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控制的意見》。到2020年底,全國餐飲業應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吸管。
在禁令的最後期限不到半年之前,餐飲業準備好了嗎?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是否會對餐飲公司的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最後禁止使用塑料吸管
餐飲公司「裝扮」
6月30日,麥當勞中國宣布,從現在開始,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近1000家餐廳將率先停止使用塑料吸管,同時對杯蓋的設計進行微調。
在麥當勞一家餐廳,記者發現杯子的蓋子上有一個飲水嘴,只要打開小蓋子,就可以直接喝水,而過去則不再使用塑料吸管。
麥當勞中國表示,到2020年,相關的塑料減量措施將覆蓋中國大陸。據了解,目前中國大陸有3500多家麥當勞餐廳,平均每年使用塑料吸管約400噸。
麥當勞(中國)副總裁張帆:目前,麥當勞在中國的所有包裝中約有80%是用紙製成的,而塑料僅用了20%。
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星巴克(Starbucks)在2018年宣布,今年將在全球範圍內停止使用塑料吸管。以前,星巴克在中國平均每年使用塑料吸管約200噸。
星巴克中國副總裁朱磊:去年年底,中國有4,000多家商店都禁止使用塑料吸管。
記者發現,在外賣平臺上,許多飯店增加了「不使用塑料吸管」和「用紙吸管代替塑料吸管」的選擇,以鼓勵消費者減少使用塑料吸管。
Xicha Media公共關係高級總監霍巍:默認情況下,北京的所有外賣店都用紙吸管運送,並將在全國其他城市中實施。截至今年6月,我們在全國範圍內減少了超過1100萬個塑料吸管的使用。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塑料產品累計產量為8184萬噸,其中塑料吸管近3萬噸,約460億,人均使用量超過30種。行業專家表示,塑料吸管的使用僅佔幾分鐘,但降解時間可能長達500年。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劉建國教授:塑料吸管很難回收。我們從塑料吸管開始實施禁令。它相對容易啟動,並且向消費者和居民發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即我們要減少塑料。產品的依賴性有助於促進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的形成。
紙吸管代替塑料吸管
成本和用戶體驗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今年9月1日起,中國將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環境汙染防治法》。違反國家有關禁止或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及其他一次性塑料製品的規定的,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在強制性政策法規和領先公司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了塑料限制行動,那麼消費者感覺如何?
在採訪中,大多數消費者表示了對塑料吸管禁令的理解和支持,但是一些消費者在停藥後仍然表示不便。考慮到消費習慣,特別是對於嚴重依賴於吸管使用的奶茶店和飲料店,尋找能夠替代塑料吸管並指導消費者使用的產品已成為當務之急。
記者發現,有些商店在塑料吸管的外包裝上印有「減少使用吸管,更加環保」的標誌,同時將紙吸管和塑料吸管放在服務臺上,以引導消費者用。
但是,對於客戶而言,使用塑料吸管和紙吸管的體驗仍然存在差異。一家商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只有1/3的顧客選擇使用環保紙吸管。
對於企業而言,如何在提高客戶體驗的同時控制成本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據了解,塑料吸管的平均成本約為0.03元,紙吸管的平均成本約為0.1元,相差3倍以上。紙吸管不僅更昂貴,而且用戶體驗也需要優化。
但是,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也表示,隨著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突破與創新,塑料吸管的環保並不困難。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您可以使用可生物降解的塑料代替紙或竹子,包括小麥,一些植物秸稈,玻璃,金屬和其他可回收產品,來代替它,根據各種消費場景,進行選擇替代產品。
可降解秸稈的成本高,並且生產困難。大多數小公司仍在觀望
我們看到一些飲料生產公司也在尋找保護環境的方法,那麼吸管公司的現狀如何?他們如何回應「塑料限制令」?
浙江省義烏市雙通吸管是世界領先的吸管制造公司。與大多數同行一樣,該公司自1994年成立以來已經生產傳統的塑料吸管已有很長時間了。利潤微薄但周轉迅速是幾乎所有吸管制造公司都採用的策略。為了獲利,有必要降低價格並增加發貨量。這種模式使企業難以成長。在2005年,他們開發並生產了聚乳酸可降解秸稈。
如今,可降解吸管已佔公司業務的60%以上,其材料包括聚乳酸,紙張和不鏽鋼。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普通吸管的成本約為1美分,紙和聚乳酸吸管的成本通常為3至4美分,可重複使用的吸管(如不鏽鋼和玻璃)的成本較高,為2至4美分。 4美分。不相等。除了較高的成本外,聚乳酸產品的保存期限通常不超過12個月,並且一旦儲存時間過長,產品就會降解。因此,製造商必須及早出售以避免長期積壓的庫存。
因此,許多企業在改造過程中經常選擇紙吸管。造紙企業和秸稈企業合資組建的安吉企業。記者了解到,紙吸管的生產過程並不簡單。
以卷管連接為例,每個紙吸管需要用三層紙進行卷制。由於每個客戶的需求都不同,並且紙張規格也不同,因此每次都需要調試機器。即使可以成功完成生產,乾燥也是令人頭疼的問題,許多經驗不足的公司都對此感到頭痛。正是由於資金成本,技術等原因,許多中小企業沒有承擔轉型的風險。
義烏市雙通日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二橋:現在中國一些大型企業正在進行生物降解,一些小型企業仍然持觀望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