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製造業面臨的生存困境,近些年來一直備受關注,在各類成本上漲和國內外行情均不穩定的情況下,竟然有不少中小企業主表示,把廠房出租的租金都比辛苦一年掙得多!
廣東一位經營多年的紡織企業老闆在痛下決心後,將自己辛苦打拼來的廠房出租。無奈之舉的背後,這位老闆向筆者這樣傾訴:
「我幹紡織已經20多年了,一開始是作坊式加工,後來買地蓋了自己的廠房,雖然算不上龍頭企業,但在我們這裡還算小有名氣。
近幾年雖然規模越來越大,但利潤卻越來越低,去年將近1個億的銷售額,毛利潤僅有600多萬,再加上稅費、銷售、物流、管理、銀行利息等各類費用,到手也就40多萬。」
「這還是在各方面都比較順利的前提下,如果資金回籠不到位,單憑銀行利息就能讓我一年白幹。我也想明白了,其他行業咱也不了解,只能把機器賣了,廠房租出去,一年也有100多萬的純收入。」
近年來,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實體企業,一直面臨著經營的困境,不少企業表示將廠房出租的租金都比辛苦一年掙得多!
面對這種奇怪的現象,我們不禁感嘆國內製造業的窘境,同時也在心裡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中國製造業究竟怎麼了?
國內製造業面臨的「窘境」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大量中小企業蓬勃興起,其中絕大部分是從小作坊、來料加工等模式成長起來的製造業企業。
但曾經紅極一時,在全球都佔據極高地位的中國製造業面臨難以想像的困難境地。產能過剩是中國製造業面臨的一個重大現實,據統計,國內製造業包含的24個行業中有21個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其中,紡織、服裝、鋼鐵是產能過剩的「大戶」。
與此同時,勞動力、土地等成本上漲壓力增大。最近十年,製造業平均工資年均上漲達到了14%,明顯高於平均工資的漲幅。國內製造業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大都處於產業價值鏈的低端,本來就不高的生產利潤被一壓再壓。
國內製造業企業大部分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各省份,主要從事產品的加工、製造與組裝。近幾年,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逐年增長,隨著原料、土地、環保等成本的上升,儘管合作外商利潤率只增不減,但國內企業的利潤變得「微乎其微」。
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物流運輸、終端零售等產業鏈條裡能夠創造出更多利潤的環節幾乎都不是國內企業所能控制的,國內製造業更多扮演了一個「打工人」的角色。
改革開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通過採用市場換取技術的方式,曾經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和技術,以此來實現了國內製造業的快速發展。
儘管國內的經濟社區發展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此同時,國內的市場被跨國公司搶佔了制高點,大量的利潤被外商拿走,高端製造業的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國外生產企業的手中。出口競爭力比較強的服裝、鞋類、玩具、家電等產品大都附加值較低,個別高新技術產品也主要是來料加工和產品組裝。
就比如華為作為國內高新技術企業的優秀代表,儘管已經掌握的部分高端前沿技術,但一旦核心的晶片產品被斷供,高端手機產業也將無法生產。究其本源還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據統計,國內中小企業數量佔到全國企業總數的98%,創造了60%的 GDP和50%的稅收,而且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都出自中小企業,可以說中小企業是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面對成本增加、利潤微薄的困局,迫切需要升級改造的中小微企業又面臨融資難題,由於信用等級低、抗風險能力弱,銀行機構並不願意貸款給中小企業,民間借貸的利率又過高,讓融資難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又一難題。
大而不強的「中國製造」
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寬鬆的政策環境,廉價卻又高效的勞動力,曾經是西方企業爭相遷入的地方。但一篇題為《為何中國無法擁有下一代製造業》的文章,卻非常赤裸客觀地展示了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困境。
這個曾經依靠成本競爭力在短時間內崛起的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卻又不得不經歷由產業中心轉向高價值製造業的變化。一個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大國,就如同一個一身腱子肉但卻沒有思想的人一樣,儘管「金玉其外」,但仍是「敗絮其中」。
雖然說的有點誇張,但說到底,誰掌握了製造業的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國際話語權,無論是國際交鋒還是國際合作,都能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
