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擺是什麼?它如何工作?

2020-12-18 科技領航人

牛頓擺是桌上玩具和教學工具,可演示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定律。當其中一個球被提起並釋放時,它撞擊隨後的固定球,並通過一系列快速的能量傳遞,最後一個球被向外推動。

在《財富》 500強公司每位執行長,電影中的主角的桌子上都可以看到牛頓擺,這是大多數人在工作檯上使用的玩具。這種擺動球的設置可以減輕某些人的壓力,並激發其他人的創造力,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僅僅是吸引人眼球而已。

該設備用艾薩克·牛頓爵士(Isaac Newton)的名字命名,也被稱為牛頓擺,牛頓搖杆,更隨意地稱為牛頓球。牛頓擺除了是優雅的裝飾物外,還展示出兩個非常重要的基本物理定律,即動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

牛頓擺的歷史

與流行的看法及其名稱相反,擺球裝置實際上不是牛頓發明的,也不是他第一個提出玩具演示法則的人。

約翰·沃利斯(John Wallis),克里斯多福·雷恩(Christopher Wren)和克裡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於1662年向皇家學會提交的論文中首次提到了這種擺所展示的原理。克裡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尤其對擺的發明做出了最大貢獻。

克裡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

惠更斯的著作《關於運動體的碰撞(De Motu Corporum ex Percussione)》中,討論了懸垂物體的碰撞以及運動從運動物體到靜止物體的傳遞。他也是第一個報告說,要解釋像擺一樣的系統背後的力學原理,必須使用動量守恆和與質量乘以速度平方成比例的量。質量乘以速度平方即是運動物體的動能;即使這樣,這個詞還是在惠更斯發現後近一個世紀創造的。

另一方面,雷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首先提出了動量守恆定律。雖然,他提出了數學表示法而不是速度。雷內的公式動量=質量x速度在某些情況下確實有效,但是無法解釋物體的碰撞和隨後的動量。惠更斯用速度(向量)代替速率,因此在解釋物體碰撞方面更為成功。

雷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

然而,法國物理學家和牧師艾伯·馬裡奧特(AbbéMariotte)是第一個正確地進行和記錄擺球實驗的人。牛頓在他的著作《原理》中提到了馬裡奧特的工作,這是他對現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裝置的全部貢獻。

但是為什麼要用「牛頓擺」命名呢? 你可能會問。

因為動畫片《Courage, the cowardly dog’s computer》中的計算機這麼說!

好吧,本質上不是計算機,而是在經典動畫片系列中為計算機配音的演員(西蒙·普雷布爾)將搖擺球裝置稱為牛頓擺。

擺被認為以牛頓命名,有兩個原因。首先,可以從牛頓的第二運動定律(力=質量x加速度)中得出動量守恆定律,其次,作為對牛頓對物理學領域遠比惠更斯和馬裡奧特貢獻更大的頌歌。

擺結構與擺如何工作

多年來,牛頓擺進行了多次翻新。但是,基本輪廓保持不變並且非常簡單。奇數個幾乎彼此不接觸的球(通常是五個或七個)被懸掛在木製或金屬框架上。球通常由不鏽鋼製成,在極少數情況下,由鈦製成。由於其良好的彈性和低廉的價格,不鏽鋼是構造球的理想選擇。

每個球的特性(大小,重量,質量和密度)均相同,並使用兩條等長的線懸掛。導線從框架的任一側傾斜以與滾珠形成一個倒無底三角形。它們還有助於將擺錘的運動限制在與框架橫杆平行的單個平面上。

牛頓擺的操作與其結構一樣簡單。當一端的球被抬起並釋放時,它撞擊隨後的靜止球並將所有能量傳遞給它。通過一系列令人難以置信的快速傳遞,能量被傳遞到另一個終端的球上,迫使球向上擺動。終端球升至等於第一個球的高度,然後掉落下來擊中靜止的球。現在,能量和運動都沿相反的方向進行,最終將第一個球再次推出。

接下來的過程一直持續,直到開始時傳遞的所有能量都被空氣阻力、聲能和擺動球體之間產生的任何熱量所損耗。

牛頓擺背後的物理學

如前所述,牛頓擺展示了能量守恆定律和動量定律。

能量守恆定律規定:「儘管可以將能量從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但它既不能創造也不能被破壞」。另一方面,動量守恆定律斷言,孤立系統的動量是守恆/恆定的,即,當兩個物體碰撞時,碰撞前後的動量保持不變。

