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陳遠揚
書房壩水庫地處四川省安嶽縣,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匯水面積130多平方公裡。當地流傳域內佛寺眾多,其中,歷史悠久的聖燈寺被整體淹沒,羅漢寺、福濟寺部分被淹沒,數以千計的佛像溺於水中,只有少數露出水面,有「悅來佛海」之說。
今春以來,安嶽縣降水量較少,書房壩水庫水位與往年同期相比下降近3米。6月8日,記者從安嶽縣文廣旅局獲悉,深藏水下重見天日的石窟主要為臥佛鎮(原悅來鄉)火塔村二組羅漢寺摩崖造像和來鳳鄉堰樂村十組福濟寺摩崖造像。
其中,羅漢寺摩崖造像開鑿於唐代,宋代續有雕刻,共有龕窟43個、造像155尊、浮雕石塔3座、題記9通,為佛道合於一處的造像,部分仍有色彩,但損毀嚴重。而福濟寺摩崖造像開鑿於清代,造像內容以羅漢、十菩薩、七佛、天王、彌勒佛等為主,是安嶽縣規模最大的清代摩崖造像。
羅漢寺摩崖造像
水位下降後,被淹的福濟寺摩崖造像重見天日
傳聞
水庫下有「佛海」 還有「天龍八部」石刻
安嶽縣原悅來鄉(現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臥佛鎮管轄),因其與金庸筆下的「悅來客棧」同名,令人遐想。當地曾有人著書《神奇的悅來佛海》稱,悅來周邊寺廟簇擁。東有紅湖、來鳳的龍頭廟、興隆廟、玉皇廟、六井寺、觀音堂等;西有蟠龍麻子菩薩廟、回龍寺等;南有黃桷大佛、道士廟、玄廟觀等;北有臥佛龍潭寺、臥佛院等。寺廟星羅棋布,佛像、菩薩、石刻數不勝數。
而悅來水域沿岸,摩崖石刻和古巖洞,隨處可見。域內佛寺眾多,分布水域邊上的,尤為有名。上世紀70年代,書房壩水庫建成後,造於路邊龜石上的佛像,與其它低處的佛像一樣,被淹沒於新建水庫的綠水中。其中,歷史悠久的聖燈寺被整體淹沒,羅漢寺、福濟寺部分被淹沒,枯水季節有佛像露出水面,人們方能一睹它們的尊容,有的則永遠溺於水下,與柔水同眠,成為水下神秘奇觀,在當地有「悅來佛海」之說。
附近村民還流傳,福濟寺被淹的部分中,還刻有指代佛教裡被教化為護法神的8種神道怪物,被稱為「天龍八部」。造像雕刻每一個看上去都氣勢洶洶、威風凜凜,有善有惡,各有其出身、本領。
村民所稱的「天龍八部」石刻
造訪
唐代摩崖石刻部分仍有色彩 但損毀嚴重
「佛海」之說是否有根據?水下的佛像現在還能不能看見?6月8日,記者與安嶽縣文廣旅局相關人員一同實地造訪。
汽車在彎彎曲曲的鄉間水泥路上行駛,穿行過植被茂密的林間,到達書房壩水庫後又換乘船隻。
船在遼闊的湖面上徐徐前行,青山綠水間,書房壩水庫較其他水庫似乎沒有別樣,但明顯感覺水位下降不少。「今年較往年同期差不多低了近3米。」水庫管理所工作人員介紹說,由於今年天氣乾旱少雨,導致水庫水位持續降低。作為安嶽縣城主要飲用水源地之一,書房壩水庫除了要滿足城區生活用水外,還要保障灌區整體用水需求,確保農業生產順利。「今年我們提前十天,於5月6日就開始向灌區供水,所以水位也下降得更快。」
水位降低也讓水下的佛像重見天日。船行十餘分鐘後,記者一行下船登岸,不遠處裸露在岸邊石頭上石刻遠遠就能看見,不少佛像還留有色彩。
開鑿於唐代羅漢寺摩崖造像,部分佛像仍有色彩
「我們現在所處的羅漢寺摩崖造像位於臥佛鎮(原悅來鄉)火塔村二組。」同行的安嶽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楊中華介紹說,該處造像雕刻於殺牛坡的東面和羅漢寺坡的西面崖壁上,共有龕窟43個、造像155尊、浮雕石塔3座、題記9通。石窟開鑿於唐代,宋代續有雕刻。龕窟以方形雙層平頂龕、方形拱形頂龕、方形敞口龕、方形平頂龕主。造像內容以釋迦說法、二菩薩、釋迦並阿彌陀佛、力士、一佛二菩薩、佛道合龕等為主,有永平三年、宋紹興丙子年和紹定改元年號。
據悉,羅漢寺摩崖造像是佛道合於一處的造像,規模較大,對研究四川民間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義。但摩崖石刻造像風化嚴重,頭部已全部損毀。
特別
規模最大的清代摩崖造像 守護獸「捧繡球」
在書房壩水庫另一處摩崖造像福濟寺,記者看到,在高處崖壁上,還保留著不少佛像遺址。而水位下降,裸露的河床上遍地散落著雕刻精美的殘碑、佛像和銅錢紋。不遠處,一對「捧繡球」守護獸石獅的腳背剛好露出水面,相視而坐,仿佛在對話一般。在河床一塊大石背後,村民口中的「天龍八部」石刻一字排開,雖然被水淹過,但保存完好,八個頭像各不相同,刻得栩栩如生。
「『天龍八部』並不是金庸的武俠小說,而指代的是佛教裡被教化為護法神的8種神道怪物。」安嶽縣文廣旅局景區解說員周春解釋說,隋唐時期最流行的「天龍八部」題材,而在宋朝以及此後的石刻中,「天龍八部」題材已經少見,村民所指的只是普通的護法雕像。「因為那時的佛教石刻已經把各種天神天官都納入表現題材,『天龍八部』也就淡出了。」
周春表示,福濟寺摩崖造像不僅佛像雕刻手法有清代風格。同時,位於福濟寺遺址後門位置,面對面呈坐姿,雙手「捧繡球」石獅也很有特點。「一般常見的石獅造型往往是匍匐狀,這對坐起的石獅在安嶽還是第一次看見。」
面對面,懷抱「繡球」的石獅
石獅仿佛在對話一般
而楊中華也提到,經文物普查,該處造像共有龕窟29個、造像69尊、石塔1座、碑刻題記4通。石窟開鑿於清代。造像內容以羅漢、十菩薩、七佛、天王、彌勒佛等為主,有光緒丙子年年號。其中有一雲明寶塔,為4邊形單簷石塔,塔通高2.5米,廡殿式頂。塔身每面開龕刻一坐佛,正面龕內刻七祖坐像,通高0.55米,肩寬0.3米。龕左右兩側陰刻「雲明寶塔,七祖座禪」。塔身四面高浮雕龍現存13條,形象生動。「此處摩崖造像是安嶽縣規模最大、數量最多、雕刻最精美、開龕造像題記時代明確的清代摩崖造像,對四川摩崖石刻藝術的傳承和摩崖石刻的分期斷代有參考價值。」
福濟寺摩崖造像
福濟寺摩崖造像中的「雲明寶塔」
對於當地傳聞的「佛海」,楊中華認為,從目前已考證的情況來看,還沒有發現水下有大量佛像存在。目前,羅漢寺摩崖造像和福濟寺摩崖造像,都已納入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登記。後期,安嶽縣還將對其進一步加強保護,防止石窟造像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