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正常超聲表現(妊娠各期精彩圖文)

2021-02-07 中國超聲醫學



 (一)子宮與內膜層變化 子宮體增大,肌層肥厚,隨孕齡增加子宮逐漸增大。早期用陰道超聲掃查,在宮腔線的一側內膜內見圓形增強回聲區,中央有小囊狀液性暗區,宮腔線局部突起變形,稱蛻膜內徵(intradecidual sign,IDS),用於判斷早早孕,見圖3一l一2。停經29天的早期妊娠囊直徑1~2mm。


注意:

早孕的確定經腹掃查需待停經6周後,而經陰道掃查可提早1~2周。


 (二)妊娠囊(gestatiorlaI sac,GS)表現為宮腔內圓形或近圓形的光環,輪廓完整,囊壁呈均勻增強回聲。妊娠囊5周時約佔宮腔的l/4,妊娠10周時佔滿子宮腔,妊娠9~10周後可見早期胎盤。妊娠囊發育過程中需注意觀察幾種聲像:


1.雙環徵妊娠5~8周,妊娠囊周同的高回聲絨毛形成內環,外周有一低回聲的外環,稱雙環徵。外環可能是包蛻膜與真蛻膜之間的暗區,也有認為外環是由低回聲的蛻膜形成,約60%妊娠有此徵象,見圖3—1—3。彩超顯示暗區內有血流信號,四周呈放射狀排列,原始胎盤區彩色血流顯示極為豐富,脈衝都卜勒在暗區內採樣,可以獲得靜脈性頻譜(流速約為0.02~0.05m/s)及動脈性頻譜,舒張期成分非常豐富,阻力指數(RI)在0.45左右。雙環徵暗區內的血流稱為滋養層周圍血流(peritrophoblasticf)0w)。雙環徵的暗區內血流反映了子螺旋動脈向著床部位供應血液,滿足妊娠囊生長發育所需,血池為胎盤循環的前身。滋養層周圍血流的存在對早期妊娠至關重要,為判斷早期妊娠是否良好提供重要的依據。妊娠10周後雙環徵消失。





2.羊膜囊與胚外體腔羊膜囊壁極薄,不容易觀察。其外側為胚外體腔,囊內為羊膜腔,胚胎位於其中。羊膜囊與絨毛膜之間的空隙為胚外體腔,內含液體。隨孕周增加,羊膜囊增大,羊水增多,羊膜囊與絨毛膜融合,至l4周胚外體腔消失。因羊膜囊壁很薄,需經陰道掃查方可較清晰顯示。胚外體腔的辨認對早期診斷胎兒異常有重要的意義。


3.卵黃囊 在胚點或胚芽一旁顯示的一小圓形囊狀結構為卵黃囊,直徑約3~8mm。妊娠5周時卵黃囊很清晰,妊娠10周後萎縮消失。早期卵黃囊緊貼胚眙上,以後以一條細帶與胎兒臍部相連,本身則游離在胚外體腔內。卵黃囊的存在及大小在診斷早孕胚胎存在及先兆流產的預後有一定臨床意義。發現卵黃囊可以肯定為宮內妊娠並有胚胎存在,早早孕時雖然暫時未見胎心搏動,但卵黃囊清晰、大小正常可推斷胚眙良好。卵黃囊大於10mm時胚胎預後不良。


卵黃囊是妊娠囊內超聲能發現的第一個解剖結構。實際上,胚胎學稱之為繼發卵黃囊,由於原發卵黃囊超聲不能檢出,因此超聲學者將這一結構簡單地稱為卵黃囊。正常妊娠時,卵黃囊呈球形,囊壁薄呈細線狀強回聲,中央為無回聲,透聲好,最大不超過5-6mm, 孕7周時,卵黃囊最大,平均內徑5mm。 

 



