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喜歡吃麵食,尤其是喜歡吃拌麵,俗稱「拉條子」,喜歡到了幾天吃不上心裡就覺得摳得慌,似乎少了點什麼。沙灣人對於拌麵更是喜愛有加,還在廚藝上將拌麵的家常味道和配菜發揮到了極致,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味型與氣質,為大盤美食文化的繁榮發展錦上添花。這便是繼標籤式的名吃沙灣大盤雞創立之後,又一地方風味美食——豪華拌麵。
豪華拌麵與家常的普通過油肉拌麵在和面上沒有什麼兩樣,都是以筋道的麵粉為原料,配以適量的鹽和水,有講究的人,還要在面裡加入少許的蛋清,而且有著一套嚴格的工序,功夫主要在於和面、揉面和醒面上。待面醒好後,沾點清油搓成長條狀的面臍子,既不擀也不壓,而是一根一根的平放在面板上,或者一層一層的盤在面盆裡,再用保鮮膜蓋好,以防止皴裂。同樣是拉條子面做出來的麵食,吃法卻大相逕庭,廚子會根據人們的喜好,變幻出不同的花色來,信手拈起幾根面臍子,撐長拉成一把子又細又長的圓條條子,叫拉條子;揪成短截截子,叫二節子;切成丁丁子,叫丁丁面;壓成了扁平的寬條條子,叫褲帶面;如果把寬條條子揪成為一片一片的,就叫揪片子。在過去無數的歲月中,這些長短不一與形狀各異的麵食,在沙灣人家的鍋裡上下翻滾,像浪裏白條,千絲萬縷,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美好家園建設者們。
豪華拌麵的追根溯源,應該是在跨入新千年時的世紀之交,一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了餐桌上美味的廚師們,有了大盤雞的經驗啟示,不拘一格,打破常規,在家常拌麵傳統做法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鑑了各民族的飲食特色,取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不斷從經營理念上求突破,在配菜和烹飪水平上下功夫,致使豪華拌麵這一道美食橫空出世。
沙灣人平時招待客人,不管是人多與人少,也無論是在家中,還是下館子,想要實惠和體面,豪華拌麵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吃豪華拌麵時,可根據客人的多少配菜,來了幾個人,就炒幾個菜,每一個菜都不重樣,色香味俱全,照顧到了方方面面的喜好,既滿足了口腹之慾,也解決了心理需求,這種好看又好吃的飯食非常受歡迎,漸漸地就由大眾小吃變成為特色大餐,又做為一道的重要食譜,從小飯館的餐桌上堂而皇之地登入了各種星級賓館的宴會上,並由此流傳開來,傳遍天山南北,走出了新疆,走向了世界。
豪華拌麵的名稱由來頗有說法。改革開放以後,城裡人的生活慢慢寬裕富足了,開始追求時尚和奢侈,房屋裝修講究起了華麗和闊氣,於是,就有了「豪華裝修」一說。有人顧名思義,將剛剛興起來的這種以面為主,以菜為輔,面菜合一的麵食稱為豪華拌麵,因為昔日的拌麵只有一盤面一種菜,如今卻是一盤面多種菜,菜餚種類全、檔次高、夠品位。經過重新加工和改進後的拌麵,內容與形式煥然一新,用「豪華」一詞,又形象又貼切,一經說出便定型成名,得到了沙灣人的普遍認同,並一路叫響,經久不衰。豪華拌麵與家常拌麵的區別在於配菜上,最顯著的特點是將牛羊肉與市場上能夠買到的各種時令蔬菜進行搭配,經過精心烹飪炒制之後,以華麗和大氣的姿態粉面登場,口感獨特,既有原生態的質樸,又有的舌尖上的鮮美,喜歡什麼滋味就有什麼滋味。一般說來,豪華拌麵的配菜主要有:蒜苔炒肉、過油肉炒青椒、紅辣皮子炒韭菜、酸菜炒肉、爆炒肚片、紅椒炒肚絲、毛芹菜炒肉、阿魏菇炒肉、素三樣(茄子辣子西紅柿)、豆角炒肉、酸辣土豆絲、西紅柿炒雞蛋……