《2018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曾經非常詳細的公布了美、德、日、英、法、韓、印、巴和中國共9個國家的製造業綜合及不同領域指數測評的結果。
排在一流陣營,當之無愧是目前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美國。排在第二梯隊的是高端製造領域強國——日本、德國,儘管他們無法與美國比肩,但其在部分製造業領域處於領先位置,製造的也大多是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產品。
排在最後的是製造業領域的新興國家——中國、印度、巴西等。現如今,中國從製造業產值上來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但「大而不強」也是我國製造業目前所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有人曾經說「中國製造」是「中國組裝」,相比於上世紀70年代的「德國製造」和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製造」,我們口中的「中國製造」卻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概念。
經過二戰之後,德國、日本等傳統工業強國迅猛發展,在全球諸多製造業領域掌握了核心技術,也通過國內相配套的製造業企業,迅速搶佔了全球市場,可以說從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是他們自己的,而「中國製造」其中很多產品不過是利用我們的廉價勞動力進行了組裝。
有個不算恰當比喻,就好比我們是依靠人家的核心技術的梯子爬上了城牆,而且梯子始終抓在人家手中,隨時可以把梯子拿走,一旦梯子被撤走,不僅無法登上城牆,而且會被重重摔在地上。
一位名牌大學的機械系高材生曾經「口無遮攔」地形容一家大型製造業企業:「在他們的工廠裡,除了廠房,沒有一樣工具是中國製造!」
打破「魔咒」的金鑰匙
通過以上多角度分析,我們深刻認識到中國製造業最大的困境就是缺乏核心技術,然而要想取得核心技術,我認為最為首要的就是要解決人才問題。
從建國之初,我國就一直把教育工作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近二十年來,國內的高等教育總體質量和數量均取得不錯成績,但從高校畢業生數量來看,就從1998年的82.9萬增長到2019年的834萬。
大量的工科畢業生進入製造業領域,為國內大量製造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人才支撐,但掌握核心技術需要的「高精尖」人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端技術人才的匱乏,可能是中國推進先進位造業發展的軟肋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與高端製造業相關的六大行業中,高端人才數量為248萬,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機械自動化、信息技術等領域,國防領域、運輸設備、新材料等行業領域的的人才平均從業年限較高,對專業要求和實踐要求也相對較高。
為此,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過度追求物質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製造業科研領域對於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做手機APP的年薪百萬,做主播帶貨的收入上千萬,而扎紮實實在一線搞研發、搞技術的高端人才卻只能賺「死工資」,僅僅夠養家餬口。
與此同時,想要實現中國這一全球最大規模製造業的整體升級,除了大量的技術型高端人才之外,我們還需要更多的隱形冠軍,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瞪羚企業」。
所謂隱形冠軍或是「瞪羚企業」,說白了就是就是在大行業領域下的某一個分支領域具有領先位置且技術獨一無二的中小企業。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向有些西方國家學習,比如德國目前擁有許多的老字號企業,他們已經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儘管規模依然不大,但他們通過國家的幫助扶持,在自己的領域精心鑽研,通過最優質的產品來有效應對國際化的殘酷競爭。
結語
當我們因為抖音等時尚軟體佔據全球市場較大份額而暗自慶幸的時候,我們卻沒有深刻反思華為因為某個美麗國家的技術壟斷而被迫賣掉了「榮耀」。
在市場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當下社會,當有些人為了賺取網絡流量、為了自己那點利益幾乎可以不顧道德甚至法律的約束的時候,那份執著堅韌的工匠精神就變得更加難能可貴。
中國其實不缺人才,只是多元化的發展環境,尤其是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讓這個社會的價值導向有了一些偏頗。
但虛擬經濟再繁榮,他也只能是實體經濟的一個延伸,一個工具,沒有大量的5G網絡基站覆蓋,再多的網紅又有多少人能夠知道呢。也不能因為網絡繁榮帶來的「真金白銀」,就導致更多的人去追逐風口浪尖上,也不應該本末倒置,不應該「為了炫耀鋤頭而忘了種地」。
不要忘記發展具有核心技術的「中國製造」才是實現民族富強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