 (三)子宮血流改變 妊娠初期,受卵巢激素水平升高的影響,子宮動脈分支增多,肌層血流信號比非孕狀態時豐富,彩超可觀察到子宮肌層內彩色血流信號增多,著床部位彩色血流束增粗,可判斷妊娠囊著床的位置;頻譜都卜勒可見子宮動脈舒張期成分增多,血流阻力降低,提示子宮血流灌注量增加。隨著妊娠的進展,子宮動脈由屈曲逐漸變直,頻譜都卜勒顯示子宮動脈的高阻力血流逐步演變為低阻力並伴有豐富舒張期成分的血流。


4~5周:妊娠囊內卵黃囊的一旁可發現一緻密高回聲團,呈豆點狀緊貼卵黃囊壁,稱為胚點,此為最早的胚胎,尚無原始心管搏動。


5周:在高回聲的胚芽中央可見微弱的原始心管搏動。6周:出現胎心搏動,有胎芽和胎心搏動聲像可確診為正常妊娠。三維超聲顯示胚胎外形輪廓,呈豆點狀。


6周:出現胎心搏動,有胎芽和胎心搏動聲像可確診為正常妊娠。三維超聲顯示胚胎外形輪廓,呈豆點狀。



早孕期,不同孕周胎心率不同:


6周以前,胎心率較慢,常為100~115次/分,

8周時胎心率可達到144~159次/分,

9周後心率穩定在137~144次/分,心率變化極少。 

 


7周:胚胎長度約4mm,頭部向腹側彎曲,顯示顱內低回聲的結構,此為單腦泡,尚未分裂,無顱骨光環。心臟搏動明顯,心率約80~100次,心臟寬約2mm。可顯示胎體頭極和尾極輪廓,並見小肢芽,肢芽很短,下肢肢芽較上肢肢芽稍清晰,尚未能分辨肢體結構。四維超聲顯示胚胎外形輪廓呈蠶豆狀。


 8周:胚胎初具人形,各部分發育迅速,頭顱、軀幹、四肢顯示越來越清楚。頭的矢狀切面可以掃查到前腦泡,冠狀切面可以掃查到未來的中腦導水管、第4腦室和後腦,聲像圖上表現為較大的腔隙。脊柱輪廓及背部的矢狀結構變得清晰;在胎兒前腹壁開始可觀察到生理性中腸疝,為增厚的稍強回聲,位於臍孔外的臍帶徑線約為其他部位臍帶寬度l-5倍;上、下肢迅速增長,手臂及其運動可辨認,但手指和足趾尚不能辨認。四維超聲表面成像顯示胎體全貌,已初具雛形。


9周:此期開始稱為胎兒。胎兒各部分發育趨於完善,經陰道超聲掃查已能觀察到大部分結構。腦室系統從前向後可以分辨為中腦、後腦和末腦,側腦室形成,腦室內結構是大腦鐮和脈絡膜叢,後者呈對稱性的高回聲。中暢疝顯示清晰。指趾開始形成。三維掃查表面成像可顯示胎體全貌。



胎兒胃在早孕期表現為上腹部左側的小無回聲結構,可早在第8周時顯示,12周時胎兒胃顯示率可達97%。胎兒吞咽在12-13周以後才出現,此前顯示的胃內液體主要可能為胃分泌所致。


胎兒膽囊在7周時由肝憩室的尾枝發育而來,膽汁則在14周左右才形成。膽囊在13周以前不能顯示,13周顯示率僅為50%,14周後正常胎兒常可檢出膽囊。




10周:顱內可顯示第3、第4腦室;面部顯示而骨,能見到眼眶、上下頜骨;頸背部可清晰顯示皮膚及皮下軟組織層;能夠顯示出上下肢的全長,可數出手指數,肢體活動相當活躍。心臟結構尚不清晰。