回到牛頓擺,靜止時,球的勢能為零,因為它們不能進一步向下移動(勢能= mgh,靜止時h = 0),動能為零,因為它們不運動(運動) 能量= 1/2 mv^2,靜止時v = 0)。同樣,球也不帶動量(動量= mv,靜止時v = 0)。

但是,當第一個球被提起並離開時,它隨著高度的增加而獲得重力勢能,而動能保持不變,為零。 釋放後,隨著球體高度的降低,勢能轉化為動能。所有的勢能在底部位置都轉換為動能。而且,球在向下擺動時會獲得動量,並在底部位置獲得最大動量。

在與下一個球撞擊時,第一個球失去所有動能(因此,失去了所有動量)並陷入死胡同。但是,能量和動量不會丟失,因此必須將其轉移到它擊中的球上。第一個球在撞擊時施加的力使第二個球略微壓縮變形。壓縮是能量以勢能形式傳輸的象徵。當第二個球試圖保持其原始形狀時,勢能被轉換為動能,並同時傳遞給下一個球。接下來的壓縮-減壓鏈以及因此的能量傳遞持續到最後一個球體。

減壓後的最後一個球體找不到隨後的球來壓縮並將能量傳遞給它。由於傳遞能量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因此最終的球將倒數第二個球推向後方並向外推動。每個動作都有相等和相反的反應,對嗎?

由於在傳遞過程中沒有能量損失,所以最終的球以與第一個球的下降速度相等的速度射出,因此表明動量得以保留!

同樣,最後一個球上升到與第一個下降高度相等的水平,表明所有能量也被保留了!

總結語

儘管牛頓擺背後的工作程序和物理過程非常簡單,但人們經常問:如果我們扔下兩個球而不是一個,該怎麼辦?為什麼牛頓擺不以一半的速度炸開兩個球?

首先,每個球都賦予足夠的能量來移動另一個球(假設它們具有相同的大小),因此向外射出的球的數量將等於掉落球的數量。第二,從動量(mv)公式可以明顯看出,如果質量相同(對於所有球的確如此),則要保持動量,速度也必須保持相同。第三,牛頓擺最終會由於能量損失而停止。

在理想的世界中,牛頓擺將代表彈性碰撞(碰撞前後的動能保持不變),但由於能量損失使碰撞變得非彈性。

儘管如此,這種已有50年歷史的儀器仍然作為令人著迷的玩具和出色的教育工具而盛行!

