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許多國家在基礎教育發展戰略中,都把英語教育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其擺在突出的地位。隨著中國逐漸走進國際化,使用英語的範圍也越來越廣,現在在日常的生活中許多地方都用得到英語。世界通用英語,和一個中國人要會說普通話一樣。
目前,全國絕大部分省份高考總分750分,其中數學、語文、英語各150分,文綜、理綜各300分,英語的地位竟然高於理化等學科,讓人匪夷所思。此外,招工需要考核英語,工作職稱評定也需要考核英語,而工作以後直到退休,多數人可能沒看過一篇英文原著資料。
國內從小學就開始學英語,在幾年前一些地方的小升初考試中,數學佔100分,語文100分,英語50分,英語的地位僅次於語文數學。進入初中和高中,學生們用了很大的精力去學習英語,背單詞,記語法,練聽力,不誇張地說,英語佔用了學生們1/2甚至更多的學習時間。
中國不是英語發源國家,也缺少語言環境,家長懂得和可以教授英語的比例也很底,上補習班束縛了孩子的思維和時間,而且導致自學能力下降,效果欠佳,也不適合個別教育和突出教育。
我在考大學的時候記住了上萬個單詞,整本的英語字典幾乎倒背如流,每次英語考試我一個人的成績幾乎拉高了全班成績三四分,每次學院舉辦英語大賽其他班裡的同學都會討論如何爭第二,因為幾乎全院的同學都知道我的英語有多棒。
但是,你們千萬不要以為我在出國後混的風生水起,步入人生巔峰!相反,我在國外幾乎不敢出門,每天上完課後我都像一個剛覓食完的老鼠一般,狼狽地趕回房間補習。因為什麼,因為我幾乎不會口語。我tm竟然學的是啞巴英語。
古今中外,沒有哪門課程被抬得像英語這樣「崇高」,也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流行「英語崇拜」。不要說莘莘學子,就連一些年近半百或過了半百的人,也捧著英語課本在那裡苦學,不是喜歡英語,而是為了評職稱不得不如此。實際上,絕大多數人在實際工作中幾乎用不上英語,付出代價與實用價值完全不成比例;實際工作中即便用得上英語,考試過關的那個水平也不足以應付工作之需,往往還得重新進行專門訓練才行。再看學生,為了過英語四六級,用去了大量精力,別的課程則馬馬虎虎、草草應付。
以碩士研究生為例,在兩到三年的學期裡,幾乎要用一半的時間來苦攻英語,剩下的時間則忙於準備論文,哪裡還有時間研究專業?下了那麼大功夫,學到的英語還不一定管用。多數人掌握的依然是聽不懂的聾子英語、張不開嘴的啞巴英語,沒有多大用處。
更重要的是,因為精力過多地用於英語,導致基礎知識不紮實,專業知識不牢靠,漢語漢字不過關,綜合素質不過硬,副作用十分突出。這其中,母語不過關是一個大問題。作為一個中國人或一代中國人,漢語說不利索,文章寫不通順,錯別字連篇,其影響往小了說,影響交往、影響工作,往大了說,影響對祖國語言的自信和文化傳統的繼承,這種消極影響會隨著這一代人的成長逐步顯現出來。
實際上,對中國人來說,漢語如不過關,英語也不可能學好。因為中國人學英語,離不開漢英互譯,漢語不好,互譯就失去了依託,在英語上下再大的功夫也是白搭。
大幅降低英語的地位,從小學開始,直到大學,將騰出來的時間用於學習其他知識,除了英語專業工作,對於招工、評職稱徹底不做英語要求,引導一門外語回歸應有的本位,已經是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