因胎兒體位的關係,胎兒顱腦橫切面最容易獲得,而一系列的胎頭橫切面也是顯示顱內結構最重要的切面。將探頭置於胎頭一側,聲束平面垂直於腦中線,自顱頂向顱底橫向掃查可獲得一系列顱腦橫切面。在胎兒顱腦檢查時,最重要、最常用的橫切面有丘腦水平橫切面、側腦室水平橫切面和小腦橫切面。 


丘腦水平橫切面(雙頂徑與頭圍測量平面):


標準平面要求清楚顯示透明隔腔、兩側丘腦對稱及丘腦之間的裂隙樣第三腦室,同時,顱骨光環呈橢圓形,左右對稱。


在此平面內主要可見到以下重要結構:


腦中線 在此切面上腦中線居中,不連貫。


透明隔腔(CSP)在腦中線的前1/3處,呈長方形的暗區,即為透明隔腔(也就是臨床上所說的第五腦室)。CSP位於兩層透明隔之間,前部為胼胝體膝部,上方為胼胝體幹,後為穹窿柱與胼胝體的匯合點,下方為胼胝體嘴部和穹窿體部。分隔側腦室中央部的隔膜稱為透明隔,位於兩側透明隔之間的腔隙即為透明隔腔,正常時不超過10mm。

 


11~12周:此時胎頭的顱骨環回聲仍不強,脊柱可辨認,為平行的兩條串珠狀高回聲,顱內可見居中的大腦鐮,對稱的大腦半球,可見比例較大的雙側側腑室、側腦室內脈絡膜叢、丘腦、後顱窩;頭面耳廓開始顯現;約25%能辨認出四腔心結構,也能判斷心臟的位置;胎兒腹部生理性中腸疝縮小,此期開始逐漸消失;四肢的骨骼也可顯示、測量;此期腎臟發育完善,高分辨力的陰道探頭掃查可以顯示雙側腎臟和膀胱;外生殖器已由生殖結節發育成初陰,形成一小突起,但尚不能判斷性別。



胎兒骨骼有高對比度,是超聲最早能分辨的結構。骨骼和肌肉是由胚胎的中胚層分化產生,骨從胚胎早期由間充質向骨原基分化到發育完善為止,要歷時20年以上。骨的發生形式有兩種,即膜內成骨和軟骨內成骨。 


超聲不但能顯示胎兒骨骼的骨化部分,還可顯示軟骨部分。正常妊娠32周後在胎兒的骨骺軟骨內陸續出現了次級骨化中心,不同部位的次級骨化中心出現的孕周不同,據此可幫助評估胎兒的孕周和成熟度,如股骨遠端骨骺的次級骨化中心出現在孕32-33周;脛骨遠端骨骺的次級骨化中心出現在孕33-35周;肱骨遠端骨骺的次級骨化中心出現在孕36-40周。


超聲探頭在胎兒頸部橫切後向下平推,可掃查出在脊柱的兩側前方各有一近似「S」形的強回聲並向外後方展開,此為鎖骨聲像,在鎖骨外側擺動探頭可顯示出容易辨認的呈三角形的肩胛骨,以此為支點,再向胎兒腹側旋轉探頭,即可顯示出肱骨。


沿肱骨追蹤掃查即能顯示尺、橈骨。尺骨較長,上端粗大,下端細小,與小指相連。而橈骨則相反,上端細小,下端粗大,與大拇指相連。尺橈骨可顯示出交叉現象。


沿尺橈骨向下掃查,即可見胎兒手部,正常時胎手姿勢自然呈握拳狀,活動時,五指伸開,時可顯示手指數目及姿勢。


在胎兒膀胱兩側可辨認骼骨嵴。髂骨嵴外下側有一強回聲,以此當支點向胎兒腹側旋轉探頭即可顯示出股骨全長。也可以沿胎兒脊柱向下縱向掃查直到骶骨。此時常可顯示出一側股骨,再慢慢轉動探頭顯示股骨全長。股骨體後方有明確的聲影,聲束從股骨內側掃查時,可以顯示出股骨有些彎曲,一般無臨床意義,確認股骨後順著股骨向下再找到膝部,膝部下方即為脛骨與腓骨。脛內腓外,脛端的近端較腓骨的近端要粗大得多。兩根骨骼是平行的,不會出現交叉現象。