相關焦點

  • 將5顆鐵球製成牛頓擺,威力到底有多可怕?看西瓜下場就明白!
    將5顆鐵球製成牛頓擺,威力到底有多可怕?看西瓜下場就明白!相信很多小夥伴都見過牛頓擺,它是由幾個質量相同的小球,在頂端拴上一根線,藉助外力的作用。將小球撞擊其它的小球。理論上它們並不會停下。它們之間產生的威力也是非常大的,國外的一名男子做了一個放大版的牛頓擺。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他製作每個球的重量相同。老外用起重機將它們吊起,由此可見。這個球有多重,首先他測驗了一次,從一端拉動這個球,由於重量太大,出現了左右搖擺的情況。之後男子在兩個球之間放了一個啤酒瓶。當能量傳遞的時候,這個啤酒瓶瞬間破碎。
  • 混沌擺到底是什麼原理?用手輕輕一碰,它就會自己亂動起來?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想必大家在物理課上是都有了解過牛頓擺,它根據質量守恆定律,當我們敲擊一側的小球時,另一側的小球是會跟著動起來,非常的有意思。不過你知道嗎,除了牛頓擺,是還有一混沌擺,用手輕輕一碰,它就會自己亂動起來,這到底是什麼原理?從外形上看,這混沌擺的結構還是很簡單的,底部是一個金屬支撐臺,上面是兩個鐵棍。
  • 牛頓的數學成就——廣義二項式展開(牛頓推導過程)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重點介紹牛頓早期的數學成就。我將描述他對廣義二項式展開的推導,以及他如何應用它來得到正弦函數的冪級數展開。德裡克·懷特塞德(Derek Whiteside)被認為是「同時代最重要的數學史學家」,據他說,這是正弦(和餘弦)的冪級數首次在歐洲出現。
  • 最後一位鍊金術士——牛頓
    1872年,牛頓的母校劍橋大學發現了這個寶貴的箱子,之後一個專門的研究團隊花了十六年的時間對裡面的文件進行分類。畢竟,箱子的主人是牛頓。並且,這些研究人員非常渴望了解一下牛頓是如何發展出他的運動定律、重力原理、光學原理以及色彩理論——正是這些理論成就把我們棲身的宇宙定義為了牛頓學說下的宇宙。
  • 牛頓的遭遇引發的思考,我們的孩子缺乏了什麼
    聽到牛頓越來越神氣的話語,一個同學說:「是啊,這個小風車的外形造得還不錯,可它為什麼會轉動?你懂這裡面的原理嗎?」牛頓尷尬極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同學看牛頓臉紅了,勁頭更足了,說:「哼!說不出來吧,可憐!自己做的東西自己講不出原理,這說明什麼?說明你不過和木匠一樣!」牛頓被他這番話羞辱得無地自容。「木匠!木匠!
  • 牛頓三大定律
    這答案雖然沒錯,但它過於從天而降。孩子們通過這種答案只能獲得一個零碎的知識點,無法了解背後的知識體系,也無法體會科學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古希臘人對自然界進行了細緻地分析和深入的哲學思考,最後形成了一套自洽的自然哲學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出力最多、處於核心地位的是亞里斯多德,我們姑且把這一整套看待世界的觀點稱為亞里斯多德世界觀。
  • 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Newton first law)。— 牛頓艾薩克·牛頓 亞里斯多德這麼說  「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
  • 牛頓
    在1665~1666年,倫敦流行鼠疫的兩年間,牛頓回到家鄉。這兩年牛頓才華橫溢,作出了多項發明。1667年重返劍橋大學,1668年7月獲碩士學位。1669年巴羅推薦26歲的牛頓繼任盧卡斯講座教授,1672年成為皇家學會會員,1703年成為皇家學會終身會長。1699年就任造幣局局長,1701年他辭去劍橋大學工作,因改革幣制有功,1705年被封為爵士。
  • 牛頓中年研究力學,晚年研究神學,古希臘究竟帶給了他什麼靈感
    對於牛頓的一生的研究而言,最重要的天文學遺產來自古希臘人,古希臘人不僅像其他古代文明一樣,收集了他們周圍世界的信息,而且他們也試圖用理性來了解宇宙的運作,而不求助於神、巫術和迷信。為了解釋天空的奧秘,牛頓不僅需要他的力學,而且需要一個天空的實際模型,生活在埃菲索斯附近邁勒圖斯的塔裡斯常被稱為是最早的哲學家.他相信世間只有這樣的一種物質,那就是水,而且認為地球是在球形的宇宙中的水上年浮著。古希臘宇宙模型畢達哥拉斯的神秘組織。他是一個饒有悄趣的組織,他們不喝酒,不穿毛皮製品並且食素,他們相信靈魂可以離開軀體。
  • 牛頓是如何發現「力和運動」的關係?看後才知道牛頓的偉大
    前面我給大家分析了狹義相對論是如何分析物體運動的,重點談論愛因斯坦的貢獻,不少網友說我再貶低牛頓,所以這期我談談牛頓的貢獻。其中天文學以「克卜勒」的行星運動三大規律為主,描述了一個行星是如何做圓周運動的:第一定律:所有行星都是圍繞太陽轉且做橢圓運動,太陽恰好就處於橢圓的焦點第二定律:行星在相同的時間掃過的面積相等第三定律:行星的周期的平方和軌道長半軸立方成正比
  • 什麼是重力?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牛頓的定律是錯的嗎?
