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 ——歌德
當人們提及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時,總是會聯想到布拉德·皮特Brad Pitt 或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 等明星栩栩如生的蠟像,但如果將時間的輪盤撥回到杜莎夫人生活的1850 年代,當時她製作的蠟像與現在杜莎夫人蠟像給人的活潑印象,可是有著十萬八千裡的差別。
杜莎夫人生在動蕩的法國大革命時代,她事業的成功轉折點,其實是使用戴罪貴族剛從斷頭臺上滾下來的新鮮頭顱,在即將腐敗的屍頭與血漬中,製作流傳千古的人面蠟像。
師承名醫,6 歲便開始接觸蠟像
杜莎夫人本名是安娜·瑪麗亞·格勞舒茲Marie Grosholtz,她的母親替當時一位很有名的醫師柯提斯(Philippe Curtius,又譯菲力·歌德施)當管家,而她的父親則從小便從她的生命中缺席。許多人認為柯提斯醫生很可能是瑪麗亞母親的愛人,也有可能是瑪麗亞的生父,不過無論真相為何,柯提斯在瑪麗亞一生中扮演的角色除了照顧者外,更是她藝術上的啟蒙者。
圖片來自衛報
柯提斯因為醫學研究需要,本身就精通蠟像製作的技術,在他之前,蠟像主要是用來製作宗教神像或用作醫學解剖研究,但柯提斯卻把蠟像製作推展到娛樂領域,供18 世紀那些渴望刺激與娛樂的巴黎人觀賞。
照片來自:Pinterest
瑪麗亞6歲的時候便成為柯提斯的學徒,她從小跟在柯提斯 身邊,在當時由達官顯要與豐富藝術交織而成的世界中耳濡目染,青少女時期便已經學有所成,17 歲時更成為當時法王路易十六妹妹的藝術家教。然而,瑪麗亞的蠟像藝術生涯卻因為法國大革命的發生,而出現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用蠟與血掌握法國歷史的女人
1789 年,法國發生了法國大革命,左翼政治人物與平民階層揭竿起義,推翻了法國歷史悠久的封建體制與絕對君主制,而許多舊日的貴族,就在這段時間內被紛紛送上了斷頭臺。瑪麗亞原本也是受刑人之一,還曾在惡名昭彰的巴士底監獄(Bastille)關了三個月,最後卻因為一位有權有勢的朋友幹預,而使她逃過被處死的命運。
她從監獄出來後,正式開啟了一段不尋常的職業道路。她受國民議會(National Assembly)指示,替許多剛被處死的貴族製作蠟像,其中的知名歷史人物包括:瑪麗安東尼( Marie Antoinette )、羅伯斯比( Robespierre ) 以及法王路易十六( Louis XVI )等人。
瑪麗亞表示自己是受局勢所迫,不得不製作這些病態的蠟像,但她的動機很可能只和金錢利益有關。當時更有可靠消息表示,瑪麗亞私底下還與知名的劊子手Charles-Henri Sanson 達成協議,要Sanson 在埋葬屍體前,先把熱騰騰的死人頭顱交給她製作蠟像。瑪麗亞可說是用血與蠟掌握法國歷史的女人。
利用歐洲人的噬血,建立起百年事業
1794 年,瑪麗亞的照顧者與導師柯提斯過世,留下了不少蠟像遺作給她,而她隔年與Francois Tussaud 結婚,從此冠上了知名的「杜莎」(Tussaud)姓氏。
而在這段期間,巴黎人對「斷頭臺」的狂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街上商店不僅販賣著斷頭臺玩具,劇院裡上演斬首行刑的戲碼,甚至還有咖啡廳標榜從店內可以看到斷頭臺的「景觀」,菜單還每天更新當天的受刑人姓名。
在這片斷頭臺秀的激烈競爭中,瑪麗亞的蠟像展演生意開始下滑,1802 年,她收到英國一名藝術家邀請前往英國表演的邀約,沒想到她的蠟像竟在英國當地一炮而紅,在還沒有報紙與相片普及的年代,人人唯一能觸摸「明星光環」的途徑,就是親眼目睹這些蠟像,再加上瑪麗亞還會有聲有色地講述她本人與這些名人的故事,更讓對八卦軼聞噬血的觀眾大飽耳福。
因為拿破崙戰爭的關係,瑪麗亞無法回到法國,但她卻帶著蠟像作品環遊歐洲數十年,最後落腳在倫敦的Baker Street,直到1850 年在睡夢中過世。
知道了杜莎夫人藏在背後的這些黑歷史後,相信下次大家若有機會拜訪杜莎夫人蠟像館,或許會別有一番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