男性外生殖器較女胎的易顯示。男性外生殖器可顯示陰囊、睪丸、陰莖。注意不要將兩腿間的臍帶、手指、腹腔外的腸道(臍疝或腹裂所致)誤作為陰莖或陰囊。


孕18周後,陰囊和陰莖可清晰顯示。

孕22周後,大陰唇可清晰顯示。



胎兒外生殖器:




 


來源:即時超聲


相關焦點

  • 雙胎妊娠11-13周超聲診斷胎兒畸形
    單胎妊娠中,11-13周常規超聲診斷的胎兒畸形佔全部畸形的1/4,可分為三類:完全顯示,如無顱畸形和臍疝;顯示不全,如重大心臟畸形和脊柱裂;以及顯示困難,這種情況又可繼續細分為三類——孕中晚期才出現的胎兒畸形,如胎兒腫瘤;孕中晚期胎兒生理性改變促使胎兒畸形變得明顯,如胎兒頻繁吞咽使腸道梗阻顯現出來;隨妊娠進展而加重的胎兒畸形,如軟骨發育不全的短肢表現或肺主動脈狹窄。
  • 胎兒頭部超聲軟指標
    絕大部分有脈絡叢囊腫的18三體胎兒產前超聲可檢出其他結構異常,但亦有17%左右的18三體胎兒產前不能檢出任何結構異常,少數病例僅有脈絡叢囊腫而不伴有其他結構異常。大多數脈絡叢囊腫於中孕期超聲篩查發現,表現強回聲脈絡叢內的圓形或橢圓形無回聲結構,直徑≥3mm,囊壁薄邊緣光滑,整齊,可單側出現,亦可雙側對稱性存在,可單發,亦可多發,常在妊娠14~26周檢出,文獻報導,最早可於妊娠9周發現。
  • 胎兒超聲測量正常值
    卵黃囊是妊娠囊內超聲能發現的第一個解剖結構。實際上,胚胎學稱之為繼發卵黃囊,由於原發卵黃囊超聲不能檢出,因此超聲學者將這一結構簡單地稱為卵黃囊。正常妊娠時,卵黃囊呈球形,囊壁薄呈細線狀強回聲,中央為無回聲,透聲好,最大不超過5-6mm, 孕7周時,卵黃囊最大,平均內徑5mm。 10周以後,卵黃囊逐漸縮小,偶可呈不規則狀。
  • 胎兒染色體異常的超聲篩查
    (二)長骨長度以及與胎頭雙頂徑比值長骨短被認為是染色體異常的特徵之一,尤其是21-三體症候群,21-三體症候群胎兒有19%表現股骨短小,28%肱骨短小。一般股骨不會有明顯短小,但小於相應孕周的第5百分位數,其他生長指標在正常範圍。發現股骨短則21-三體症候群的風險是原來基礎的2.5倍。因而股骨和肱骨長度測量被作為孕中期篩查指標。
  • 明明白白做超聲28-9胎兒消化系統畸形:胎兒膽道異常
    妊娠約12周時,肝細胞開始分泌膽汁,13周時膽汁開始經膽管運輸到十二指腸。大約在第7~14周超聲可顯示膽囊,此時膽囊呈充滿液體的淚滴狀,大小不同,後來為小短棒狀。中晚期妊娠後,胎兒膽囊為無回聲結構,囊內積聚有膽汁,透聲好,壁較嬰幼兒厚,可能與膽囊充盈程度有關,位於臍靜脈肝內段的右側,肝的下緣,靠近腸袢。如果這一過程出現問題,膽囊將不發育,仍呈閉鎖狀。
  • 晚期妊娠的子宮破裂:超聲檢查存在的陷阱
    然而,對於臨床症狀不明顯或有手術禁忌症時通常會先進行超聲檢查評估。美國的 James 等學者在 2017 年 1 月 Ultrasound Quarterly 雜誌上報導了 1 例妊娠晚期發生子宮破裂並胎兒死亡的病例,提醒在超聲檢查時應注意可能存在的陷阱,避免誤診。孕婦 26 歲,G2P1,孕 38 周 5 天,因「發現無胎動 1 天」就診。
