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意義是什麼?
在很多人眼中,高考是一件絕對的唯結果論的事,「莫問收穫,但問勤耕」不是捨本逐末嗎?實際上,梁啓超採用曾國藩的這句話,是要教育孩子潛心時下,不能一心只想著收穫,勤耕好自己的一片天地,必然會出現好的結果。
在今年高考過後,我們研究了學霸們的成長曆程,發覺了某些關聯性。這些孩子的家庭,常見都有一些相同的行為,而這也許是他們在讀書階段中成為學霸的關鍵因素。
在今年高考的四十六位高考狀元中,包含往年的高考狀元裡,都有許多這樣的共性。
1、家長從小正確引導,閱讀能力儘早塑造越好
重慶高考理科狀元謝欣穎,考出了726分的高分數,錄取北京大學。
談起孩子是怎麼培養的,謝爸爸笑答,並沒有塑造過,都靠孩子主動,也沒上補習班。
真的什麼都沒做嗎?
那主要是因為他們從謝欣穎小的時候就著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習慣塑造好了,之後就愈來愈簡單。
為了能塑造女兒的閱讀興趣,一歲多時,家裡就訂了許多幼兒畫報、兒童繪本。
「小的時候她看不懂,我們就給她講,她主要是看圖。漸漸地的,她自己看完圖也能把故事完整的講出來了。」
湖南高考理科狀元杜青雲,平日最喜歡的就是博覽群書,愛看的是《史記》、《資治通鑑》這樣的書。
閱讀能力的培養,越早越好,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家長的引導,讓孩子重視課堂效率
謝欣穎從未上過輔導班,她覺得,真正的學習在課堂,所以在課堂更高效率的學習。
怎麼在課堂高效率的學習呢?
那便是提早預學,預學時把重點難點列出來,解答課後題並找到疑惑點,並在課堂上帶著問題聽課。
這種能力,從小學時期時就一定要奠定基礎。
河南省的雙胞胎學霸陳定一陳弘一兄弟二人,自小就跟著父親,充分利用年級更替的時間,提早預學完下學期全部課程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的一二年級尤其重要,此時需要父母參與進來,進行輔導與陪伴。
很多孩子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在課堂上聽到不懂的地方,容易卡殼,導致思路打斷,無法跟上老師的節奏,課後的學習和寫作業也會受影響。
如果父母採取的只是讓孩子認真聽課,但卻沒有實際的作法,孩子不知道怎麼做,往往執行起來有困難,唯有父母一開始就給予明確的指導,幫助孩子養成習慣,才能讓孩子在高效率中吃到甜頭,也更願意聽父母的意見。
這是一種正向的循環。
3、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父母是關鍵
被稱為史上最勵志的高考狀元鄭恩柏,從全班倒數第一,到2015年高考時以760分拿下浙江理科狀元,被北大錄取,一時傳為佳話。
回憶起在學習方面的感悟時,他說道,
「真正讓我受益而改變的是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考力,這些都是後天培養的。」
這得益於他的父母在這方面對他的培養。鄭恩柏的父母,並沒有因為孩子一時的成績不理解而放棄努力,而是堅持陪伴孩子成長。
4、言傳身教很重要,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高度
沒有誰永遠保持狀態滿滿,學習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時,父母的協助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安徽狀元董吉洋說,自己也有厭學不想看書的時候,此時爸媽不會說什麼,而是把電視關掉,坐下來一起看書,看到他們看書,自己也就不好意思不用功了。
被譽為「神仙女兒」的武亦姝,她的爸爸也會在每天下午4點半後,就關掉手機,專心的陪孩子學習。
從這些狀元學霸的身上,我們都能看到一些共性:
父母重視孩子習慣的培養,特別是在幼兒和小學階段,最好的培養習慣的時間是在3-12歲之間。
而3-6歲培養的更多是生活習慣、為人品性,6-12歲之前培養的是學習的習慣、專注、邏輯能力和時間規劃能力。
所以,父母的格局、眼光與陪伴,是小學階段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
而小學6年,又是一個孩子成長變化劇烈的階段,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
「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如果我們總是用講道理、批評和打擊的方式來教育,會很快發現教育的效果越來越差,我們也會教育得越來越吃力。
培養出5個博士1個碩士的「博士老爹」蔡笑晚也說:孩子的智力相差無幾,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才是讓孩子成材的第一步,而關鍵就在於小學階段。
那麼,希望孩子從小就培養出好習慣,孩子自律、專注又獨立的家長,就有必要去了解小學這6年中,都要怎麼樣來培養孩子。
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閱讀相關書籍來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輸入。
這本《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針對孩子小學六年,為家長提供精準的家教指南,細緻地規劃孩子的每一年,讓孩子少走彎路,穩紮穩打。
一年級:做好幼小銜接,幫助孩子適應新學校新環境,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二年級:重點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對學習充滿興趣。
三年級:幫助孩子靈活掌握知識,避免出現三年級「滑坡」現象。
四年級: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應對學習難度提升的壓力。
五年級:培養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養好孩子的性格,提升學習效率。
六年級:協助孩子做好小升初的準備,為孩子減壓,平穩對接青春期。
本書的作者于敏: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諮詢師、父母大講堂講師。倡導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前提的教育理念,用科學的方法養育自己的孩子。18年的實踐,她培養了一個素質全面、成績優秀的女兒——2011年高考,同時被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錄取。
于敏是一個有著20年一線教學經驗的老師,她結合了豐富的案例,針對不同年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面臨的不同的問題,幫助家長抓住不同階段,養育孩子的不同重點,解決育兒難題。
這本書抓住了孩子成長中的10個重點方向,從每一學年到假期規劃,帶家長從頭到尾,提升孩子的每一項能力,最終達到「自主高效學習」的目的。
現在活動期間配套【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陪孩子的初中三年】+【孩子你是在為自己讀書】三本只要99元,上架幾天以來,已經賣出3000多本,感興趣的可在下方連結下單。(新舊版隨機發)