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聞所在的商場2020年春節營業期間顯得格外冷清
文:趙建琳 朱耘
ID:BMR2004
這場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讓2020年的春節變得特殊,既是於聞(化名)在北京創業後的第一個春節,也是第一個冷清的春節。
她的飾品店租在北京西直門附近一家大型商場內,2020年春節前夕,她給每款產品都補了一次貨,推出了兩個新系列,還做了福袋和盲盒,準備用來做活動,期待新春佳節能生意興隆。於聞回憶說, 1月21日前幾天的生意也確實挺好,但從1月22日開始,商場裡的人就呈現「斷崖式下降」。
「之前店門口一天能過上千人,店裡能進六七十位顧客,後來門口也就過個上百人,店裡進了七八個顧客,對比很明顯。」於聞回憶。
1月22日那天后,於聞發現顧客都戴上了口罩,站得離店員們很遠,還覺得挺稀奇,「防範措施這麼嚴」,到後來,不戴口罩反而很奇怪。及至除夕,所有商家都開始被要求戴口罩,商場樓管負責巡查。隨著疫情病例數越來越多,於聞想要關店回家的念頭就越來越強烈。但在遞交閉店申請時,於聞被商場拒絕了,因為商場要繼續營業,要求每戶商家留一人值班。
從除夕到大年初四,商店裡的顧客都「門可羅雀」, 「與其一直營業出現更多交叉感染,還不如一開始就採取閉店的嚴控措施。」不過,讓於聞無法理解的是,即使申請到了自主閉店,店鋪的房租和物業也要正常繳納。
《商學院》記者注意到,2月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支持打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若干措施》,其中就提到,鼓勵大型商務樓宇、商場、市場運營方對中小微租戶適度減免疫情期間的租金,各區對採取減免租金措施的租賃企業可給予適度財政補貼。
於聞所在商場目前仍然正常營業,至2月10日止,營業時間為上午10點到下午6點。就疫情期間的防控措施和沒有閉店的緣由,記者撥打了商場當日值班主管電話,對方表示他不負責此事,且沒接到相關通知,需要去了解下情況。記者也聯繫了該商場所屬企業在北京的另外兩家店,其中一家表示會跟運營部表達採訪意圖並給記者回電,另外一家則未接聽電話,記者後續也並未收到商場回電。同時,商場所屬企業的中國總部也始終未接聽記者電話。
疫情期間,關店還是開下去?
於聞的團隊並不大,算上她在另一個城市商場的合伙人和獨立設計師也就10人,延期復工導致新品推出延遲,對於聞和南方的工廠來說都有損失,但主要的損失還是集中在房租。「疫情出現,沒人逛商場,店內流水損失肯定免不了,一個月至少少七八萬元,但這是沒辦法的事,再加上一個月四萬元房租,壓力很大。」
按照於聞的說法,做零售的損失都很大,她樓上有些鋪子的房租是每月十多萬元,甚至每月二十多萬元,對面賣服裝的鋪子一天租金就得上萬元。「通常來說,商戶付的房租除了跟樓層和面積有關外,還跟商場的人流量有關,現在因為疫情影響沒有顧客,商場就應該適當提出租金減免。如果這種狀態持續兩個月,很多中小企業租戶都會被拖垮,商場也得不償失。」
記者了解到,自疫情發生以來,北京君太太平洋百貨有限公司提出初一至初七商戶租金減半,北京薈聚中心2月2日暫停營業,萬達商管集團在1月24日-2月25日對商戶全免租金和物業費。於聞表示很多店長也在申請自主閉店,但得到的答覆都是讓等通知。
北京市天同律師事務所律師何海鋒告訴記者,按照通常的租約,商戶按承租時間支付租金,是否開門營業屬於商戶自主決策範圍,商場一般無權幹涉。如疫情期間,商戶想要閉店,但商場要求上午開門營業,由此給商戶造成的水電費、員工工資等本可以節約的支出,以及潛在的安全風險,商戶可以主張商場補償,補償部分可抵充租金。
與商場比起來,商鋪租戶往往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從進入商場開始,沉沒成本就產生了,這包括商場規定的考察期對應的時間成本,也包括裝修布置成本,只有在商場裡租得越久,邊際成本才會越低。「疫情會有結束的時候,還是要對未來有信心,而且現在北京市政府下發的文件裡也會給採取減免租金措施的租賃企業進行適度的財政補貼,我們應該一起渡過這個疫情,所以我也在想辦法向商場反映。」於聞說。
「從法律角度講,北京市政府的文件屬於行政指導,並非強制命令,商場可以執行,也可以不執行。但對商場而言,如果此時能減免租金,響應政府號召,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而且政府對減免租金的租賃企業還有財政補貼,既彌補了商場的損失,也穩定了租戶。」何海鋒建議商戶可以以政策文件作為與商場溝通的一個依據。
相比製造業,服務業更受傷?
