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小區門前入口7.5米,解決居民回家難問題;打通老舊小區微循環模式,增設停車位45個……去年12月,朝陽交通支隊東外大隊最年輕的警長劉超作為北京市首批「社區交警」,入駐麥子店街道霞光裡社區,他給自己定了個目標——做實事兒,解決實際困難。履職一年以來,他針對居民關心的交通問題想辦法、出實招,服務居民出行「最後一公裡」,站好百姓「門前崗」。
精準解決出行難題,充分挖掘停車資源
霞光裡社區下轄13個小區,多為建於上個世紀的老舊小區,劉超「上任」第一件事就是逐個小區「勘探」走訪,聽取居民意見,不同的小區情況也不盡相同,需要逐個制定方案。「大到需要多部門聯合進行道路優化調整,小到小區內一條標線的増劃,『一院一策』因地制宜才能回應訴求。」劉超說。
在實地勘察和走訪中,劉超發現霞光裡30號院門前主輔路出入口狹窄、救援車輛難以進入,存在安全隱患,居民訴求強烈。「路口太窄了,大家回家從主路往輔路拐彎都不好拐,趕上晚高峰容易堵在家門口。而且院裡的老人多,萬一有個緊急情況救護車都不好進來,更別說大的消防車了。」今年57歲的張明夏從小就生活在霞光裡社區,他說出了街坊四鄰的擔憂。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劉超會同朝陽交通支隊、東外大隊積極制定優化改造方案,並協調路政施工單位清除主輔路出入口處的隔離帶,將霄雲路主輔路出入口由4.5米拓寬為12米。那之後不久,一居民心臟病發作,救護車順利進入小區搶救患者,避免了嚴重的後果。
主輔路出入口被拓寬,解決了不少居民的煩心事兒,也讓居民們對這位89年的小夥子有了更多的好感,遇到交通問題和訴求總喜歡打電話給他。老舊小區,停車難是面臨的主要問題。在緩解停車難題過程中,劉超多次走訪社區,和居民們一起規劃小區停車模式,與社區工作人員多次實地踏勘,充分挖掘內部停車資源,見縫插針開闢空間,打通老舊小區微循環模式增設停車位45個,協調周邊產權單位與居民共享停車。
帶著溫度進社區,與老百姓打成一片
「年輕、有魄力、能幹,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是居民對劉超的評價。作為一名「社區交警」,劉超不僅對社區道路進行專業規劃,解決停車難、擁堵等問題,還將交通安全宣傳工作融入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每一項便民業務的開通,劉超都第一時間向社區居民推廣,讓他們在家裡就能踏實的辦理車管業務。他還自行設計了交通安全宣傳欄,公示聯繫方式,設置意見徵集箱,全面了解老百姓的訴求。
社區裡的老年人偏多,在宣傳過程中,劉超也會用接地氣的方式講道理,用通俗易懂、大家易於接受的方式來講相關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知識。「平時我們在路面執法要遵循嚴格執法、規範執法。進入社區後,更習慣把這裡當做是一個家,替社區居民著想,以勸導為主、宣傳為主。居民把你當做家人,才會願意說出他們的想法和訴求,更好地去解決。」此外,他還走進學校、走進社區、走進企事業單位,展開拉網式宣傳,開展安全專題講座,倡導文明守法交通行為,讓文明出行深入人心。
履職一周年,霞光裡社區對「社區交警」的工作也很是肯定。「劉超來到社區之後,大到小區整體的路線和停車規劃,小到居民遇到的一些交通問題,他都不遺餘力地去解決。他幫忙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協調相關職能部門解決難題,還定期給居民舉辦一些知識講座,提升了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識,給社區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到。
據了解,去年朝陽區啟動社區交警試點工作,派遣經驗豐富的交警入駐到霞光裡、酒仙橋等10個社區,將交管服務推進到群眾家門口,「打包」解決居民家門口的交通難題。今年9月,朝陽區全面啟動「社區交警」服務機制,將一件接一件推動破解群眾身邊的交通難題,努力讓「社區交通有序、居民出門順暢、回家停車有位」,持續推進區域交通綜合治理。「穿上這身警服,肩上就有責任。我們的職責就是為百姓打通『最後一公裡』,把家門口的問題解決了,其實也是幫我們解決了不少道路上的問題。我們要帶著溫度進社區,用規範執法和專業講解回應人民群眾的需求與新期待。」劉超說道。
文並攝/記者 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