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昭財用竹籤把炸好的油果子串起來
油炸過程中需用鍋鏟不停翻滾
羅昭財(右)等徒弟將包好的果子放入燒沸的油鍋中
製作好的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
羅昭財的徒弟正在包果子
「油果子,又香又脆的油果子!」在綦江人的童年記憶裡,外酥裡軟、香甜可口的油果子,算得上最美味的小吃之一。每次趕集,油果子出現的地方,總能吸引一大波渴盼的目光。擁有一串油果子,再美美地嚼上一口,可以跟小夥伴吹噓,快樂一整天。
各個地方的油果子各有特色。在綦江東溪,這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樸小鎮,「好吃狗」的天堂,羅記洗沙油果子,伴隨了幾代東溪、趕水等南部綦江人的獨家記憶。當地至今流傳著一句話:「來東溪,不吃羅記洗沙油果子,就算白來了」。
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與其他油果子有什麼區別?製作有何技巧奧秘?究竟好吃在哪裡?近日,記者專程前往東溪鎮,探訪這項深藏匠心的綦江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製作技藝和傳承故事。
精心選材 六道工序成就「獨一味」
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果餡獨特,果皮酥脆,清香回甜,具有濃鬱的地方特徵和地方風味。
「從外觀上,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油果子就是麻丸,其實不是的。」東溪鎮白雲村今年65歲的羅昭財,是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第五代傳承人。據他介紹,羅記洗沙油果子與麻丸有本質區別,麻丸主要用小麥粉炸制,而洗沙油果子選用糯米粉,且不含任何添加劑。
從選料、備材到製作,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工序主要有——
選料。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以東溪、丁山出產的優質糯米為主要原料。東溪鎮地處綦江南部的淺丘地帶,相對高差較大,河流眾多,四季分明,盛產優質糯米;而緊鄰東溪的丁山由於海拔較高,糯米生長周期長,出產的糯米,口感甜膩,粘性較好。這兩地優質糯米,為羅記油果子製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浸泡。將糯米倒入大瓦缸中,用山泉水浸泡,夏天24小時,冬天48小時。「時間太短,糯米發泡不軟,時間太長又會泡爛。要泡到用手一捏,剛好出粉的狀態。」羅昭財說。
磨粉。用石磨把浸泡好的糯米,混合山泉水,磨成米漿,再用紗布或白布濾幹,製成溼潤的糯米粉。
制餡。這是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製作的核心技藝,也是羅記油果子味道好壞的關鍵。它是按照祖傳的配方和加工方式,將綠豆、核桃、花生、芝麻、黃糖、白糖、冰糖、橘餅等進行揉合,製成獨具風味的餡料。
包丸。先將糯米溼粉搓揉成團,再像包湯圓一樣把製作好的餡料包進去。需要注意的是,包果子的形狀無需像湯圓一樣,捏成長條橢圓狀即可,便於後期炸制均勻受熱、成品串籤。
油炸。先在鐵鍋中倒入大半鍋菜籽油,大火將油燒沸後,放進包好洗沙餡料的果子。炸果子的油溫不能太高或太低,太低炸不出酥脆感,太高黃糖容易焦還會發苦,這控油溫的功夫可不是那麼容易。而且炸制過程中,需用鍋鏟不斷翻滾,直到果子炸成金黃色起鍋,再撒上一層熟芝麻,香氣四溢的油果子就製成了。
剛起鍋的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皮脆香甜,外焦裡軟,還有糯米和芝麻的香味,酥軟又有嚼勁,口口留香,欲罷不能。拿著這樣一串油果子,感覺又回到小時候,那種美食帶來的令人滿足的味道,至今叫人難忘。
匠心堅守 希望把技藝發揚光大
作為東溪羅記油果子第五代傳承人,羅昭財從小就看著父親炸油果子。「小時候家庭經濟不好,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啥好東西,每逢過年的時候,父親都會露一手,給我們炸油果吃。」羅昭財說,在那樣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油果子是他們六兄妹最溫暖的記憶。
1978年土地改革「包產到戶」後,大家生活逐漸寬裕起來。從那時起,羅昭財就和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一起隨父親、母親,到東溪、趕水、鎮紫街等地趕「溜溜場」,炸油果子賣。精湛的手藝、香甜的口味,羅家油果子賣到哪裡,眼饞的娃子就追到哪裡。
「1978年就辦了營業執照,那時只有我們一家賣油果子。5分錢一個,多的時候,一天下來可以賣兩三百塊錢!」羅昭財回憶,那時候的兩三百元,相當於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跟著父母趕場,給父母打下手,慢慢地羅昭財也熟練地掌握了這門技藝,接過父親手中的漏勺,開始獨當一面。
從1978年到1998年,羅昭財趕了20年的「溜溜場」。隨著兒子去當兵,他「出攤」的頻率才逐漸緩下來。直到2016年,由於年齡越來越長,腿腳不再方便,才結束了他的「出攤」生涯。
近40年光陰,是羅昭財匠心堅守的半生,也是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興旺發展的40年。在羅昭財的經營下,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先後榮獲「綦江名優風味小吃」「綦江名小吃」「綦江老字號」「綦江傳統名小吃·金獎」等榮譽稱號。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製作技藝,也於2018年8月成功申報成為綦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雖然現在已很少「出攤」,但只要鎮上、區裡有組織邀請,羅昭財都會帶著他的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去參加。今年1月份,在營盤山廣場舉辦的綦江年貨美食節,羅昭財就帶著他的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
「小時候的味道,太想念了!」3天年貨節,羅昭財的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排隊購買的市民絡繹不絕。「每天都是深夜才收攤,3天賣了19600元,將近3萬個油果子。」羅昭財說。
「現在兒子在浙江打工,還不想回來。」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丟。為了把東溪羅記洗沙油果子這塊招牌和手藝傳承下去,羅昭財招了兩個徒弟,「現在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成功申報市級非遺,進一步把羅記洗沙油果子技藝發揚光大。」
記者 彭巧 王瑜 王旻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