在疫情折射出的群像中,於聞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在這場抗「疫」之戰中,誰都無法獨善其身。此前經濟學家宋清輝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就提到,據清暉智庫統計,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會從2019年第四季度的6%降至4.5%左右。但長期來看,對中國經濟影響整體有限,此次疫情的影響總體上弱於「SARS」的影響。
從2003「非典」那年的社會零售消費總額數據來看,當年1月為10.0%,到5月僅為4.3%,隨後在6月出現反彈。但2020年,疫情在春節前後爆發,無人出門逛街,物流公司也多數放假,加上一些大型物流公司主要為疫區提供物資運送,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的零售業,都頗受影響。
而在這些業態中,不容忽視的是像於聞這樣的小微企業,從目前全國多地的復工時間來看,大多延遲到2月10日。這會對中小企業造成怎樣的影響?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鵬向《商學院》記者分析了製造業與服務業兩種業態。
「中小微的製造業企業其現金流儲備基本上是一個季度,這個現金流主要來源於借款、產業鏈前後的擠壓,真正可供馬上支配的現金流恐怕只佔1/4到1/3。如果開工過晚,很多中小企業都會面臨現金流的枯竭。另外,中小企業一年毛利潤在15%左右,若開工延遲一個月,基本上一年的毛利潤就沒有了。如果這些中小型製造業企業無法做到上下遊必要的融通,他們的流動性安全就是值得擔憂的。」
但製造業除了現金流的壓力,其他衝擊也不算特別大,張鵬認為,很多企業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開工日期本身就放到了正月十五以後,加之現在製造業機械化程度高,用工量不算太大,如果現金流不出問題,企業可以緩解掉延期復工的壓力。
「服務業則很麻煩,它必須靠人來提供服務。人能不能流動,能不能返工是一個大問題,返工後,員工防護物資的保障能不能跟上也是一大問題。去年新增用工有80%來自於服務業,如果口罩供應滿足不了,就無法開店,消費者也不敢去,會給今年新增用工和存量用工的數量帶來較大影響。」張鵬告訴記者。
有困難就有對策,張鵬從多個角度談了談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針對疫情下較為艱難的中小企業可以採取的措施。從金融層面看,「如果在融資過程中可以結合產業鏈金融,銀行再給予一定程度上的生產經營類信用貸款,就能適當緩解中小企業在民間融資的壓力」;從稅收角度,政府可以考慮對企業一二月份的增值稅做進項留抵退稅返還,幫助中小企業穩定現金流,或將增值稅的申報由當月完成延到比如上半年完成;從穩崗角度講,可能會推出一系列比如臨時性降低社保費用或繳納基數、對失業保險金進行獎勵性返還、納入企業信用加分項等一系列政策。
不過,與全國其他地方相比,身處疫情中心的湖北暫時還未公布返工日期,那麼湖北籍員工會否面臨被辭退的情形?湖北的中小企業如何恢復生機?張鵬覺得,接下來國家相關部門可能會針對湖北等疫情「重災區」單獨施行一定政策,不會一補了之或簡單的減稅,而是通過結構性、體制性政策來解決。
記者看到,1月24日,人社部發通知要求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在其隔離治療期間或醫學觀察期間以及因政府實施隔離措施或採取其他緊急措施導致不能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職工,企業應當支付職工在此期間的工作報酬,並不得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四十一條與職工解除勞動合同。
另外,還提到企業因受疫情影響導致生產經營困難的,可以通過與職工協商一致採取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等方式穩定工作崗位,儘量不裁員或者少裁員。符合條件的企業,可按規定享受穩崗補貼。
「湖北籍員工處在抗疫第一線,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隨著疫情慢慢過去,我估計國家對湖北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市政交通基礎設施、行業區域政策優惠等三大類投資會比較大,儘快恢復武漢作為中心城市、金融中心、產業中心、科技中心的地位。」張鵬分析。
於聞知道,生命安全始終是第一位,錢可以再賺,最重要的是,做生意要有好的心態,能接受虧錢,她也正在鍛鍊自己這一點,「你沒辦法改變環境,那就去接受和適應,或者做好預測和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