  • 指南:胎兒超聲心動圖的基本切面
    胎兒四維超聲檢查知識胎兒巨膀胱的診斷標準胎兒超聲標準切面詳解胎兒彩超軟指標:膽囊胎兒彩超軟指標:胃異常胎兒彩超軟指標:臍膨出胎兒彩超軟指標:檸檬頭胎兒彩超軟指標:唇顎裂法洛四聯症的超聲診斷胎兒宮內缺氧超聲評估胎兒半椎體畸形超聲表現
  • 流產的五種超聲表現
    臨床表現與超聲圖像在各類型均有不同的特點。臨床表現:少量陰道流血或輕微下腹痛,宮口未開,胎膜完整、胚胎存活,子宮大小與孕周相符,妊娠試驗陽性。此期可行安胎治療。二維聲像:宮內妊娠囊內見胚胎或胎兒,大小符合孕周,有胎心搏動,胚囊與子宮壁之間見雲霧狀暗區,為絨毛膜從宮壁剝離、局部積血,見圖1.當剝離範圍進行性增大時,胚胎停止發育,轉變為難免流產。
  • 胎兒鼻骨超聲檢查
    國人正常胎兒鼻骨發育情況的研究顯示, 正常胎兒鼻骨長度從孕 15 周的 3.5mm 增長到 23 周的 6.7mm,胎兒鼻骨長度隨孕周的增加而增長,呈線性關係。觀察時間:胎兒顏面部的形成主要在妊娠6~12周間。胎兒的鼻、唇、顎形成最晚,鼻、唇在11周能完全形成,顎到12周發育完全。
  • 脊椎異常的超聲檢查系列(1)正常脊椎超聲表現
    骶尾部脊柱在17-18周才骨化,故妊娠18周前骶尾部脊柱裂不易為超聲檢出;椎弓根骨化中心從第一頸椎開始,逐漸向尾部發;到9周,T2-L2的椎體,C1-L1的椎弓根存在骨化中心;      出生時每個椎骨由三個通過軟骨連接的骨骼部分組成。脊椎骨的半部通常在前3 - 5年內融合,從腰椎開始並開始前進。
  • 妊娠11-14周,產前超聲檢查這些要點需要了解!
    1 妊娠11-14周常規產前超聲檢查為指導妊娠管理提供了重要信息。2 在11-14周的產前超聲檢查中,大約能識別出40%到66%的胎兒異常。3 所有婦女應在妊娠11-14周時接受早期超聲檢查。4 妊娠11-14周時產前超聲檢查的益處包括確認胚胎/胎兒活性、確定胎齡、識別胎兒異常、評估非整倍體風險、識別多胎妊娠和評估子宮和附件。
  • 分析—胎兒鼻骨超聲檢查
    國人正常胎兒鼻骨發育情況的研究顯示, 正常胎兒鼻骨長度從孕 15 周的 3.5mm 增長到 23 周的 6.7mm,胎兒鼻骨長度隨孕周的增加而增長,呈線性關係。觀察時間:胎兒顏面部的形成主要在妊娠6~12周間。胎兒的鼻、唇、顎形成最晚,鼻、唇在11周能完全形成,顎到12周發育完全。
  • 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超聲表現
    各期的聲像圖表現如下:    1.增生早期:又稱為卵泡期。由於子宮內膜基底層的子宮腺上皮細胞分裂增生,破潰的創面逐漸修復,形成新的上皮層,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逐漸增厚達0.2cm左右,內膜呈高回聲線。    2.增生晚期:月經來潮後12—14天,子宮黏膜腺增多,腺體增大。上皮細胞柱下有糖原顆粒聚集,螺旋動脈增生,結締組織也增生,在線性高回聲周圍形成一低回聲窄帶。
