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對《中國製造2025》的解讀,不難看出,我們國家對自己製造業的現狀是有充分認識的,目前我國還只是製造業大國,其中聚焦的十大重點領域中,海洋裝備,先進軌道,電力裝備等領域目前發展較快,已經逐步領先;航天裝備,新能源汽車,農機裝備等目前進入與發達國家美國德國日本競爭狀態;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跟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很多是制度性、體系性的差距。
我們國家的目標是要在2025躋身製造業強國之列,到2035發展成為製造業強國中位,到2045發展成為製造業世界強國,透過這四十多年的發展目標的設立,我們不難看出官方所傳達的態度是謹慎客觀,不卑不亢的。這也頓時讓國民放心,在內外交困的過渡期,過分樂觀是非常危險的。國民也該理性看待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還是不要盲目自信。
當然我們既不能像很多國人那樣,只願意承認瑞典瑞士那種小國小而精的強,卻永遠不願意承認中國這種大而全的強。我們也不能認為自己的製造業各方面都已經遠超發達國家了,這是夜郎自大。我們既不抱持卑微的固執,也不懷揣盲目的自信,這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說強,與美國不能比;說差,人家美國也不承認呀,真的很差,美國也就不會打擊我們的高科技企業了,所以,不用妄自菲薄,但也遠未到趾高氣揚的地步。
美國製造業整體水平依舊遙遙領先。即使在現在,在製藥、化工、軍工、航空航天、電子晶片、汽車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領域依然是碾壓式的存在。中國的製藥、化工差在積累,軍工和航空航天的差距有相當一部分是重疊的,晶片是近年來重點攻堅的領域,汽車是意圖通過新能源彎道超車的領域。
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當下中國的工具機行業大部分是靠國家補貼勉強度日的,普通工具機產能嚴重過剩,高檔數控工具機產品寥寥無幾。在機器人領域,我們也主要是政策扶持而幾乎無資金投入等,這些現實困難都需要我們去面對,去解決。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但隨著製造業的不斷發展,我們逐漸看到了希望,起碼是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我們是不斷進步的。
中國製造業發展之路才剛剛起步,中國製造業既不是弱不禁風不堪一擊的落後狀態,也遠未達到已經革命成功藐視先進國家的程度。中國市場巨大,這樣的大市場一定會通過長期博弈中誕生更多的世界級企業,在全球製造業更多領域登頂成功。
分享點亮生活,歡迎加關注,感謝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