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闖蕩,我們身上的烙印都是溫嶺;而在溫嶺,我們的來源大多與村莊有關。村莊裡,往往埋藏著我們最為厚重的記憶,凝結著最為濃鬱的情緒。在浙江台州,溫嶺有一種特色美食,叫做「綠豆面」,風味獨特。綠豆面俗稱豆面,實際上,它並非用綠豆來做原料,而是由番薯粉壓制而成的。因為山裡的番薯長勢好,澱粉多,於是,番薯粉也被叫山粉。綠豆面,是溫嶺特色美食中的一絕,絕的不僅是它的美味,還有它的名字。於多數未見其出身的人來說,綠豆面就自然是綠豆做的,但事實上這和綠豆並無血緣關係。
綠豆面可以手工製作,也可以機械加工。這兩者存在的區別就是機器做出來的綠豆面綿軟無力,而手工做出來的綠豆面勁道十足。手工製作綠豆面是一項苦營生,每年立冬過後到過年前的這一段時間是做綠豆面的最佳時間。綠豆面的原材料也很簡單,只需要水和番薯粉即可。為了保證綠豆面的純正口感,製作原材料中一般不能摻雜其他麵粉。但是,由於番薯粉的製作比較繁瑣,市場上也因此常有人在其中摻雜其他麵粉來充數,使得有些綠豆面製作出來難以保證較好口感。
記得小時候,農村人挖了番薯,挑一段豔陽長久的時日,成堆的倒在山溪或水桶裡,衝刷乾淨。然後把番薯磨成粉糊狀,這個磨出來的半成品都是裝在木桶裡,然後轉放一個大桶(直徑和高一般都在一米以上),架上木架,鋪三到四層的乾淨白紗布,把磨來的番薯粉糊包在紗布裡,一遍又一遍的衝洗,直到把澱粉從這個粉糊裡基本上衝出為止(剛開始衝出的是乳白色濃漿,直到最後衝出來是清水)。這個過程往往要一兩天。這一大桶的粉漿,會靜置一到兩天,直到澱粉沉澱到木桶底部,然後把上半部分的水倒掉。在太陽下曬上一天,讓番薯粉再瀝乾些。空曠的道地上擺起長架,一個個團箕聯排放好,桶裡的番薯粉被切成小豆腐塊,放在團箕裡暴曬,如果太陽好,也得曬上四五天,最後豆腐塊被敲碎成粉末,再曬好幾天。番薯粉好壞直接關係到綠豆面的口感味道,如果番薯粉遭雨淋,曬的程度不夠,就會色澤暗淡,對口感也有影響。
一般人家炒綠豆面,都要先將綠豆面在熱水裡泡個五六分鐘。但是,海邊山區的石塘人,他們的綠豆面是幹炒的,即先將料頭炒熟然後加一點水進去,再把幹的綠豆面直接放下去炒。這樣炒出來的綠豆面不易結塊,軟嫩有韌勁,香氣襲人,口感甚好。因為原料,調料,特殊的製作工藝的限制,只有在石塘箬山一帶才能吃到一碗地道的豆面。首先將綠豆面煮熟瀝乾,浸泡在冷水裡一刻鐘左右,同時準備豬肉片、包心菜、香菇、蘑菇、芹菜、蝦幹、鹹帶魚段等備用;再在熱的大鐵鍋裡面放油,七八分熱後放入肉片爆炒;肉片炒熟後依次放入蝦幹、蘑菇、香菇、芹菜,稍後放鹽、料酒,炒一分鐘左右;隨後放入綠豆面,加點醬油開始炒,用上十二分的力道,炒至水幹。等到面兒鬆軟發亮,一盆色香味俱全的炒綠豆面就出爐了。
溫嶺人喜歡吃炒綠豆面,不僅僅因其味美,更多或許在於面裡深藏著的某種特別的思念!剛開始吃綠豆面時,你會被其香味吸引,放入口中,嚼勁適當卻又鬆軟,混雜著各類海鮮的油香味瞬間徵服你挑剔的味蕾。炒綠豆面,越是大鍋炒的越是噴香美味。趕上有紅白喜事的日子,石塘人家的炒綠豆面最是暢銷。小夥伴們,台州溫嶺有一種特色美食,叫「綠豆面」,風味獨特,你吃過嗎?
延伸 · 推薦
在浙江台州,臨海小芝細米麵,細如髮絲,口感柔軟,你吃過嗎?
在浙江台州,溫嶺特色小吃「敲魚面」,你吃過嗎?
浙江東陽土特產「索麵」味道鮮美,口感好,你吃過嗎?
在浙江金華,東陽粉幹韌性好,有嚼勁,你吃過嗎?
在浙江衢州,江山米糕,香甜脆口,你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