  • 胎兒第一次超聲波檢查:Dating 妊娠的確定
    圖二、妊娠8周的胚胎,M型超聲顯示規律的胚胎心跳,表明胎兒存活,令人安心和激動。胚胎/胎兒心跳有無及其頻率:其中胎心率通常採用 M 型超聲檢測。一般不推薦直接用都卜勒模式檢測和聽胎心音。 5. 胚胎/胎兒的大小:一般用冠臀長 (CRL或頭臀長) 表示。
  • 胎兒顱腦超聲檢查方法、觀察內容與診斷思維分析方法
    神經系統是超聲最早用於產前診斷胎兒畸形的系統之一,隨著現代高解析度超聲儀器及陰道超聲在產前診斷中的應用,超聲可在胎兒神經系統發育早期對其進行觀察。但由於胎兒神經系統的胚胎發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其腦內結構也在不斷變化著,不同時期,腦內結構可有不同表現,加之腦內結構複雜,產前超聲對腦內所有結構都辨認出來是困難的,主要結構的顯示與辨認,在腦部畸形診斷中極有幫助。
  • 葡萄胎的超聲特點
    葡萄胎屬於良性妊娠滋養細胞疾病,是發生於孕卵的胎盤絨毛滋養細胞疾病,也稱水泡狀胎塊,因妊娠胎盤絨毛滋養細胞增生,終末絨毛水腫呈水泡狀
  • 非免疫性胎兒水腫患兒的臨床特點
    病例4產前超聲顯示小腦小於正常、胸腹腔積液、羊水過多,生後發現多發畸形和全身皮膚水腫,該病例孕母連續3次妊娠均有胎兒水腫表現,前2胎在妊娠30周左右引產,染色體及屍體解剖病理檢查均未發現異常,此患兒染色體核型及基因晶片結果均正常。見表2。
  • 超聲測量各器官的正常值
    9、   子宮臨床超聲探測成年婦女正常子宮參考值為:縱徑5.5~7.5cm,前後徑3.0~4.0cm,橫徑4.5~5.5cm。在正常情況下每天增長1mm,一周增長7mm。3.胚芽  正常在8周胚芽顯示率為100%。胚芽長度(頭臀長CRL)測量應顯示其最大長軸,卵黃囊及肢體不能混在內。CRL(cm)+6.5=孕周。12周以後測雙頂徑更準確。4.胎心  於妊娠6周末在胚芽內見節律的跳動,頻率為120~180/分,即原始心管搏動,妊娠7~8周可見胎心搏動。多譜勒7周可見彩色的原始心管。
  • 前置胎盤的超聲診斷
    臨床上將前置胎盤分為三種類型:中央性或完全性前置眙盤(胎盤覆蓋整個子宮頸內口)、部分性前置胎盤(胎盤覆蓋部分子宮頸內口)和邊緣性前置胎盤(胎盤邊緣達子宮頸內口)。臨床分類是在臨產宮頸口開張至3cm以上第一次陰道檢查時進行,但是大多數前置胎盤在進行超聲檢查時宮頸口尚未開張,因此不下部分性前置胎盤的超聲診斷。妊娠晚期胎盤附著於子宮下段或蓋在子宮頸內口,位置低幹胎兒先露部,稱為前置胎盤。
  • 胎兒及小兒蛛網膜囊腫
    A:26周妊娠時橫向超聲掃查獲得囊腫圖像,彩色都卜勒超聲檢查顯示囊腫中沒有流動。 B,28孕周產前核磁共振顯示囊腫(C)位於顳側窩(T2加權像[T2WI],橫向平面)。 C,出生後1個月的產後MRI證實囊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