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少兒教育階段都喜歡問這一個問題——英語和母語,哪個更重要?
原本他們覺得,孩子在國際學校上課都用英語,得先學好英語,否則老師說什麼他都聽不懂,還怎麼上課呀。
至於中文嘛,反正在中國,就慢慢來吧。
母語在孩子的英語學習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
一方面,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可以藉助已有的母語水平,將其應用到英語的學習上,以產生積極的影響,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則認為母語和英語是兩門截然不同的語言,孩子若想學好英語,就需要完全擯棄已有的母語知識,把英語當成一門全新的語言,從零開始,這樣才能學到地道的英語,而不是所謂的「Chinglish」。
是什麼產生了以上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呢?
其實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無論是我們的母語,還是英語,都具有一定的共性。
母語在英語教學中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對處於低年級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不應該把英語和母語對立起來。因為英語和母語都是孩子們了解和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和渠道。
著名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家桂詩春曾說過:「外語習得和外語學習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語為起點。」
母語對孩子學習英語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運用得當,它可以促進孩子的英語學習;反之,則會對英語學習產生一定的幹擾。
英語裡有句諺語說得好:Each coin has two sides.
父母要正確看待母語與英語的關係,既不能完全排斥母語,又不能過分的依賴母語。
因為孩子們尚且不具備完全使用英語的環境條件:他們並不是生活在一個完全用英語說話交流的環境中。
只有把握好英語和母語的關係,二者才能相輔相成。
但是母語和英語又屬於兩種全然不同的語系,因此它們之間也有一定的差異。
中文屬於印歐語系,而英語是屬於羅馬語系。
印歐語系的特點是:每一個音節都以不同的聲調表示不同的意義;單音節詞根佔絕大多數,而且大都可以自由運用;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
而英語屬於印歐語系下的日耳曼語族下的西日耳曼語支,這種語系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在語音方面,清濁音對應存在;在詞彙方面,擁有大量共同來源的詞語,具有相似的語音形式和相似的結構形式;在語法方面,具有曲折變化,要求數、性、格等保持形式上的一致。
因此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表達方式都具有很大的差異。
而語言是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廣的一種工具,在實現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功能的同時,也傳達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
著名的語言學家拉多曾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1964)一書中就指出過:「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
所以父母也應該結合各自的文化背景辯證地看待母語和英語的問題。
在孩子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母語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英語單詞、短語,還是句子、語法的學習,都不可能完全脫離母語。
要學好英語,更要學好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