種辣椒醬顏色鮮紅,就像新鮮的小米椒那樣的色澤,具體怎麼做的我還真不知道,不過很好吃,但我已經好些年沒吃過這種辣椒醬了。
(圖片轉自「昭通街」)
4
天橋既是市井娛樂場所,自然少不了身懷絕技的走街藝人,他們就在天橋底下露天設場,撂地賣藝,各式各樣高難度的雜耍引得橋上橋下眾人圍觀,擠得那叫一個水洩不通。小孩們喜歡圍著耍猴的藝人,看他和猴子之間做出些滑稽逗趣的舉動,惹得眾人哈哈大笑。這耍猴也叫猴戲,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耍猴人選好空地,敲鑼引人駐足,表演多是搞笑滑稽,猴子和人之間常常佯裝打鬥,一來二去,往往是猴子把藝人「踢」翻在地,或者搶走藝人的帽子惹得滿場追逐。
至於天橋的上面,走過一兩次,至今記得的也只有濃烈的尿騷味,以及我捂著鼻子跑掉再也不願走到天橋上層的決心。
5
如今,作為標誌性建築的「天橋」不見了,但作為地域性概念的「天橋」,仍然能讓我這樣「上點年紀」的人,想起過去,想起童年淺薄但真誠的快樂。
如今,天橋底下的雜貨進了超市、風味小食穿上了精美的包裝,一毛、兩毛的紙幣我已多年未見過了,當年手裡握著一塊錢吃一條街的快樂,沒有了。
如今,天橋底下的把式上了電視、進了館廳,火一點的甚至一票難求,再也不能「沒錢的捧人場」了。
如果有緣分,
接著聊五毛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