一道一道葷素搭配的菜餚,仿佛是一件一件藝術品,色澤醇鮮透亮,味道濃烈襲人,凝聚了沙灣美食的精髓,令人唾涎三尺、嘆為觀止。
豪華拌麵一般都是菜先上面後上。菜都上齊了,想喝酒的人,可以小酌幾杯,滿桌子都是可口的下酒菜;不願喝酒,想要吃飯的人,一盤盤細長細長的拉條子很快端了上來,既筋道又滑爽,柔韌性特別好,比其他的面都有嚼頭。熱面撈出用涼開水過濾後盛入盤子的叫涼麵;出鍋直接裝到盤子的叫然窩子,喜好哪一種任憑你挑選。吃的時候,再放點油潑蒜、油潑辣子,滴點香醋,挖一、兩勺肉丁滾豆豉和鹹韭菜,還有開水焯過切成了丁丁子的小白菜、毛芹菜和新鮮韭菜等等,各種炒菜一樣不少的都拌上一點,最好能帶點菜湯湯子,一盤子拌麵到了此時,菜就佔了一多半,拉麵、炒菜、湯汁混在了一起,有人還要來了幾瓣生蒜。接下來,大家就都忙乎開了,一邊用筷子攪拌,一邊禁不住狼吞虎咽地大吃起來,頓時,整個餐桌不會再有其他的響聲,只有一片吸溜吸溜的咀嚼和吞咽聲誇張地在空氣裡迴旋。面吃完了後,再來一碗麵湯,喝下麵湯,原湯化原食,會有一種淋漓至盡的暢快,這種美味帶來的自然是無一例外的滿足感,仿佛整個人被熨帖得渾身舒服,每一根神經都得到了放鬆和休息。先吃麵,後喝湯,早已成為沙灣人約定俗成的飲食規矩。
沙灣人偏愛吃拌麵,嘴巴都特別地刁,在追求口感上幾乎個個都是美食家,對拌麵的各種配菜有著幾近刻苛的要求,長期形成的飲食習慣,喜歡利用現有的食材,經常在品種花樣上進行翻新變幻,從不斷地嘗試中尋求轉化,以便獲得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風味美食,這為豪華拌麵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靈感,所以,在吃的法則裡,舌品天下,胃知鄉愁,風味始終高於一切。
金溝河鎮烏伊公路兩邊的飯館最早做起了豪華拌麵,與城西上海灘的大盤雞一條街遙相呼應,當時的館子一家挨著一家,沿途兩邊一字排開有好幾公裡路長,每天的食客,車水馬龍、絡繹不絕。東邊吃豪華拌麵,西邊吃大盤雞的陣勢前所未有,場景十分壯觀,一下吃火了整個縣城,只要行走在烏伊公路上,就會有一股股香氣遠遠的飄了過來。如果要把大盤雞比作大家閨秀的話,那麼,豪華拌麵就是小家碧玉,二者都是秀色可餐的精品,於是乎,便開始有了「吃在沙灣」與「美食之都」的讚譽。
新疆地處西北邊陲,全國各省份各民族的人都有,雖然分別來自於五湖四海、地北天南,飲食的習慣也都風味各異、眾口不一,但菜品豐富、葷素搭配、濃淡相宜的豪華拌麵,做到兼收並蓄,能夠老少皆宜,適合於各種人的胃口,現在已成為老百姓居家過日子的日常主食之一。
近些年來,大多沙灣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出差到了內地,魂牽夢繫的不是別的,而是豪華拌麵的味道。這味道往往是才下舌頭,卻仍然留在心頭。有時,身在異鄉的大都市,為了找家新疆飯館,吃上一頓豪華拌麵,不惜花大價錢打的坐幾個小時的車。返回了烏魯木齊,第一件要緊的事情不是急著回家,而是幾個人先找個正宗的館子,美美吃一頓豪華拌麵。這是入鄉隨俗的飲食習俗,更是揮之不去的思鄉情懷。作為大盤美食文化中又一支奇葩的豪華拌麵,是時代的產物,不僅向世人展示了魅力沙灣的地域風情,而且體現了勤勞樸實沙灣人繼承傳統、勇於創新的進取精神,以及那種熱情、包容和務實的博大胸懷。
作者詹曉明,原名詹曉鳴,出生於1957年4月,現已退休。退休前在新疆沙灣縣文化體育廣播影視局擔任總編,長期從事新聞媒體工作,文學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青澀蘋果》,短篇合集《「風水」這邊獨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