    還有什麼能比引力更令我們熟悉呢?從高處落下一個物體,萬有引力就使它墜向地面。同時我們在課堂上學到引力使月球繞地球運動,也使地球繞太陽運動。牛頓不是第一個注意到蘋果從樹上落下來的人,他偉大的洞察力表現在,他以數學的形式展示了使蘋果落向地面的力一定與使月球按照軌道運轉的力是同一種。牛頓引力概念的核心——現在被稱為萬有引力定律——即宇宙中每個物體與其他所有物體間都存在吸引力。而且這力量的強弱與它的質量成正比,也就是說,一個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強。
  • 少年牛頓玩什麼遊戲
    牛頓在小學讀書時就喜歡沉思默想,對許多事物都感到新鮮好奇而樂於去觀察體驗。有—天,牛頓突然注意到,早晨上學時他自己的影子在左邊,晚上放學回家時卻轉到另一邊去了。太陽光下的人影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轉移,這一點啟發了牛頓去做—個「日晷」——一種測日影以定時刻的器具。這個「日晷」的圓盤邊緣有刻度,中間豎—根小棍,從小棍的影子所指的刻度,可以知道幾點幾分鐘。牛頓把這個「日晷」做好後,安放在村子的中央,給村民們指示著時間。後來村民們懷著敬意稱它為「牛頓鍾」並一直被使用到牛頓去世後好幾年。牛頓在小學時還琢磨著造出一架「計時水鍾」。
  • 詳細解析牛頓第二定律
    若比例係數為1,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述為其中F是物體所受的作用力,m是質量,在牛頓力學範圍內,它是常量,於是上式可寫成在牛頓第二定律中,我們一下涉及了兩個新的物理量:m和F。上面敘述牛頓第一定律時雖然討論過力,但只限於受力或不受力,並沒有給出力的定量定義。同樣,質量也只有粗淺的概念,什麼是質量並沒有解決。現在我們只有一個關係式,可是需要給兩個物理量下定義。牛頓認為,質量是物體所含「物質的量」。然而,這還不能作為定義。
  • 被嫌棄的牛頓的一生
    1659年,牛頓的母親決定讓他輟學,回家料理莊園,但牛頓一讀起書來就會忘掉一切,根本無法勝任料理莊園的工作,一次他拉的馬掙脫了籠頭,而他卻一個勁兒的埋頭看書,走了好幾英裡路都沒有察覺。牛頓的母親對他的書生氣怒不可遏,僕人們也都稱他為「一個傻小子」,認為他永遠都不會有什麼作為。這時,曾經的校長向牛頓伸出了援手,他努力勸說牛頓的母親讓牛頓復學,並免除了牛頓的膳食費,這才使牛頓重新回到了校園。
  • 牛頓的主要成就
    力學成就牛頓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了物體運動的三個基本定律
  • 世界史:科學巨人——牛頓
    垂涎三尺的老鼠著腳仲著脖子想去吃玉米,可是蹬啊蹬啊,只見輪子轉個不停,可它卻怎麼也夠不著玉米。老鼠的滑稽表演逗得小夥伴們笑彎了腰。牛頓在少年時代,還發明過用水驅動的鐘、用手腳操縱的「機械車」、用石頭刻成的日晷——大陽鍾等許多有趣的東西。十九歲時,牛頓進入劍橋大學學習。他廣泛閱讀和研究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笛卡兒和培根等人的天文學、力學、光學、哲學著作,然而他最喜歡的還是數學。
  • 相對論誕生前夜:牛頓 VS 麥克斯韋
    那麼,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學之間的矛盾是什麼?為什麼它們無法兼容?有什麼關鍵的東西被忽略了,愛因斯坦又是如何發現的?為什麼是年輕的愛因斯坦先發現了這個,而那些大物理學家們卻老是差那麼一點?類似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矛盾又是什麼?它們之間被忽略的關鍵東西又是啥?愛因斯坦統一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學的工作對我們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又有什麼啟發?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未來,科學也一樣。
  • 你知道混沌擺是什麼?用手輕輕觸碰擺杆,有趣的科學現象就發生了
    混沌擺是什麼?看過《鋼鐵俠2》的人一定對這個擺件留有印象。它由一個普通的支架和兩根長短不同的鐵桿構成,鐵桿之間相互連接,卻又各自擺動著,顯得自由隨意。那麼,這個一度讓鋼鐵俠有點煩躁的神奇擺件究竟是什麼呢?它的名字叫Swing Stick,是混沌擺的一種。
  • 牛頓到底有多牛?看他如何想到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你就知道了
    笛卡爾當時想開創新的物理學,想完成牛頓的工作,但他最終還是沒有成為牛頓這樣的人。不過笛卡爾還是提出了一些驚人的見解,為牛頓後來的工作鋪平了道路。首先笛卡爾認為宇宙中除了物質就是運動,再沒有其他任何事物了。
  • 牛頓第一二三定律公式內容是什麼,高中物理必考
    很多高中學生對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公式內容是什麼都不太清楚,當然這是高考物理必考內容,而且每年考試佔的比重都非常大。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它又被稱作為慣性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